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30

  ..续本文上一页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因病夭折。第三个儿子很聪明,左脚底长有两颗痣,夫妻俩对这唯一的儿子如掌上明珠般疼爱有加。可惜,这孩子八岁时在外玩耍忽然失踪,从此不知去向。俞公生了四个女儿,也只剩一个。

   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样的家庭悲剧,导致妻子因极度思念儿女而哭瞎了双眼。俞公几十年来一直抑郁不得志,家境越来越困难,前途渺茫,越发凄惨。可想而知,经过了这么多挫折,俞公青年时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灭了。他自己反省:我是个读书人,有聪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积德,并没有大的过失,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对我这样严厉惩罚,天理何在!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年过四十之后,每年腊月三十祭灶神时,他都亲自撰写一篇疏文,祷告灶神,求他向天帝传达。这样做了几年,也毫无感应。

   至四十七岁时。

   从十八岁中秀才至今,转眼已过了三十年。在这漫长的三十年、一万多个日子里,俞公一直抑郁不得志,不曾有过安乐。

   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俞公四十七岁时的大年三十,这位不得志的文人家中显得格外冷清。按传统,旧历除夕家家户户过大年,充满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然而,俞公家中却只有他及双目失明的妻子和一个女儿,在昏暗的屋内相对呆坐。看到别人全家团圆美满而自家却这般凄凉,不免触景伤情,心中十分忧伤。

   一家三口正凄凉相吊时,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俞公拿着蜡烛去开门,看见来人身穿黑衣、顶结方巾、须发半苍白。此人作揖后坐了下来,说道:“我姓张,从远道而来,因为听到你家中的哀叹声而特地前来安慰。”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俞公觉得此人气质不凡,就对他格外恭敬,两人便交谈起来。俞公说:“我这一生读书、积德行善,可是如今不仅功名无成,还落得妻子不全。生了九个孩子,只剩一个女儿,妻子也因伤心过度而把眼睛哭瞎了,现在我家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俞公还把每年除夕所写的疏文念给张公听。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张公说:“你的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的问题是意恶太重,专在外表上求虚名,而且疏文之中充满了怨天尤人的语气,对天帝多有亵渎,恐怕惩罚还不止如此!”

   张公这句“意恶太重,专务虚名”,直接点中了俞公三十年来人生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心地没有修好,竟会感召如此不悦意的苦果。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俞公大吃一惊地说:“我听说冥冥之中哪怕是丝毫善行,上天也必定记录在案。我这三十年来发誓行善,对文昌社的规条一直遵守奉行,难道这一切用一个“专务虚名”就能全盘否定吗?”

   俞公如此评价自己,显然是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他能早日认识自己的过失,事态也不至于发展至此。

   见他仍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张公就针锋相对、直接揭露他内心的毛病,针对他承诺的惜字、放生等一一对证。

   先看第一条惜字。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45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公说:“你的学生和朋友经常用旧书糊窗户、包东西,甚至拿来擦桌子,而且借口不能沾污字纸,很快就把纸烧了。你每天亲眼见到,却不说一句教诫之语,只是路上看到字纸,才拿回来烧化,这有什么利益呢?”

   由此可见,俞公的心行有偏差,惜字做得不切实,如果他对字纸真有爱惜之心,为什么见到学生沾污字纸时,不能劝诫一句呢?这说明他惜字的意乐并未真实生起。

   再看第二条放生。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张公说:“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转,假如别人不去,你也就不做了,其实慈悲心并未由衷发起。”

   因此,俞公的放生完全流于形式。是不是真实放生要从意乐和行为上衡量,如果意乐、行为不真实,就只是影像,不是真实的放生。真善和影像之善差别很大,如果不能做到心清净和加行清净,即便三十年行善也是徒有虚名而已。

   如果依此检查自身,就会发现自己的毛病很多。比如:我们行善往往缺乏主动性,常常只是随班奔逐,并未由衷发起善心。如果是去赚钱,则不用别人说,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地把握所有机会,念念不离此事,所以赚钱是真干!

   然而,我们行善是否也像这样呢?是不是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意乐、真精进。我们行善往往忽略最基本的动机调整,比如:每次闻法时发心十分关键,可是我们往往习惯处于无记的状态,有口无心地念诵一下,最初没有猛利的发心,最后也没有回向菩提,其实这就是随波逐流,并未由衷发起殷重求法的心。如此敷衍成习,行善几十年都落于影像,岂不可惜!因此,对于念诵、思惟、种种利他之事以及为常住发心、供养等,都应注意调整好意乐。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你戒杀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爱护生命的真实善心。你家也吃虾蟹之类的动物,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吗?它们在砧板上被杀、在油锅里被煎,难道就没有痛苦吗?你是外放生、内杀生,戒杀的誓言清净吗?”

   再看第三条戒口过。“戒口过”就是戒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张公接着说: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就戒口过这一条来说:你语言敏捷巧妙,听者往往为你倾倒。你出语时也自知有伤厚道,但在朋友间说笑惯了,随随便便就冷嘲热讽,无法克制,舌头像刀锋一样刻薄,时时处处触怒鬼神。你每天所犯的口过记录下来不知有多少,而你不但不知反省,竟然还以厚道自居,你这是欺骗谁呢?是欺骗上天吗?”

   再看第四条戒邪淫。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

   “你虽无邪淫的事实,却有邪淫之心。你见到人家的女子貌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心神荡漾,无法排遣,只不过是没有邪缘凑合而已。”

   “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你自己反观一下,如果身临其境,美女投怀送抱,能像鲁男子一样坐怀不乱吗?而你竟敢说自己终身没有邪色,这一点能在天地鬼神面前鉴定是非真假吗?”

   凡夫没有自知之明,自己心行如此下劣,却还硬充门面,声称终身无邪色,一旦追问勘察起来,便会发现只是口说大话而已。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你发誓遵守的规条尚且做得如此不堪,何况其它规条之外的行为,就更不用说了。”

   张公接下来又说: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

   “你连年所焚的疏文,都已原原本本地汇报到天上,上帝特意派遣日游使者观察你的善恶,可是多年以来,你没有一件真实的善行可记。”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46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

   “只见你在私居独处时,心中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往来不绝,恶念多得不可计数。”

   由此可见俞公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内心世界多么不清净。每日贪财、贪名、贪饮食受用,一见美色便淫念不断;容不得别人有智慧、功名、财富,嫉妒心强烈;内心褊急,执著一端,自以为是,容不下别人的意见;又有高己卑人的心,自视甚高,看不起人;还总是追忆过去、幻想未来,妄念纷飞;他人稍微损害自己,不顺心意,就萌生报复心。诸如此类的恶念相继不绝,不可计数。

   “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福报来自善心,灾祸由恶心招感,因此张公又说:“这么多的意恶在你心中串习成性,上天的记录已经有很多,以后对你的惩罚还会日益严厉,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了,凭什么希求获得福报呢?”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俞公又惊又怕、全身颤抖,跪在地上流泪说:“您既然知道冥冥之中的事,必定是神仙,求您救度我!”

   张公的一席话犹如霹雳,猛然惊醒了俞公。为什么他三十年来一直自欺呢?就是因为对业因果愚昧。以前他不认识业的善恶差别,这时才明白过去所做的大都是恶业,因此导致了三十年凄惨的境遇,于是才真正重视、畏惧业果。又因为对过去的行为惭愧、追悔,而有了真诚忏悔的动机,想要…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