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禅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地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教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是听别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才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又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神。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正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进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下面禅师教他针对自己的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禅师说:“你既已认识错误,今后将向来不发科第、不能生子的恶相尽情改刷。以后务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务必要心胸宽广容纳别人;务必要对人和气慈爱;务必要爱惜精神。”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条,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新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只是书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身、轮回之身和小…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