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没有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新相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因果的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是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7。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定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业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因,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不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转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理相应,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碍,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为,后来在大臣伊尹的教导之下,改过自新,这是他后来对伊尹所说的感激之语。
“天作孽,犹可违”:就是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不可救度。
为什么说“天作孽,犹可违”呢?如果业不可转,果是不动,确实也改变不了。但业果毕竟只是以因缘造成的有为法,只要在成熟果报之前,积聚相违的因素,就可以让业报转变、减弱,甚至彻底遮止果报现前。如果已经成熟而感受果报,只要随缘顺受、不造新恶,并努力行善积德,也能让果报提前受完,苦尽甘来。
譬如说,过去造了杀生的罪业,自己能猛利追悔,发誓以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同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发愿生生世世爱护众生,平时也尽量放生,这样决定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尽。
过去杀生,在识田里种下了杀业种子,现在能截断杀业的相续,好比种子没有水滋润就不会成熟一样,杀业不会增长,再依靠金刚萨埵的大愿、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杀业。
如果杀业已经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随缘消业,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杀业也终究会消尽的。
但是如果不改过自新,还继续杀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后,不去排毒还继续服毒,那纵然药师佛到来,也无法救护。
诗8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远,“配”是符合,“命”是讲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这一句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头,是善,就让它圆满,是恶,就马上遮止,这叫“永言配命”。只要还有分别心,任何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利益和损害,是善会带来安乐,是恶会现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种祸福的因。所以,我们应当行为谨慎,每天防护自心,身不作恶行、口不说恶语、心不起恶念,就是自求远祸;身口意处处行善,利益他人,这样摄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当时算你无功名,命里无子,只是根据你的宿业预测的结果,这种“天作之孽”还是可以由对治来转变的。你现在扩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积阴德,这是自己作的福德,怎么会不受用呢?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德性就是善心,逐渐把善心加深拓广,使贤善的意乐日益清净广大,就是扩充德性。“阴德”,“阴”是行善不显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为君子谋划,目的是让人“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是常法,那就无法改变,无吉祥成了永远无吉祥,趋吉也是枉然;有凶祸成了永远有凶祸,想避也无可避。事实却非如此,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此你信得过吗?
这个趋吉避凶的道理,我们按照因果规律来解释:
如果不加对治,恶业丝毫不会空耗,当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报,但是以四力忏悔积聚对治,灾祸也就消于无形之中。另一方面,不积善也无法召来吉祥,以三殊胜9修善,必能迅速趋向吉祥,不但现世的吉祥,连后世的吉祥、解脱成佛的吉祥,也都可以趋向。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余庆”,是指在后代身上显现的吉庆。祖宗积德深厚,家族必然兴盛。
经过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以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后的实行。总之,反复思惟业果,信心就会生起,有信心就有欲,有欲就有精进,从意乐到行为到结果,有这样一条缘起规律。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再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之路。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生的圆满,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是未来的苦因;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这是真正认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现代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创富、升迁、获得健康、创造家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过修善,不知道任何人生的安乐,都要依靠积聚资粮才会实现。譬如考大学,不仅应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满,全家人都要共同积德,福德积累深厚,安乐自然会现前。
更具体一点,要认识以下这些缘起的规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就能现前安乐果报。也就是:
希求长寿,应当戒杀放生,以不损害众生的善心爱护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应当在三宝前供养光明、鲜花、干净的衣服等。
希求尊贵,应当对上师、父母、尊长等修持礼拜、恭敬,内心谦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财富、眷属圆满,应当尽量对众生布施衣食等的财物,对贫穷众生和功德田,应主动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应当时常帮助他人,他人没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同成办的事,甘当他的助手;而且,对众生布施饮食。
希求语言有威信,应当修好口业,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行善就加分,造恶就减除,又教他持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这是内外兼修,“按功过格检查善恶”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内因和外缘聚合,使自己的愿望决定实现。
功过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每天能按《功过格》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放过,这样长期行持,自然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命运一定会有大的转变。
改造命运,除了自己改过迁善之外,还要依靠助缘,最圆满的助缘就是佛陀,因此我们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所以,禅师教了凡持诵准提咒,配合好内外的因缘,则决定会成功。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禅师又说:符箓家有一句话:“不会书符被鬼神取笑,”画符有个秘传,就是不动念。
拿笔画符,首先万缘放下,心中一尘不起,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不加任何思虑,这个符就灵验。
如果动念,则是瞎写,为鬼神所笑。比如边画符边妄想吃一顿烤鸭,鬼神只会笑你是以分别念画烤鸭,这还能灵验吗?
《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有一位总兵戚继光,平常念诵《金刚经》。他在苏浙三江一带镇守的时候,有一天夜晚,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派妻子来拜见您,拜托您诵一卷经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女人哭着要求见。戚继光问她,和梦…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