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9

  ..續本文上一頁中所說的相符,就答應她的請求。

   戚繼光早起爲亡人誦經,晚上夢見兵士說:“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經,因爲裏面夾雜了“不用”二字。”

   戚繼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來茶餅時,自己曾揮手示意不要,口裏雖然沒說,心裏說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閉門誦經,夢見兵士感謝他,已經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淨不動念,才靈驗。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就是以清淨心來感應,這是一個大原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爲夭,孰爲壽?

   孟子闡述立命之學,說到“夭壽不二”。短壽和長壽大不相同,怎麼能說不二呢?但在不動念時,什麼是短、什麼是長呢?長和短都是分別念假立的,動了念才有長、短,沒有念時,哪來長和短呢?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觀待的“二”很多,這裏只舉了叁對,不分別時就不二了。

   “豐歉不二”:農民歉收時痛苦不堪,豐收了就欣喜過望,這樣不自在地隨境分別,就是有二。豐和歉是現象,心隨豐而喜、隨歉而憂,自然落在“數”當中。到了豐歉不二時,誰能束縛你呢?這樣才可以立貧富之命——在貧富中隨緣不變的命,貧富都不執著,貪、懼的二邊都遠離,這就自在了。

   “窮通不二”,窮是困窘,通是發達,心不隨境轉,貴賤都不能動心,這就可立貴賤之命。同樣,“夭壽不二”,生死一如,可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麼?是不生不滅的法身。豐歉、窮通、貴賤、高低、生死這些相對的概念,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前面是開示怎麼在分別心上調整,這裏講到不動念回歸真心,一切都不二了,這是立不二的本命。

   這個立命之學說得很高,前面說到的立命,都是講努力讓命數轉變,也就是積聚善業習氣,促使善報快速成熟,遮止惡業習氣,使惡報不再現前,這是以分別心來轉變命運。這裏超越了數相,有分別心才有數,離了分別,數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學佛的目的是現前不生不滅的法身。

   人生世間,惟死生爲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人生在世間,只有死生是最爲重大的,說一個夭壽,實際一切順逆境界都包涵在裏面。

   所謂夭壽不二,廣說就是在一切順逆境界中,都不動心。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單指肉身,而是指相續。)

   《孟子》說“修身以俟之”,這是積德祈天之事。

   “積德祈天”,就是通過積功累德,來求得果報自然現前。爲什麼“修身俟之”是積德祈天之事呢?因爲除了在自己的相續上修持,善果既不會從其他地方來,也不可能無因産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無路可行。

   展開來觀察,凡是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現前,此外絕不可能從他處降臨、無因産生。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所謂修,即凡是自相續有的過失,都要對治、遣除。

   “身有過惡”,略說是相續中具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廣說是種種粗細的顛倒心,包括:耽著現世八法之心、對業果的愚癡、殺生等十種惡業,乃至種種身口意的惡行;耽著輪回的心、對四谛的愚癡、人我執、十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等等;再細,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執、以二取叁輪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謂修,就是依次串習對治,遣除這些過惡。對初學者來說,能深信因果,對治自己身口意的惡行,是修。

   曰俟,則一毫觊觎10,一毫將迎11,皆當斬絕之矣。

   說到“俟”,要求細到絲毫非分的希望、絲毫攀緣的心理,都要徹底斬除。

   我們應當覺悟“妄想無意義”,也就是:沒有種因還妄想得果,只是愚癡,對果的現前毫無作用;只種一分因,卻妄想獲得多種果,也是以分別念增益,于事無補;已經種了因,該現前的自然會現前,不必再去希望;果報沒有來時,如同石女兒一樣,心裏攀緣也毫無實義;果報現前,當下就是,攀緣也是多此一舉。

   所以,“觊觎”、“將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費心思而已。智者覺悟到這一點,但求耕耘,不問收獲。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了向內修心,有什麼可妄想的呢?畢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強求、不如理地求,再怎麼求也是枉然,何必做這種徒然無義的事?能夠默默洗滌自心,逐漸消除顛倒執著,自然會功德顯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麼,不必加一絲毫的觊觎、將迎,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師說:“安以俟之,無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12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什麼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不是妄想執著的客塵境界。落在妄想執著當中,流浪生死,屬于後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這是真實的學問。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你暫時做不到無心也不要緊,有一個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記數、不間斷,一句咒語綿綿密密,持到純熟,就會到達“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頭不動時,就靈驗了。

   這裏“無記無數”是針對上根人來說的,一般情況都要記數,不記數會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雲谷禅師對了凡傳授了立命的方法。下面是了凡一生信受奉行的傳記。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3也。

   他最初叫學海,從這天開始改號爲“了凡”,因爲覺悟了改造命運的道理,不想再落入凡俗窠臼,聽憑命運的擺布。

   人生只有兩種方向,一種是“順流而下”,隨著煩惱、業力走,其結果是生生世世都沈溺生死,埋沒自己;另一種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賤自己,不甘于在顛倒妄想中過下去,因此要了卻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寶貴,懂得珍惜人生,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獲得善趣身體、受用、眷屬各方面的圓滿;進一步修集決定勝的因,就能走向解脫、走向成佛。

   任何珍愛生命的人,都應當了凡——了結過去庸俗的人生,都應當革命——革掉惡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下面是描述了凡立志重新做人之後的心態: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謹慎的樣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戰兢”,就是戰戰兢兢,“戰戰”是懼怕的樣子。《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像在懸崖上行走那樣,心裏格外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墜入深淵。到了冬天,水面上結一層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戰兢惕厲”是形容心懷戒慎恐懼,不敢亂來。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裏,也就是不被人見的地方,一般人在這裏容易放縱,無所不爲。

   了凡說:從此以後,我終日小心謹慎,覺得和以前大不一樣。過去只是悠悠放任,沒有什麼顧忌,現在自有一番戰兢惕厲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懼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講他有了敬畏的心態,畏懼因果,畏懼天地鬼神。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別,不信因果是一種無知、大膽、放任的狀態,認爲什麼事都可以隨便做。深信因果之後,覺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會造罪,現世損福損壽,後世墮落惡趣。所以格外提防。

   從內在來說,相續中種了罪業習氣,一旦成熟,決定會顯現不悅意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會遭到天地鬼神的懲罰。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惡。

   有人會問:“爲什麼要恐懼得罪天地鬼神?”

   這是牽涉到天地鬼神和人類之間關系的問題。《八十華嚴》中說:“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人生下來之後,有兩種天一直跟在身邊,一種叫同生,另一種叫同名,天能常常見到人,人見不到天。)《竹窗隨筆》中講,宋朝的光孝安禅師在定中見到兩位出家人交談,起初有天神擁護,聆聽他們談論佛法。後來,天神遠離,不久有鬼唾罵他們,掃除他們的腳印。原因是後來他們說一些家常的事,最後談論財物供養的事,所以遭到衆鬼的唾罵。

   像這一類的事很多很多。所以,處處有鬼神,森羅密布,大大小小的過失,沒有一時可以逃過天神的鑒察,更不必說諸佛菩薩,看我們的心更是一清二楚。像這樣,每起一個惡念,每說一句惡語,都會減福減壽,現世要遭懲罰,來世要墮惡趣,怎麼能不害怕呢?

   下面以公案說明: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師,俗姓王,號伯無,幼年受了殺盜淫妄四條戒,後來因做官把戒廢棄了。

   有一年他去拜見皇上,船停在蕪湖。當天,他的神識被勾到冥府,見大殿上坐著一位閻王,旁邊有兩名官員侍坐。

   閻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說:“你本該在丙辰年八月命終,你能延壽到今天,都是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棄了。”說完叫人把簿子拿來給他看,只…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