..續本文上一頁 最後,唐堯把天子位禅讓給舜。
以下舉例證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些事例說明行善不會空耗,有善必然顯現人間的吉祥。學習這些,能對善的利益加深信解,給人很大的鼓舞。我們對善的利益,見、聞、理解得越多,向善之心就會越加強烈。
試以往事征之。
以過去的事情來做證明。
楊少師榮、建甯人。
“少師”是皇帝的老師,屬于極高的官職,這位少師叫楊榮,是福建建甯人。
先看他的祖先如何積德:
世以濟渡爲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
他家世代以渡船爲生。有一年,福建建甯下了很長時間的雨,溪水瀑漲,橫流沖毀了兩岸的民居,淹死的人都順著洪水往下漂流。
這時候,看人爲義還是爲利,那些擺渡的人家大多數趁機撈取貨物,只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貨物絲毫也沒有撈取。
爲什麼行爲上有這樣大的差別呢?造成行爲差異的原因是意樂的差別。人會怎麼做,就看他的心以什麼爲重,以名利爲重,就惟恐撈得不多;以利他爲重,一心就想救人。當人被貪欲蒙蔽時,根本不體會別人的痛苦,整個是自私自利的心態。所以,貪欲很壞,貪執自身的利益,就不知也不會去利他。
鄉人嗤20其愚。
可以想見,當時擺渡的人家每天都有很多進帳,今天撈到木材,明天撈到床,後天又撈到什麼寶貝,確實是發了橫財。人有利可圖就興奮,但只是愚癡的興奮。
楊榮家天天救人,不僅得不到利益,還要爲別人付出。鄉人認爲這種做法很傻,擺在眼前的財物不要,反而付出!其實誰愚癡呢?以因果律來衡量,趁著災難發橫財,決定墮惡趣,子孫也不會好,這樣毀滅自己,一點智慧也沒有。所以,對因果愚癡的人,心態和行爲整個是顛倒的,在他眼裏:損害成了利益,利益成了損害。笑善人愚癡,實則自己是大愚癡。
楊榮一家,暫時看只是付出,沒得到什麼財富。可是因果律不會錯亂,因果建立在心上,心善救人,絕無損失,必定會在將來現前豐厚的福報。
楊榮家這樣做才有智慧,爲什麼呢?這真正是自他二利,救人的同時大大增上了自己的福報,還能給子孫以余慶。
如果船夫們能相信行善一本萬利,一定都會搶著去救人,誰不求自己好呢?一本萬利的事,誰不願意做?遺憾的是,人們被業果愚障礙,希求的是安樂,做的卻是痛苦的因。
不信叁世因果的人,都是持一種斷見。比如,少師的祖先救了人,當時也沒有立即顯現福報,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他的曾祖父、祖父也會死去,也沒見到他們的後世和子孫的情況。這樣見不到長遠的結果、細微的變化,又不相信聖言,當然無法了知緣起的規律,一般人就認爲:行善也沒得到什麼,惡人照樣日子過得好。這是最嚴重的一種愚癡——業果愚,對人的損害最大,被它障礙,一切通達緣起的智慧都不會産生,所有實現安樂的正道都無法趨入。衆生最可憐的地方就在此處。
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下至成辦增上生的一分安樂,也需要具有因果正見,懂得這分安樂的因是什麼,再去修積才能獲得。像這樣,不論想獲得財富、名聲、地位、眷屬,還是相貌、長壽、智力、事業,不論是自利,還是利益子孫、利益他人,無一不是從深信因果、修積正因而來的。進而,希求解脫,一定要了解並相信更深細的輪涅兩重因果,由此無誤取舍,才可能進入解脫道,不懂因果,根本無門可入;如果求證無上菩提,更要了知大乘的因果,知道怎麼發心、怎麼修持是成佛之因,知道之後精進修集才會現前。所以,不論是十善業道、四谛十二緣起之道、六度之道,都要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面才能建立。不相信因果,所有向上的路都會完全封死,剩下來只有下惡趣了。
我們幫助世間,先要從因果入手,幫助世人解脫執著沒有叁世因果的邪見束縛,否則是沒有辦法的。
學好了業果,就會對“善有善報”斷定不疑,業有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這樣叁種,哪怕五年沒報,十年、下一身或者多生之後決定會報的。佛在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爲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
等到少師父親出生時,家裏逐漸富裕起來。原先是平民之家,每天擺渡,賺錢也不多。到了他父親這一代,越來越富裕了。
當時有神人化爲道人,對他父親說:你祖父有陰功,子孫將來會貴顯的,應該把祖墳葬在某地。他按神人的指示埋葬,就是當時著名的白兔墳。
“陰功”是有高利潤的,潛藏得深,報得就厚。如果當時送旌旗,送獎狀,大面積宣傳,以這種名譽就會讓福德損耗。他當時默默無聞,所以後面很發達。
後生少師,弱冠21登第,位至叁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後來生下少師,二十歲中了科第,官至叁公。皇帝加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同樣的官爵。楊榮的後代子孫都很貴顯,直到今天還出很多賢人。
世上有人貴顯,有人貧賤,有人順利,有人坎坷,不懂緣起怎麼想得通呢?懂緣起,就知道這樣顯現才合理,祖先福德深厚,決定後代貴顯。有哪塊肥沃的土地不長好莊稼呢?緣起不虛,勢所必然!如果能做一個跟蹤調查,那就很精彩。把楊榮家的子孫和那些不義之家的子孫擺出來比較,就會知道因果不虛。
“積善余慶”是一條發家的規律,家不是以違反因果、造惡取巧能發達的。一個人的眼光短淺,做事的方式也會很下劣。今天更下劣了,很多人的想法是:管他什麼子孫後代,自己能享受就好,反正幾十年我就死了,至于子孫後代,管他有沒有空氣,有沒有水,管它什麼沙漠化。只要眼前能攢錢、享受,就可以什麼都不顧。
鄞22人楊自懲,初爲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這位楊善人當時是縣裏的小吏,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什麼叫仁厚?就是替別人著想,仁:左邊一個人字,右邊一個二,不是爲自己,是爲大家。人分兩類,一類自私自利,不願意爲別人著想,另一類心胸寬廣,能爲國家、爲人類、爲全法界的衆生著想。我們學佛,就是學習利他,如果連身邊的人都不願意關懷,那學佛就沒有基礎了。
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
有一次縣官特別嚴肅,把囚犯打得鮮血直流,怒氣還不消。
楊自懲看不下去,就跪下來請求縣官寬大處理。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縣官說:“無奈這人犯法造孽,不由我不發怒。”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楊自懲馬上磕頭說:“上面沒有教育好,人心壞了很長時間,此時,應當體貼民心,他們沒有得到好的教導,才這樣違法作亂,對他的愚癡應該由衷地哀憫,連歡喜都不可以,何況憤怒呢?”
宰爲之霁顔。
他說得合理,縣官聽了,心馬上開了。
楊自懲心地善良,就能感動縣官。這體現出道德的力量,道德越深,越能感人,可以感動一鄉、一市、一個國家。
比如,特蕾莎修女沒有很高的地位,爲什麼她能感動全世界呢?她沒有想要出人頭地,她是真正對苦難的人有愛心,所以不由人不心生敬仰,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
楊自懲的家境貧寒,他做人廉潔,別人送禮一概都不收。
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
不但不收取賄賂,遇到囚犯缺糧食,還常常想方設法去救濟。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
有一天,來了一批新的犯人,沒有飯吃。他看到心裏不好受,當時也有猶豫,他想:這些人正挨餓,我家也缺米。把米給囚犯,家人就要挨餓;可是顧全自己,犯人也太可憐!
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他心裏定不下來,一邊是妻兒,一邊是囚犯,兩邊擺不平,就和妻子商量。
妻子問:“這些犯人是從哪裏來的?”
他說:“是從杭州來的。步行了幾百裏路,一路忍饑挨餓,臉色很不好看。”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夫妻倆最後決定甯可自己苦一點,也要讓犯人吃上飯。當時,拿出僅有的一點米,因爲犯人多,就做成粥,讓他們度過難關。
這叫恻隱之心,是成聖成賢的靈苗。我們學佛應當從這裏學,這些不學,也不可能憑空出一個大慈大悲。中國的古人說“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別人饑餓就像自己饑餓一樣,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從這裏使善心擴充、升華,就可以現前大乘佛法中的大慈大悲。
由以上一段也能體會到,人只要有善心,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行。生活是道場,家庭是道場,工作單位是道場,學佛應當切實利益人群,不能跟生活脫節。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爲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爲刑部侍郎;次孫爲四川廉憲,又俱爲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都是副部長級別的大官,長孫是刑部侍郎,也是副部長,次孫是四…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