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16

  ..续本文上一页 如果首先能思惟生死的本性是苦,一旦思惟透了,决定可以把耽著轮回的心改成彻底厌离的心。

   总之,大家不要对这些教言生轻视心,应当从中生出智慧来。可以说,道次第从下到上的前行,重点是从理上改。

   3、从心而改: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心是行为的源头,不管什么恶,总归是念头上起的。心不取境不动念,过失也无从产生。相反,执着可爱境起贪,执著不可爱境起嗔,大的过失是从起心动念来的,起心动念又是从著相来的,著相就生起念头,不著相心无妄念,也就没有过失。所以,最彻底是在心上改,来得直接、简要。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学者对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的种种过失,不必要一类一类寻求。只要一心正念,邪念染污不上,问题就解决了。

   好色、好名、好货、好怒,都是执著的念头,一心正念照着自心,妄念就无力起来。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这就像太阳当空时,鬼魅魍魉隐遁无形。这是精一之真传。

   观照的日光不失去,正念现前,妄念无法兴风作浪;正念失去,非理作意一起,无量的过失都会产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过失是由心取相而造下的,以心行善而改,就像斩毒树直断其根一样,“根”就是非理作意。《宝性论》说,蕴界处来自烦恼和业,烦恼和业来自非理作意,所以根源是非理作意。止住非理作意,就可以遮除轮回。这是从根截断,不是一枝枝地剪除。

   以直截根源的方式,一断永断;以剪枝丫的方式,剪而复生。这是两种方法的差别。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最上根者的治心,当下清净。妄念才动,心里就觉察,一觉察就没有了。

   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如果作不到这样,就要以明理来遣除,思惟过失和功德,使心猛利地欣求功德、厌离过患,这样使心转变。如果思惟也作不到,那就随事禁止,发现有哪种过失,就刻意禁止这一种。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见解高,同时又在事上踏实改过,必定不会落空。执下而昧上,就不太善巧。

   一般人智慧没开,道理上不通不透,禁了这种执著,那种执著又出现。这个方法就比较笨拙。比如医生的医术高,知道要害,从根源上下手,就作得轻巧,并不是拿一具庞大的机器,作很多边边上的试验,还不起效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接、善巧、彻底。(此处须谨慎衡量自己,在没有和上层修法相应时,必须注重事相上的改正和如理思惟。)

   四、改过的效验: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发愿改过,明的方面须要善友的提醒,幽的方面须要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日夜不懈怠,经过一个七、两个七,乃至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决定会有验相出现。

   下面列举内外的验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改过内在的验相是:或者觉得心神恬旷,心态安适、心境开阔;或者觉得智慧顿时开朗,以前看不懂、想不通,现在一看就明白;或者“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处在事物繁琐当中,一接触就知道如何处理,以前障重昏昧,遇事错乱,现在改过消了业障,心开朗,做什么事都通畅;或者,遇到怨敌,原先起嗔,现在转生欢喜。这些都是业障减轻的相。

   以下是外的验相。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梦见吐出污秽的黑东西;梦见诸佛菩萨、往圣先贤接引自己;梦见在虚空中飞行漫步;梦到幢幡、宝盖种种美妙的景象。凡是这些,都是罪过消灭的好相。但不能执著在上面,沾沾自喜,画地为牢,这样会阻碍自己进步。

   改过须要从现在一直改到成佛,菩萨也要日日改过,过失不改怎么能上进呢?所以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有新气象。如果不在最切近的心上转变,心外再怎么做,也是舍本逐末。

   所以,重点是修心,心能调整,立竿见影;忽视修心,决难有进步。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蘧伯玉是一位大贤人,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以往的过错而尽量改正。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到二十一岁时,知道以前改得并不彻底。二十二岁时,回顾二十一岁,像在梦中一样。到了五十岁,还能认识四十九岁时的过错。古人改过如此精进。这位大贤人的可贵,在于他能坚持改过,实实在在地做功夫。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我们身为凡夫庸流,过恶多得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可是回顾往事,常常不见自己有什么过失,这是凡夫人心粗有翳障,没有自知之明。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然而,人的过恶深重,也有它的验相。比如:

   一、心神昏塞,做过的事转头即忘;

   二、没有事常常心里烦恼;

   三、见到正人君子觉得不好意思;

   四、听到纯正的言论不高兴;

   五、给人布施,对方反而抱怨;

   六、作梦颠倒;

   七、乱说话,精神错乱。

   诸如此类,都是作孽的相。如果有这类的现象,就须奋发,改过自新。千万不要误了自己,导致堕入恶趣。

  18廓:清除的意思。

  

  第三篇 积善之方

  

   这一篇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积善的利益;二、善的辨别;三、善行的种类。

   一、积善的利益: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一句做为纲领,以下举事例都是证明这条真理。

   这里讲述的是祖先、自己、子孙的三世因果,祖先积德,子孙贵显有福报,祖辈积德越深厚,子孙的余庆也越绵长,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果律的具体表现。

   当然,自相续现前的本庆更大更深远。在《贤愚经》、《百业经》等的因缘当中,佛开示了极为深广的因果现象。譬如讲到一个人供养佛陀,在长达九十一劫中感受漫长、巨大的福报,这就把前因后果的事相显示得非常彻底。而这里是单单以人类普遍能见的事例,证明祖先有德、儿孙必有余庆。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19其子孙必有兴者。

   以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的时候,称道叔梁纥的祖宗历来积德的长处,预知其子孙一定会兴旺。

   后来果然如此,颜氏的女儿嫁给叔梁纥之后,生了孔子,可见是贤德之家。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称赞舜是大孝之人,因为他有大道德,必然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意思是不但祖先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保住他的福德。这是非常确实的说法。

   宇宙当中,有一条核心的因果律。祖宗是源头,子孙是支流,源头上道德深厚,源远流长。比如,有些树千年开花,有些树几年就不结果,推究其因就在树根上。以舜的大孝,世代的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是舜的后代,足证舜的子孙在很长时间都兴盛不衰。

   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出生在山西冀洲,诞生时眼睛有两个瞳孔。母亲很早去世了,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叫做象。瞽叟的性格顽劣,不明是非黑白,继母生性愚痴,弟弟很傲慢。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害死他,舜稍微有一点过失,就给他罪受。

   生活在这样复杂的家庭里,舜仍然孝敬父母,友爱弟弟,曲尽孝道。

   有一次,瞽叟想要杀害舜,让他顺梯子爬上仓房的屋顶,瞽叟在下面点火想烧死舜。舜一手拿着一只草笠,展开双手,从仓房上跳下,结果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淘井,等他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就用土填井,企图把他活埋,但舜顺着井底的地道爬出来了。

   象和瞽叟以为舜死了,象说:“现在舜的两个妻子和五弦琴都归我所有,其他仓房、牛羊都给父母。”

   这样,象就住到舜的家里,弹起了五弦琴。没想到舜走进家门,象大吃一惊,假装说:“我正思念你而忧伤郁闷。”舜心里丝毫不计较,仍然爱弟弟。

   舜在历山耕田的时候,历山人都互相让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滨捕鱼时,渔夫都纷纷谦让捕鱼的地方;在河滨制陶时,河滨的陶器都不粗劣。而且,他所到之处,人们都闻风而化,纷纷搬到他的附近来居住。一年变成了小聚落,两年变成了乡镇,三年之后发展成一座城市。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