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18

  ..續本文上一頁川省廉憲,比省長小一級,都是當朝名臣。現在的楚亭、德政也是他家的後代。一個小公務員的家庭,竟然能出這麼多的人物,這全是善業的力量所致。

   今天也有類似的事例,比如某某家出了很多人材,一般人不明就理,也就不知道效仿。事實上,家門興盛,點點滴滴都是從積德來的。善業是唯一的資糧,幸福圓滿是從行善來。把握這一要點,堅定地行持,除此之外,也沒有其它發家的妙法。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衆;

   明朝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帶頭造反,很多平民都依附他,所以勢力很大。

   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

   朝廷任命鄞縣的張都憲南征,以計謀擒拿寇賊,又委任布政司謝都事負責搜殺東路賊黨。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謝都事找到了依附賊黨的亂民名單,他暗中派人到不歸附亂黨的百姓家裏,交給他們白布小旗。約定軍隊來的那一天,把白旗插在門上,同時訓令軍兵,嚴禁枉殺無辜,因而保全了上萬人的性命。

   謝是個仁將,做事的出發點是考慮別人的苦樂。當時他考慮怎麼能不妄殺無辜,智慧就現出來了。所以,智慧是從善心流出來的,不爲他人著想,怎麼能出智慧呢?比如一位老師有善心,對于如何教育學生,就能想得出辦法。如果心裏只求報酬,以這樣狹隘的心量能流露出智慧嗎?所以,智慧和方便互相作助緣,那個有了,這個也會出來,這個有了,那個會增長。做任何事都要有利他心,沒有利他心必定會失敗的。如果老師有利他心,對怎麼講、怎麼輸入學生的心相續,就會有方法,成天對事情特別討厭,萬不得已,那就只有生煩惱、造罪業了。

   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爲宰輔;孫丕,複中探花。

   後來謝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做了宰相。孫子謝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

   福建莆田有一戶林家,祖先有位老婆婆喜歡行善,常常做粉團布施,誰來要就給,沒有一點厭倦的表情。

   一仙化爲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叁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

   有位仙人化成道人的形象,每天早上都來林家索要六七個粉團。老母確實心地善良,天天施舍,連續叁年如一日。道人才知道她的心很誠。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幾個月看不出人的誠心,叁年心都不變,可見善心的堅固。怎麼能有這麼堅固的行善意樂呢?其實,懂得方法再串習,也不難達到這種心境。只要多去思惟善法的利益,這有何難處呢?不用說叁年,發願盡未來際行善都可以。一件事沒有利益,堅持做可以說很困難,但善有極大的利益,多多思惟,會越作越歡喜,有這種的效果。

   比如,世間人追求財富,如果天天有大的收入,一定越作越起勁,有一點眼前的蠅頭小利,都能調動起熱情來,何況行善是百倍、千倍地回報,甚至是無法想象的倍數獲得利益,從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從暫時、從長遠各方面觀察,都有大利益。這樣越做,收獲越大,誰不願意作呢?

   所以,如何發起猛利的行善意樂呢?就是常常思惟善法的利益,越思惟,歡喜心越強;歡喜心越強,越願意投入,這樣身心會進入良性循環當中。實際上也不難,只要天天作意善法的功德,意樂增強了,作起善來就有強大的動力。

   我們看許哲女士,從年輕時起一直到一百歲,兢兢業業作了六七十年,如果沒有利益,作得下去嗎?她肯定在行善當中體會到了上品的滋味。越作心量越廣大,越作內心越清淨,到一百歲還身體無病、思惟敏捷。

   一個人天天爲自己,身心緊張,腦筋要壞掉,身體也要得病。如果天天爲別人,內心完全開放,沒有負擔,所以善才是最好的營養,善中才有最大的樂趣。

   我們一般人善心起來的時候,暫時也會有一些感受,可惜在不能讓善心持久、增上、擴大,很快又被惡念障蔽了。實際上,能把一個人的善心發展出來,就可以挽救一個人。

   因謂之曰:吾食汝叁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一個人每天身善、口善、意善,自然祥雲聚集,處處善神擁護。老婆婆沒有發一張邀請函,仙人是自動上門來的。

   一個老婆婆爲什麼能感動天地呢?就在她有道德的力量,不由仙人不主動來指點。

   仙人告訴她:“我吃了你叁年的粉團,(每天六七團的話,叁年近一萬團。)所以你對我恩德大。我跟你說,你家的府宅後面有一塊風水寶地,葬在那裏,子子孫孫所得的官爵有一升麻子那麼多。”

   今天的人不相信行善有利益,認爲貪樁枉法、巧取豪奪、坑蒙拐騙,以各種非法的手段才能得利益,這是顛倒至極。古人說:“天道好還”,天道就是因果律,“好還”,不是一比一的回報,是一比一千、一比一萬以上的回報。行善的回報太豐厚了。

   一升麻子有多少,算一下才覺得積善有驚人的余慶。老母依靠什麼使家族上升到隆盛高貴呢?靠的就是行善積德。一個老太太沒有什麼背景,也不會巴結權貴,也不用非法的手段,她只是老老實實地行善,而這正是發家之術。所以,真要對子孫好,不要留財給子孫,能留德給子孫,子孫就享受不盡了。

   北宋的名相司馬光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老婆婆的兒子按仙人的指示,把母親葬在這塊風水寶地當中。在她兒子這一代,就有九個人中進士,這是了不起的事。林家一代一代做官的非常多。福建有句 “無林不開榜”的民謠,意思是每次考試開榜,榜上必定有林家子弟的名字。

   其實一切都不偶然,老母善心虔誠,積德深厚,有多少德,子弟就會綿延多少代的。

   馮琢庵太史之父,爲邑庠生。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當時在縣裏作書生。

   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

   有一年的隆冬,他早起去上學,路上見一個人倒在雪地裏。他心善,沒有舍棄這個可憐的人。(今天大街上也有老弱病殘的人,可是大家都視若無睹,誰也不去關心。)他用手摸了摸那人的胸口,半身都僵硬了。解開裘衣,給他穿上,然後扶回家,救了他一條命。

   做別的會虧,行善決不會虧。古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的功德大,所以感應來得特別快。

   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爲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晚上做夢,神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我派韓琦作你的兒子。等到生下琢庵,就取名爲琦。

   臺州應尚書23,壯年習業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

   浙江臺州的應尚書,壯年在山中學習,那是個荒山野嶺,一到晚上,很多鬼聚在一起,很嚇人的。一般人都不敢住,應公爲人光明正大,所以就不怕。

   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一天晚上,聽到鬼說:某某女人,丈夫在外很久不回家,因此公婆逼她改嫁,她想不通,明晚會吊死在這裏,我終于得到替身了。

   聽鬼這樣說,應公就開始想辦法。

   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僞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

   他暗中賣了田地,得了四兩銀子,以女人丈夫的名義寫了一封假信,把銀子裝在信裏寄到她家。

   這些善人爲了利他,就會想辦法,這都是以善心引起的行爲。應公作官之前也沒有太多錢,他能賣田救人,相當不容易。怎麼能作到像他這樣呢?這要看對善法歡喜的程度,如果相信救人比田地更有價值,當然就願意。

   譬如說炒股,雖然風險大,一失誤就會傾家蕩産,但是股民認爲掙錢的機率大,都願意投資。和炒股相比,行善是萬無一失,這是世上最有保障的事,不僅從不會虧本,而且有加倍的酬報。所以,有什麼不敢呢!只要加強行善的意樂,這裏說的善事,我們樣樣都能行。這是有辦法培養的,不是誰天生就有這種素質,能對業果引起勝解信,這些統統做得到。

   其父母見書,以手迹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那人的父母見到信,不像是兒子的筆迹,心裏懷疑,轉念又想:信可以造假,銀子不會假,不然寄銀子幹什麼?肯定是真的。

   老夫妻放下心來,沒有逼媳婦改嫁。後來,他兒子回來了,夫妻完好如初。

   行善的機會到處都有,只看你願不願作,應尚書也可以不管這件事,但他的利他心很強,這種關頭,不允許自己見死不救。凡事用良心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那麼,這樣做吃虧嗎?毫不吃虧,對照後面的果報,我們知道,這是種下了後來作尚書的福德。所以,“盡力行善”是人生最智慧的選擇,也是唯一的光明之路。

   佛在《海龍王請問經》中,把十善業道比喻爲大地,一切谷物、樓房、動物,都要依止大地才能存在。同樣,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所依。通過行善,此生、後世、自他的各種福報都可以圓滿,連出世間成就阿羅漢、菩薩、佛陀,都是在善心上修。所以…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