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29

  ..续本文上一页些方面要改正,哪些方面应实行,怎么调整自己的意乐、行为。这样如理取舍而行,就会发福德。所以是“未发其福,先发其慧”。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

   江阴有个叫张畏岩的读书人,学问积得深,文章写得好,在当时的读书人当中,很有名声。

   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甲午年,他在南京乡试,住在一所寺庙里。考试揭晓,名落孙山。他不服气,大骂考试官没睁开眼睛,不识人材。

   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这时有一位道人在一旁微笑,张畏岩马上把火发在道人身上。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道人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行。”

   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这话像火上加油一样,引得张畏岩更加气恼,他说:“你没见我的文章,怎么知道写得不好?”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道人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和平,刚才听你大骂考试官,你的心很不平,文章怎么写得精妙呢?”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人的话正中要害,张畏岩在道理面前不由得屈服了。道人说得在理,自己是有这个毛病,因此,他转过来向道人请教。

   所以,这些古人还是很可爱,前面确实傲慢,一旦认识到错误,也愿意听从别人的教诲,并不是顽固不化的人。

   再看: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道人说:“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该中,文章写得好也没有帮助。这要自己来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张畏岩说:“既是命里决定的,怎么转变呢?”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立命的道理,认为命是固定的,不能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人说:“造成现在命运的是宿业,而创立未来的命运,却在我现前一念。只要今后努力行善、广积阴德,哪种福报不可以求得呢?”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张说:“我这样贫寒的读书人,没钱能做什么?”

   他认为钱财是行善的基本条件,没钱就积不了福德。

   道人以“唯心积福”启发他: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道人说:“善事阴功,都由当下一念心所造,能够常存一颗善心,就是功德无量。况且像谦虚这一点,不要花一分钱,你为何不自己反省,反骂考试官呢?”

   善心是积德的本源,虽然没钱,但常存善心时时行方便,就能积大福德。天天修谦虚、修恭敬,不必费一文钱,也可以让功德充满相续。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折节”,是降低身份、屈己下人。“自持”,是很谨慎地把持好心念、言行。

   听了道人的一席话,张畏岩幡然醒悟,从此谦下谨慎,降低自己、事事留心,善一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培得厚。他能改过自新,所以进步很快。

   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

   丁酉年的某一天,他梦到自己到了一间很高的房屋里,得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里面有很多缺行。

   他就问旁边的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张畏岩问:“为什么名册里很多处都缺少名字?”

   那人说:“科第在阴间三年一次考较,提前三年就考核好了预选名单,须要积德无过失的人才能入选。像前面看到的那些空缺,都是本该选中,但因为三年当中新犯了过失而被除去。”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

   然后他指着一行说:“你这三年以来,行为谨慎,或许要补这个缺,望你自珍自爱。”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这一科,张畏岩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这则公案讲得和了凡的事差不多,都是了解了“命自我立”之后,改过自新、力行善事,从而改变了命运。立命的学说不论何时何处都是适用的,今天的人能实行,也一定能转变命运。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这样看来,“举头三尺有神明”,趋吉避凶的主动权,决定是在自己手上。

   须使我存心制行43,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44,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这一句讲怎么做才具有纳受福德的根基。

   必须使我的存心、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处处存好心、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内心谦虚,别人为重,自己为轻,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这就有受福德的根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以人生经验和因果律来看,那些满怀傲气的人,决定不是远大的器量,纵然一时发达,也没有很大的受用。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愿缩小心量,自拒福德。

   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何况人要是谦虚,就可以得到别人的指导、栽培。而且,谦虚的人随时随地肯学习他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品德,所以是取善无穷。这尤其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品德。

   一个人心高气傲,谁能教导他呢?不愿意看低自己,怎么会向别人请教学习呢?器量如此狭小,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呢?所以,傲慢是修行的大障碍,不努力对治,就无法成就。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的人,必定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定得富贵。”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志向坚定,锲而不舍,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功的。

   志就是愿,这是发起修行的关键。有志就能起行,有行就能满愿。所以,人有志就如大树有根。立定志向之后,必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如此自然能感动天地,而造福完全由我来做。

   天地是无限宽广的,没有人能阻碍自己,只要胸怀大志,处处可以行善积德,利益众生,这是造福由我的意思。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了凡说:今天求登科第的人,最初也没有真正立志,不过是一时的兴致罢了,兴致来了,有一点追求的心;兴致一退,就停下来不做。

   这是立志不真的表现,人没有志就没有根,就像随风飘荡的树叶一样,没有中心思想,行为不能一贯坚持。所以,确立大志,才能在任何境缘中心不动摇,历经坎坷也不变初心。

   我们问自己:是真心立志利益众生、断恶行善、弘扬佛法,还是只有一时的冲动,兴致来了,学两天佛、讲两天法、利益一点众生;兴致没有时,全都抛在一边。假如是后者,就是没有根,像这样是无法成就的。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你喜爱音乐,如果把这份爱好扩大,齐国大概就能富强了。”

   意思是,齐宣王,你的喜欢音乐,只是追求个人的快乐而已。如果能把为个人求安乐推广到与民同乐,为人民求安乐,齐国一定会富强的。

   予于科名亦然。

   我认为科名也是如此。只为个人求科名,胸无大志,也不会成功。如果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求功名,定然有成。

   或者解释:如果把求科名的心,换在追求利他上,念念存善心,积功累德,那一切福报都可以求到。

  

  39 直谅:正直、诚信。

  40 平怀:心态很平静。

  41 相:扶助。

  42 入觐:进京见皇帝。

  43 存心制行:“存心”是指意乐,“制行”是指行为。

  44 虚心屈己:就是内心谦虚,委屈自己,尊重别人。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这次,应汉地道友劝请,开讲《了凡四训》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是两篇极能辅助因果修学的好文章,文字流畅、义理精微,豁人心目。由于都是作者本人真实修持的经历和体会,所以感染力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学习后自然会生起见贤思齐、急欲效仿的善心。若能依教奉行,则不论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必定能化灾祸为吉祥、远离痛苦而获安乐。

   下面看正文。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时便多才博学,十八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按常理推测,俞公从小就资质过人,前途必然光明美好。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到了壮年时,因家中清贫,他就在私塾教授学生。教书之余,和十几个同学共同结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阴骘文》行善积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杀、戒口过,这样做了许多年。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

   俞公壮年时,家中灾祸接踵而至。他曾前后考试七次,都名落孙山。…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