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15

  ..续本文上一页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动物被杀,先要受屠刀的宰割,没有断气之前,还要放入锅里用沸水煮、以热油煎,感受各种彻入骨髓的痛苦。而我的滋养呢,各种珍贵肥美的肉食摆在眼前,吃过之后,只是变成粪便而已。蔬菜素食尽可以填饱肚子、提供能量,何必要伤害它的生命,损坏自己的福报呢?

   贪执一时的口味而伤害生命,实际是把自己往恶趣里送,这就像小孩贪吃刀锋上的蜜,以片刻的享受换来的却是割舌的大苦,这样的做法极不合理。

   对于杀生的过患,还应当按照佛经,具体思惟它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通过深入、具体地思惟,就会对杀生生起厌离心、惭愧心,从而远离杀生的邪行。这是从理上改。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再思惟:凡是有血气的东西,都具有灵性觉知,既然有灵性觉知,就和我同体,都具有佛性。纵然我不能修持至高的德行,来使它尊敬我、亲近我,又岂能天天杀害生命,让它无止境地仇恨我呢?

   这是思惟佛性平等而戒杀。一切动物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飞禽走兽,蜎飞蠕动,都和人一样具有如来藏。猪牙中显现化佛,蛤蜊中出现大士,毒蛇闻偈转身证果,鹦鹉念佛烧出舍利。一切动物或是过去佛,或是现在佛,或是未来佛,岂有可宰杀的道理。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一想到这些,面对眼前满桌的血肉之食,自然心生悲悯,难以咽食。

   (2)、戒嗔怒。

   分别心的规律是:往哪方面作意,就会引起那方面的心态,比如作意可爱相,就会生贪;作意损害相,就会起嗔;作意苦相,就会心生悲悯。应当把握这条规律来调整自心。

   第一个思惟:

   一般人发怒的理由是:对方事情没有做对、态度不好……这样把对方看得很可恶,心中不能容忍而生嗔。所以,缘厌恶相就会生嗔心。那怎么改嗔呢?就是把这个厌恶相换掉,比如换成可哀悯的相,就会引起悲心。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

   比如前天喜欢发怒,一定要这样思惟:别人有做不到的短处,按情理应当怜悯他才对啊。

   比如,疯子对你又叫又打,你认为他是损害你呢,还是病情发作。如果认为他损害你,一定要以牙还牙,那多愚昧!如果是医生,就知道他的行为不理智,都是精神错乱造成的,他表现得越非理,只表明它的病越深,越让医生怜悯。

   同样的道理,我们想:他这样做,是他的心不自在,如果他的烦恼轻,不但不会伤害我,还能利益我。他这样损害我,和我不配合,都是因为被业障蒙蔽,心不由己。想到它的烦恼病,只有怜悯他,哪里会生嗔呢?

   第二个思惟:

   悖理相干,于我何与?

   方法是分开自他。心就如一面明镜,外在的妖魔鬼怪在镜子里显现,镜子不必要发脾气,因为张牙舞爪是妖魔在做,和镜子有什么关系呢?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违反情理来冒犯你,那是他的过失,和你无关。如果以他非理就动怒,那自己也成了颠倒。

   再说,如果他人非理就要动嗔,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凡夫都与理相背,是不是对每个众生都要动嗔呢?显然不必要。

   本无可怒者。

   这样思惟来思惟去,本来没有可以发怒的。

   所以,运用智慧观察到没有理由生嗔心,心态自然会平静下来。嗔是一种不合理的情绪,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如理作意不可能起嗔,必定是从非理作意来的。找到根源之后,对嗔不要强压,要从理上改,道理上弄通了之后,再依这个道理如理作意,嗔心失去了支持,就再也难以发展,因为因上已经被对治了。

   第三个思惟: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句话是说,没有自是尤人的道理,只有自责的道理。

   用心的方式要转变,怎么趋入思维呢?用一个对比来思惟,就是想:天下没有自是的豪杰,也没有尤人的学问。凡夫人碰到问题,都是“我对,他不对”。真正的豪杰是谦虚的,没有哪个豪杰傲气冲天、指责别人。“尤人”是埋怨人、责备人,这种做法也绝对在圣贤的学问中找不到。

   要这样反问自己:我这种做法对吗?既然我想做豪杰,为什么做和豪杰相违的事呢?我是想做圣贤的学问,为何还做和学问不相应的事?

   “行有不得”就是所做的事不能称心如意,比如嘱咐别人做一件事,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做,行有不得,不能够怪外境,应当责备自己没有德行,感动人的力量不够。

   当年弘一大师持戒,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学生有犯戒做错或者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是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呕气,而是代他忏悔,恨自己德性不够,不能感化他。

   他的学生以及和他在一起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地方,都想办法改正。几时改正了错误,他才吃饭。最后谁的过错,让谁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平时他常和人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样我都一一反思,转为道用。那么,外来的毁谤都成了磨炼我、成就我的助缘,我将欢喜地接受赐教,有什么可发怒的呢?

   这样思维安忍的利益,于逆境作善知识想。越想越欢喜,逆境成了增上欢喜的因缘。

   大乘佛法说,众生是成就波罗蜜多的善知识。譬如,没人乞讨,怎么修布施呢?没有怨敌,怎么成就安忍?没有利他,怎么圆满精进度?所以众生有大恩德,是增上缘。逆境的出现,为自己提供了极好的修心机会,非常难得。这样想到众生是助伴,能磨炼自己,长养菩提,利益极大。心里想通了,就能欢欢喜喜地安受。

   照这样,有情打我、骂我、阻挠我、诽谤我,全是大加持,消业障、增智慧。安受一次恶骂,就能消去多生业障,岂不大占便宜!不骂的话,还没有消业障的机会。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换一下想法,心态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个思惟:思惟怒和不怒的结果。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如果听到诽谤,心里不计较,即使谗言的火焰薰满天空,也像举火焚烧虚空一样,终究自己会止息下来。(从来谗言不会永住,就让它自生自灭!不必要再加一刹那的分别,何必自寻麻烦呢?)假如听到毁谤,怒不可遏,非要找诽谤者算帐,这是智识短浅的表现。因为自己用尽智巧、竭力争辩,也只落得个茧自缚而已。

   这就是两种作法,导致两种结果。前者是自动消失,不必起一念,就自然平息,这是高明。后者缘对境发怒,不但没利益,还有无量的损害。心里想着对方如何不好,身心当下失去平衡,服多少药都不解决问题,这不是伤害自己吗?再思惟嗔心的等流果,频繁的嗔怒会把自己的心串习成损害他人的恶心,这不是整坏自相续吗?后世还要以嗔心下地狱。这不是让自己沉沦吗?从破坏功德的方面思惟,一念嗔心起,百劫的福德资粮毁于一旦,何必这样摧毁自己?

   所以,反复思维嗔怒的过患和安忍的利益,一旦道理上明白了,就能遮止嗔心。比如,一个人容易动怒,暂时从事上改一点,可是不久又见他嗔人、骂人,这是事上禁止、根上没有对治到。如果能把道理思惟透,等于釜底抽薪,嗔火就发不起来。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上面举了两个例子,还有很多过失,怎么改呢?一定要如理思维,辨清功德和过失,道理上搞清楚了,过失自然能遮止。

   其实,从理上改过,是一个大修法。前面说过“所谓修,就是身有过恶,都应当遣除。”过恶是粗粗细细的颠倒心,修法当中,观察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这里的“从理上改”完全相同。

   比如,要遣除耽著今生的颠倒心,就应思惟死亡无常和恶趣苦。认识到今生最终只是一死,死亡迅速,今天到来也不一定,死亡时,现世八法没有任何实益,不仅不能利益来世,反而以它造成漫长、苦难的恶趣。所以,以宝贵的人身追求现世八法,结果是让自己深陷恶趣,这是极不应理的。按这样具体思惟,就能改正执著今生的心理。

   然后,要遣除杀生等的十恶业乃至种种恶业,也是先从道理上思惟,辨清什么是恶业、什么是善业,恶业有哪些过患,善业有哪些利益,一一如理观察思惟,就能对恶业深生厌离,即使对小罪也看作如毒一样深生恐惧。这样是从理上改。

   修行的次第是:先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和特别的业果道理,然后才是“思惟之后,如理地行善、止恶”。这里举的戒杀和戒嗔,不过是观察修当中的两个特例而已。大家应当举一反三,深刻认识到观察修是一种涵盖无量的大修法,能在在处处善巧地运用,就不只是改正一两种过失,方方面面都能扭转以往以错误认识所引起的邪行。

   再比如修出离心,要改变耽著轮回的颠倒心,但这不是勉强就能改过来的。有的人一时冲动,口上说我要了生死,用不了几个月,对于轮回仍然和以前一样贪执。这是没有在根上对治到。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