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首先能思惟生死的本性是苦,一旦思惟透了,決定可以把耽著輪回的心改成徹底厭離的心。
總之,大家不要對這些教言生輕視心,應當從中生出智慧來。可以說,道次第從下到上的前行,重點是從理上改。
3、從心而改: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心是行爲的源頭,不管什麼惡,總歸是念頭上起的。心不取境不動念,過失也無從産生。相反,執著可愛境起貪,執著不可愛境起嗔,大的過失是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又是從著相來的,著相就生起念頭,不著相心無妄念,也就沒有過失。所以,最徹底是在心上改,來得直接、簡要。
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爲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
學者對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等的種種過失,不必要一類一類尋求。只要一心正念,邪念染汙不上,問題就解決了。
好色、好名、好貨、好怒,都是執著的念頭,一心正念照著自心,妄念就無力起來。
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這就像太陽當空時,鬼魅魍魉隱遁無形。這是精一之真傳。
觀照的日光不失去,正念現前,妄念無法興風作浪;正念失去,非理作意一起,無量的過失都會産生。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過失是由心取相而造下的,以心行善而改,就像斬毒樹直斷其根一樣,“根”就是非理作意。《寶性論》說,蘊界處來自煩惱和業,煩惱和業來自非理作意,所以根源是非理作意。止住非理作意,就可以遮除輪回。這是從根截斷,不是一枝枝地剪除。
以直截根源的方式,一斷永斷;以剪枝丫的方式,剪而複生。這是兩種方法的差別。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
最上根者的治心,當下清淨。妄念才動,心裏就覺察,一覺察就沒有了。
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如果作不到這樣,就要以明理來遣除,思惟過失和功德,使心猛利地欣求功德、厭離過患,這樣使心轉變。如果思惟也作不到,那就隨事禁止,發現有哪種過失,就刻意禁止這一種。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爲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見解高,同時又在事上踏實改過,必定不會落空。執下而昧上,就不太善巧。
一般人智慧沒開,道理上不通不透,禁了這種執著,那種執著又出現。這個方法就比較笨拙。比如醫生的醫術高,知道要害,從根源上下手,就作得輕巧,並不是拿一具龐大的機器,作很多邊邊上的試驗,還不起效果。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接、善巧、徹底。(此處須謹慎衡量自己,在沒有和上層修法相應時,必須注重事相上的改正和如理思惟。)
四、改過的效驗: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叁月,必有效驗。
發願改過,明的方面須要善友的提醒,幽的方面須要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日夜不懈怠,經過一個七、兩個七,乃至一個月、二個月、叁個月,決定會有驗相出現。
下面列舉內外的驗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改過內在的驗相是:或者覺得心神恬曠,心態安適、心境開闊;或者覺得智慧頓時開朗,以前看不懂、想不通,現在一看就明白;或者“處冗沓而觸念皆通”,處在事物繁瑣當中,一接觸就知道如何處理,以前障重昏昧,遇事錯亂,現在改過消了業障,心開朗,做什麼事都通暢;或者,遇到怨敵,原先起嗔,現在轉生歡喜。這些都是業障減輕的相。
以下是外的驗相。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夢見吐出汙穢的黑東西;夢見諸佛菩薩、往聖先賢接引自己;夢見在虛空中飛行漫步;夢到幢幡、寶蓋種種美妙的景象。凡是這些,都是罪過消滅的好相。但不能執著在上面,沾沾自喜,畫地爲牢,這樣會阻礙自己進步。
改過須要從現在一直改到成佛,菩薩也要日日改過,過失不改怎麼能上進呢?所以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有新氣象。如果不在最切近的心上轉變,心外再怎麼做,也是舍本逐末。
所以,重點是修心,心能調整,立竿見影;忽視修心,決難有進步。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
蘧伯玉是一位大賢人,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能認識以往的過錯而盡量改正。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複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到二十一歲時,知道以前改得並不徹底。二十二歲時,回顧二十一歲,像在夢中一樣。到了五十歲,還能認識四十九歲時的過錯。古人改過如此精進。這位大賢人的可貴,在于他能堅持改過,實實在在地做功夫。
吾輩身爲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我們身爲凡夫庸流,過惡多得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樣,可是回顧往事,常常不見自己有什麼過失,這是凡夫人心粗有翳障,沒有自知之明。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然而,人的過惡深重,也有它的驗相。比如:
一、心神昏塞,做過的事轉頭即忘;
二、沒有事常常心裏煩惱;
叁、見到正人君子覺得不好意思;
四、聽到純正的言論不高興;
五、給人布施,對方反而抱怨;
六、作夢顛倒;
七、亂說話,精神錯亂。
諸如此類,都是作孽的相。如果有這類的現象,就須奮發,改過自新。千萬不要誤了自己,導致墮入惡趣。
18廓:清除的意思。
第叁篇 積善之方
這一篇講了叁方面的內容:一、積善的利益;二、善的辨別;叁、善行的種類。
一、積善的利益: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這一句做爲綱領,以下舉事例都是證明這條真理。
這裏講述的是祖先、自己、子孫的叁世因果,祖先積德,子孫貴顯有福報,祖輩積德越深厚,子孫的余慶也越綿長,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因果律的具體表現。
當然,自相續現前的本慶更大更深遠。在《賢愚經》、《百業經》等的因緣當中,佛開示了極爲深廣的因果現象。譬如講到一個人供養佛陀,在長達九十一劫中感受漫長、巨大的福報,這就把前因後果的事相顯示得非常徹底。而這裏是單單以人類普遍能見的事例,證明祖先有德、兒孫必有余慶。
昔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纥,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19其子孫必有興者。
以前顔氏要把女兒嫁給叔梁纥的時候,稱道叔梁纥的祖宗曆來積德的長處,預知其子孫一定會興旺。
後來果然如此,顔氏的女兒嫁給叔梁纥之後,生了孔子,可見是賢德之家。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飨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
孔子稱贊舜是大孝之人,因爲他有大道德,必然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意思是不但祖先享受他的祭祀,子孫也保住他的福德。這是非常確實的說法。
宇宙當中,有一條核心的因果律。祖宗是源頭,子孫是支流,源頭上道德深厚,源遠流長。比如,有些樹千年開花,有些樹幾年就不結果,推究其因就在樹根上。以舜的大孝,世代的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是舜的後代,足證舜的子孫在很長時間都興盛不衰。
舜是中國古代的聖君,出生在山西冀洲,誕生時眼睛有兩個瞳孔。母親很早去世了,父親瞽叟又娶了一個繼母,生了一個弟弟,叫做象。瞽叟的性格頑劣,不明是非黑白,繼母生性愚癡,弟弟很傲慢。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害死他,舜稍微有一點過失,就給他罪受。
生活在這樣複雜的家庭裏,舜仍然孝敬父母,友愛弟弟,曲盡孝道。
有一次,瞽叟想要殺害舜,讓他順梯子爬上倉房的屋頂,瞽叟在下面點火想燒死舜。舜一手拿著一只草笠,展開雙手,從倉房上跳下,結果毫發無損。
又有一次,瞽叟讓舜去淘井,等他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就用土填井,企圖把他活埋,但舜順著井底的地道爬出來了。
象和瞽叟以爲舜死了,象說:“現在舜的兩個妻子和五弦琴都歸我所有,其他倉房、牛羊都給父母。”
這樣,象就住到舜的家裏,彈起了五弦琴。沒想到舜走進家門,象大吃一驚,假裝說:“我正思念你而憂傷郁悶。”舜心裏絲毫不計較,仍然愛弟弟。
舜在曆山耕田的時候,曆山人都互相讓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濱捕魚時,漁夫都紛紛謙讓捕魚的地方;在河濱製陶時,河濱的陶器都不粗劣。而且,他所到之處,人們都聞風而化,紛紛搬到他的附近來居住。一年變成了小聚落,兩年變成了鄉鎮,叁年之後發展成一座城市。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