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31

  ..续本文上一页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张公看他可以教化,就指点他改过的方法。这些教言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事实上,我们若能像俞公那样依教奉行,则必定立竿见影,天天都有收获。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张公说:“你读圣贤书明白道理,也知道要学好,以善为乐。当你听到劝善之语,内心也很激动,见人行善时,内心也深受鼓舞,要求自己做这样的好人。但是,你的毛病是事情一过就忘,信根原本不深,恒心也就不稳固,因此生平的善言善行都落于敷衍浮沉,不曾有一事真正落到实处。”

   这的确是末法时代凡夫众生的通病。其实,我们也和俞公差不多,虽有少许善根,但因轮回得太久了,心中的恶势力太强,稍起善心,很快又被恶习所夺,所以行善不稳固,信根微薄,发心也不长远,一生的善行,就像青稞酒上所洒的少许糌粑,都浮在表面。因此,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每做一件善事就要踏踏实实真心地做好,先不求速度和数量。

   俞公在善法方面没有实际的成绩,那么恶的方面如何呢?张公评论说: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

   “而且,你内心充满了各种恶心,此起彼伏,缠缠绵绵,终日不得摆脱。”

   贪心起来,就随贪转,嗔心起来,几天挂在心头,一个烦恼刚消失,另一个烦恼又来了,这就是满腔意恶的状态。

   “犹欲责天美报,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你的心地如此恶劣,却还责备上天不为你降福,这就像种的是满地的荆棘,却还痴痴地盼望收获丰美的庄稼,天底下会有这种事吗?无因却想求果,岂不荒谬?”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

   这是教诫俞公要逆着自己的习气和烦恼对抗。修行是否能进步,就看是否对治自己的习气。

   张公说:“你的意恶深重,今后要好好看住自己的心。凡有贪淫的客尘、各种妄动的杂念,不能置之不理,一见它生起,首先要提起勇猛的心力、屏除一切杂念,将自己的心地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心只管缘善法思惟。”

   佛在《十善业道经》中说:有一种法能遮止恶趣,是哪种法呢?就是日日夜夜思惟观察善法,让善法念念增长,不许有一丝不善夹杂。和此处教言如出一辙,重点是要念念观察自心,要让念头唯一缘着善法作意,不夹杂一点恶。这是断恶行善的关要。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

   “有力量能做的善事,就要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不求后世的异熟果,不论事情大小、难易,都要一心投入,不夹一点虚浮,耐心地完成。”

   此处有两个教诫:第一,行善应无所求,纯粹是为了利他,善心就很纯正。若能不求,心便清净,福德反而大。第二,行善要平等、老实,凡是善法就应死心踏地去做。我们有时大善愿意去做,小善就不愿做,有时困难的推给别人,容易的留给自己,或者与我关系好的才做,关系一般的就置之不理。这都是凡夫心不平等的缺点。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这是教导俞公恒时要保持善心圆满的状态。

   张公说:“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善事,内心还是要勇悍恳切,不能失去这颗善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善念圆满。”

   一般人对自己胜任的事容易提起心力,但能力不够时就容易舍弃。我们行善虽然有时力不能及,但也不能丧失志气,何时都不能没有希求完成善法的心,即便暂时做不到,也一定要发愿将来能够做好。

   比如教书,虽然学生的素质差,自己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但不能因此放弃,那种想要教好学生的善良愿望始终不能退失,还是要尽心尽力去教。再比如,医生对某些疾病没有能力治疗,但为病人解除病苦的善心还是要圆满。一位好医生,即使对绝症患者也还是要尽心尽力,在善的原则上,不能有任何动摇。这颗贤善的心何时何地都不能少,一颗心唯一要定在善上。

   此理推广开来,即宗大师在《广论》中教诫的一条贯彻修行始终的原则。宗大师说:“对于所有成佛支分之法,现在能修就应修习,现在还不能真正遮止和行持的,也不应以自己不能趋入为理由而舍弃,应当想:我何时能对这样的法由趋入和遮止的方面真正地修学呢?由于有这样向上的愿望,就会针对它的因而积资净障、广发正愿,由此在不久的时间中,逐渐增长智慧能力,对一切都有能力修学了。”

   再看张公的教诫。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

   张公提出两个令善行圆满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有忍耐心,不能忍耐,善法就无法完成,因为行善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不能忍耐,就无法成功。第二,要有永远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何圆满善业?相反,若具足这两种心,再大再难的善法也能圆满。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行善时,切切不可懒惰,对行善要勤奋、殷重。又切切不可自欺。”

   明知错了还自我原谅,本该义不容辞的却推卸不做,明明很下劣还卖弄高深,这些都叫自欺。

   “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如果能按以上的教诫常久坚持做去,日久功深,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验。”

   为什么呢?因为缘起不空耗,心渐渐贤善、纯厚,福德也就越来越深,时间一长,身心命运等都会有大的转变。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你家事奉我非常虔诚洁净,为了报答你,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你要好自为之、尽快努力,还可挽回天意。”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张公说完,就走进俞公家的里屋,俞公起身跟随。张公走到灶下,忽然不见。俞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公是司命的灶神。

   以上讲了俞公三十年的悲惨遭遇。

   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真实的白业?就一般白业来说,“意乐”是由于见到黑业的过患而发起远离黑业的意愿,“加行”即发起种种行为止息黑业。就布施等殊胜白业来说,“意乐”是见白业的功德而发起行持白业之欲,“加行”是发起种种行为行持白业。

   依此衡量,就能看出俞公断恶行善根本没有实质内涵,相反,造恶的意乐、加行都很严重。这三十年成了造恶的人生,十八岁以前聪明而有发展前途,后来的三十年中却不但没有长进,反而步入了穷途末路。俞公没有自知之明,直到张公揭露他内心真实的面目,他才知道自己的心和善法相距太远。

   我们看到俞公的失败,就应反省自己。如果行善的意乐和加行没有真实生起,那么表面上做得再好,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如实照见自心,发现过失就立即改正,这样修行才能起步。如果没有十白业道的基础而妄求高深,极有可能求升反堕。

   一旦真正检视自心便会明白,我们的心和善法的距离正如月菩萨以千金供养婆罗门而得到的偈颂所说:“虚空和大地相隔遥远,大海的东西海岸相隔遥远,东西二山相隔遥远,凡愚和正法的距离比这还要远。”

   平常仔细反省,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有许多过失。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几万秒钟,如果把每一秒的心理活动反映在电视屏幕上,那么内心世界的肮脏不净就会暴露无遗。修行就是要遣除不清净的心念,若能每天反观自心、努力改过,就会有切实的修行效果;否则,若仅仅做表面功夫,就很可能落得像俞公那样,三十年一事无成。

   我们身处灾难重重的时代,更加要反省、改过,否则一旦大难来临,单凭表面功夫就很难度过。今天,不论个人、家庭或社会,都充满了虚假和伪善。事实上,俞公所代表的正是“假修行”的普遍现象,我们应当对照自心,反省自己是否也是如此。今天有许多社会人士,包括修行人,都不是以真心做事,而习惯用一种虚假的心态待人处事。这样心地不真诚,再怎么做也只是伪善,而非真善。

   下面讲俞公后半生的转变。

   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知道来者是灶神后,俞公虔诚地烧香、磕头,表示感谢。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他想重新做人,于是向天地礼拜、祈祷,发誓:一定要改正过去种种过失,切实地行持各种善行。而且,他把号改为“净意道人”,以表示要遣除种种邪念的决心。(灶神指出他的毛病是意恶太重,而“净意”正是念念自净其意,这是真忏悔。)

   四力忏悔中有一力叫恢复力,就是要发誓愿,纵遇命难也决不造同样的恶业,必须要有这种截断恶相续的决心,忏悔才能达到扼要。如果没有这种决心,而只是口头上说“我错了,我一定改正”,则是空话,甚至带有欺骗的性质。佛菩萨不是让我们这样忏悔,若忏悔无效也只能怪自己。

   俞公这时真正发起了忏悔心。以下是他崭新生命的开始,是从何处开始呢?就是从改过自新开始。若不改过自新,就不能有所长进,外表上再怎么做,也不可能拔掉罪根。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改过自新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当一个人真正奋发向上时就好像逆水行舟,无始以来的习气都会纷纷涌现,所以最初的阶段最为艰难。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