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8

  ..續本文上一頁乘之身。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狀態都是因爲沒有和真理相應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爲與真理相應,由此出現的新相續,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別言之,與因果的至理相應,內心趨入十善業道,努力斷惡行善,這是義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認識四聖谛,發心出離生死,趣入解脫道,勤修戒定慧,這種新相續是義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緣衆生苦興大悲憫,發起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雙運的大乘道,這種新相續是義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對聖法有了勝解,安住于勝解的生命,才是義理再生之身,也就是法身慧命。如果對聖法沒有勝解,充其量只是一種染汙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7。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定數,意思是這個有漏身由業和煩惱而來,受前業的支配,有它決定的命運安排。而義理之身是安住于勝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因,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實的感應,怎麼不能格天呢?

   與業果的義理相應,能轉惡趣爲善趣,顯現人天的吉祥;與四谛的義理相應,能轉生死爲涅槃,顯現寂滅的安樂;與大乘義理相應,能讓客塵消歸法界,現前無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與真理相應,能閉惡趣、出生死,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到達究竟時,滅一切障礙,轉依爲純一真如,則是徹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爲,後來在大臣伊尹的教導之下,改過自新,這是他後來對伊尹所說的感激之語。

   “天作孽,猶可違”:就是過去造的惡業,現在能忏悔改過,還是能轉變。“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還去造惡,那就不可救度。

   爲什麼說“天作孽,猶可違”呢?如果業不可轉,果是不動,確實也改變不了。但業果畢竟只是以因緣造成的有爲法,只要在成熟果報之前,積聚相違的因素,就可以讓業報轉變、減弱,甚至徹底遮止果報現前。如果已經成熟而感受果報,只要隨緣順受、不造新惡,並努力行善積德,也能讓果報提前受完,苦盡甘來。

   譬如說,過去造了殺生的罪業,自己能猛利追悔,發誓以後縱遇命難也不殺生,同時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修持金剛薩埵忏悔法門,發願生生世世愛護衆生,平時也盡量放生,這樣決定能使重業轉輕、輕業消盡。

   過去殺生,在識田裏種下了殺業種子,現在能截斷殺業的相續,好比種子沒有水滋潤就不會成熟一樣,殺業不會增長,再依靠金剛薩埵的大願、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對治殺業。

   如果殺業已經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隨緣消業,觀想代一切衆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殺業也終究會消盡的。

   但是如果不改過自新,還繼續殺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後,不去排毒還繼續服毒,那縱然藥師佛到來,也無法救護。

   詩8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遠,“配”是符合,“命”是講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這一句是說,一個人的行爲永遠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頭,是善,就讓它圓滿,是惡,就馬上遮止,這叫“永言配命”。只要還有分別心,任何行爲都會對自己造成利益和損害,是善會帶來安樂,是惡會現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種禍福的因。所以,我們應當行爲謹慎,每天防護自心,身不作惡行、口不說惡語、心不起惡念,就是自求遠禍;身口意處處行善,利益他人,這樣攝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當時算你無功名,命裏無子,只是根據你的宿業預測的結果,這種“天作之孽”還是可以由對治來轉變的。你現在擴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積陰德,這是自己作的福德,怎麼會不受用呢?決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德性就是善心,逐漸把善心加深拓廣,使賢善的意樂日益清淨廣大,就是擴充德性。“陰德”,“陰”是行善不顯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爲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易經》爲君子謀劃,目的是讓人“趨吉避凶”。如果命運是常法,那就無法改變,無吉祥成了永遠無吉祥,趨吉也是枉然;有凶禍成了永遠有凶禍,想避也無可避。事實卻非如此,所以《易經》開章第一義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對此你信得過嗎?

   這個趨吉避凶的道理,我們按照因果規律來解釋:

   如果不加對治,惡業絲毫不會空耗,當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報,但是以四力忏悔積聚對治,災禍也就消于無形之中。另一方面,不積善也無法召來吉祥,以叁殊勝9修善,必能迅速趨向吉祥,不但現世的吉祥,連後世的吉祥、解脫成佛的吉祥,也都可以趨向。

   積善是因,余慶是果。“余慶”,是指在後代身上顯現的吉慶。祖宗積德深厚,家族必然興盛。

   經過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以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後的實行。總之,反複思惟業果,信心就會生起,有信心就有欲,有欲就有精進,從意樂到行爲到結果,有這樣一條緣起規律。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了凡信受禅師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後能再造義理之身。如果只是隨便聽過,不銘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會失去功用。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爲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叁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因爲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過在佛前盡情發露,這是具有破惡力,沒有這一步,也不可能開出一條自新之路。了凡生存在世間,難免有世間的追求,他先求登科,發誓行叁千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們對命運的看法有叁種:一是宿命論,認爲命運是注定的,無法改變,因此人生唯一聽憑命運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論,認爲由非法的途徑可以求得人生的圓滿,這一類人背道而馳,想尋求安樂,種下的卻是未來的苦因;叁是正命論,深信安樂唯一來自善業,因此爲了創造未來的幸福,努力修集相應的善法。

   了凡經雲谷禅師啓發,覺悟到以改過行善爲因,可以安身立命。現在他很決定,就是以修積善行,來求取功名。這是真正認識了創造人生圓滿的方法,從正因上下手,種什麼得什麼,決定不空耗。

   現代人缺乏正確的引導,不知道創富、升遷、獲得健康、創造家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過修善,不知道任何人生的安樂,都要依靠積聚資糧才會實現。譬如考大學,不僅應學習知識,還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滿,全家人都要共同積德,福德積累深厚,安樂自然會現前。

   更具體一點,要認識以下這些緣起的規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就能現前安樂果報。也就是:

   希求長壽,應當戒殺放生,以不損害衆生的善心愛護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應當在叁寶前供養光明、鮮花、幹淨的衣服等。

   希求尊貴,應當對上師、父母、尊長等修持禮拜、恭敬,內心謙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財富、眷屬圓滿,應當盡量對衆生布施衣食等的財物,對貧窮衆生和功德田,應主動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應當時常幫助他人,他人沒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同成辦的事,甘當他的助手;而且,對衆生布施飲食。

   希求語言有威信,應當修好口業,不說妄語、離間語、惡語和绮語。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雲谷禅師拿出一本功過格交給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事逐日登記,行善就加分,造惡就減除,又教他持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這是內外兼修,“按功過格檢查善惡”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內因和外緣聚合,使自己的願望決定實現。

   功過格的重要性在哪裏呢?如果每天能按《功過格》認真檢查自己的行爲,絲毫不放過,這樣長期行持,自然過失日益減少,功德日益增上,命運一定會有大的轉變。

   改造命運,除了自己改過遷善之外,還要依靠助緣,最圓滿的助緣就是佛陀,因此我們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所以,禅師教了凡持誦准提咒,配合好內外的因緣,則決定會成功。

   語余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禅師又說:符箓家有一句話:“不會書符被鬼神取笑,”畫符有個秘傳,就是不動念。

   拿筆畫符,首先萬緣放下,心中一塵不起,安住在不動念的境界中,下一點,叫“混沌開基。”由此一筆揮成,不加任何思慮,這個符就靈驗。

   如果動念,則是瞎寫,爲鬼神所笑。比如邊畫符邊妄想吃一頓烤鴨,鬼神只會笑你是以分別念畫烤鴨,這還能靈驗嗎?

   《竹窗隨筆》中講了這樣一則公案:

   明朝有一位總兵戚繼光,平常念誦《金剛經》。他在蘇浙叁江一帶鎮守的時候,有一天夜晚,夢見一位陣亡的兵士對他說:“明天我會派妻子來拜見您,拜托您誦一卷經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來了一位女人哭著要求見。戚繼光問她,和夢…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