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方面要改正,哪些方面應實行,怎麼調整自己的意樂、行爲。這樣如理取舍而行,就會發福德。所以是“未發其福,先發其慧”。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
江陰有個叫張畏岩的讀書人,學問積得深,文章寫得好,在當時的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
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爲眯目。
甲午年,他在南京鄉試,住在一所寺廟裏。考試揭曉,名落孫山。他不服氣,大罵考試官沒睜開眼睛,不識人材。
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
這時有一位道人在一旁微笑,張畏岩馬上把火發在道人身上。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道人說:“相公的文章必定不行。”
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這話像火上加油一樣,引得張畏岩更加氣惱,他說:“你沒見我的文章,怎麼知道寫得不好?”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道人說:“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氣和平,剛才聽你大罵考試官,你的心很不平,文章怎麼寫得精妙呢?”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人的話正中要害,張畏岩在道理面前不由得屈服了。道人說得在理,自己是有這個毛病,因此,他轉過來向道人請教。
所以,這些古人還是很可愛,前面確實傲慢,一旦認識到錯誤,也願意聽從別人的教誨,並不是頑固不化的人。
再看: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道人說:“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寫得好也沒有幫助。這要自己來做個轉變。”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張畏岩說:“既是命裏決定的,怎麼轉變呢?”
這時候,他還不知道立命的道理,認爲命是固定的,不能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人說:“造成現在命運的是宿業,而創立未來的命運,卻在我現前一念。只要今後努力行善、廣積陰德,哪種福報不可以求得呢?”
張曰:我貧士,何能爲?
張說:“我這樣貧寒的讀書人,沒錢能做什麼?”
他認爲錢財是行善的基本條件,沒錢就積不了福德。
道人以“唯心積福”啓發他: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道人說:“善事陰功,都由當下一念心所造,能夠常存一顆善心,就是功德無量。況且像謙虛這一點,不要花一分錢,你爲何不自己反省,反罵考試官呢?”
善心是積德的本源,雖然沒錢,但常存善心時時行方便,就能積大福德。天天修謙虛、修恭敬,不必費一文錢,也可以讓功德充滿相續。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折節”,是降低身份、屈己下人。“自持”,是很謹慎地把持好心念、言行。
聽了道人的一席話,張畏岩幡然醒悟,從此謙下謹慎,降低自己、事事留心,善一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培得厚。他能改過自新,所以進步很快。
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丁酉年的某一天,他夢到自己到了一間很高的房屋裏,得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裏面有很多缺行。
他就問旁邊的人,回答說:這是今科考試的錄取名冊。
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叁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張畏岩問:“爲什麼名冊裏很多處都缺少名字?”
那人說:“科第在陰間叁年一次考較,提前叁年就考核好了預選名單,須要積德無過失的人才能入選。像前面看到的那些空缺,都是本該選中,但因爲叁年當中新犯了過失而被除去。”
後指一行雲:汝叁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
然後他指著一行說:“你這叁年以來,行爲謹慎,或許要補這個缺,望你自珍自愛。”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這一科,張畏岩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這則公案講得和了凡的事差不多,都是了解了“命自我立”之後,改過自新、力行善事,從而改變了命運。立命的學說不論何時何處都是適用的,今天的人能實行,也一定能轉變命運。
由此觀之,舉頭叁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這樣看來,“舉頭叁尺有神明”,趨吉避凶的主動權,決定是在自己手上。
須使我存心製行43,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44,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
這一句講怎麼做才具有納受福德的根基。
必須使我的存心、行爲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處處存好心、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爲,這樣就不會受到懲罰。而且,內心謙虛,別人爲重,自己爲輕,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這就有受福德的根基。
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以人生經驗和因果律來看,那些滿懷傲氣的人,決定不是遠大的器量,縱然一時發達,也沒有很大的受用。稍有見識的人,必定不願縮小心量,自拒福德。
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何況人要是謙虛,就可以得到別人的指導、栽培。而且,謙虛的人隨時隨地肯學習他人的長處,完善自己的品德,所以是取善無窮。這尤其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一項品德。
一個人心高氣傲,誰能教導他呢?不願意看低自己,怎麼會向別人請教學習呢?器量如此狹小,又能有多大的發展前途呢?所以,傲慢是修行的大障礙,不努力對治,就無法成就。
古語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古人說:“有志于功名的人,必定得功名;有志于富貴的人,必定得富貴。”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志向堅定,锲而不舍,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功的。
志就是願,這是發起修行的關鍵。有志就能起行,有行就能滿願。所以,人有志就如大樹有根。立定志向之後,必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如此自然能感動天地,而造福完全由我來做。
天地是無限寬廣的,沒有人能阻礙自己,只要胸懷大志,處處可以行善積德,利益衆生,這是造福由我的意思。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
了凡說:今天求登科第的人,最初也沒有真正立志,不過是一時的興致罷了,興致來了,有一點追求的心;興致一退,就停下來不做。
這是立志不真的表現,人沒有志就沒有根,就像隨風飄蕩的樹葉一樣,沒有中心思想,行爲不能一貫堅持。所以,確立大志,才能在任何境緣中心不動搖,曆經坎坷也不變初心。
我們問自己:是真心立志利益衆生、斷惡行善、弘揚佛法,還是只有一時的沖動,興致來了,學兩天佛、講兩天法、利益一點衆生;興致沒有時,全都抛在一邊。假如是後者,就是沒有根,像這樣是無法成就的。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
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你喜愛音樂,如果把這份愛好擴大,齊國大概就能富強了。”
意思是,齊宣王,你的喜歡音樂,只是追求個人的快樂而已。如果能把爲個人求安樂推廣到與民同樂,爲人民求安樂,齊國一定會富強的。
予于科名亦然。
我認爲科名也是如此。只爲個人求科名,胸無大志,也不會成功。如果是爲了天下蒼生而求功名,定然有成。
或者解釋:如果把求科名的心,換在追求利他上,念念存善心,積功累德,那一切福報都可以求到。
39 直諒:正直、誠信。
40 平懷:心態很平靜。
41 相:扶助。
42 入觐:進京見皇帝。
43 存心製行:“存心”是指意樂,“製行”是指行爲。
44 虛心屈己:就是內心謙虛,委屈自己,尊重別人。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這次,應漢地道友勸請,開講《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是兩篇極能輔助因果修學的好文章,文字流暢、義理精微,豁人心目。由于都是作者本人真實修持的經曆和體會,所以感染力強,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習後自然會生起見賢思齊、急欲效仿的善心。若能依教奉行,則不論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必定能化災禍爲吉祥、遠離痛苦而獲安樂。
下面看正文。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爲諸生,每試必高等。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時便多才博學,十八歲就中了秀才,而且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按常理推測,俞公從小就資質過人,前途必然光明美好。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余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
到了壯年時,因家中清貧,他就在私塾教授學生。教書之余,和十幾個同學共同結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陰骘文》行善積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殺、戒口過,這樣做了許多年。
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叁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于裏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
俞公壯年時,家中災禍接踵而至。他曾前後考試七次,都名落孫山。…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