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所说的相符,就答应她的请求。
戚继光早起为亡人诵经,晚上梦见兵士说:“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经,因为里面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心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之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是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动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样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到了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才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就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可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前面是开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真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是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这里超越了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世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不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续。)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天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为什么“修身俟之”是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行。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广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之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的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谓修,就是依次串习对治,遣除这些过恶。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因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修。
曰俟,则一毫觊觎10,一毫将迎11,皆当斩绝之矣。
说到“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的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只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只种一分因,却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不必再去希望;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将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了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义的事?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师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12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执著的客尘境界。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绵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这里“无记无数”是针对上根人来说的,一般情况都要记数,不记数会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云谷禅师对了凡传授了立命的方法。下面是了凡一生信受奉行的传记。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3也。
他最初叫学海,从这天开始改号为“了凡”,因为觉悟了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想再落入凡俗窠臼,听凭命运的摆布。
人生只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顺流而下”,随着烦恼、业力走,其结果是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埋没自己;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贱自己,不甘于在颠倒妄想中过下去,因此要了却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宝贵,懂得珍惜人生,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获得善趣身体、受用、眷属各方面的圆满;进一步修集决定胜的因,就能走向解脱、走向成佛。
任何珍爱生命的人,都应当了凡——了结过去庸俗的人生,都应当革命——革掉恶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下面是描述了凡立志重新做人之后的心态: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战兢”,就是战战兢兢,“战战”是惧怕的样子。《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在悬崖上行走那样,心里格外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到了冬天,水面上结一层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战兢惕厉”是形容心怀戒慎恐惧,不敢乱来。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也就是不被人见的地方,一般人在这里容易放纵,无所不为。
了凡说:从此以后,我终日小心谨慎,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只是悠悠放任,没有什么顾忌,现在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讲他有了敬畏的心态,畏惧因果,畏惧天地鬼神。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别,不信因果是一种无知、大胆、放任的状态,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深信因果之后,觉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会造罪,现世损福损寿,后世堕落恶趣。所以格外提防。
从内在来说,相续中种了罪业习气,一旦成熟,决定会显现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会遭到天地鬼神的惩罚。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恶。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这是牵涉到天地鬼神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八十华严》中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人生下来之后,有两种天一直跟在身边,一种叫同生,另一种叫同名,天能常常见到人,人见不到天。)《竹窗随笔》中讲,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位出家人交谈,起初有天神拥护,聆听他们谈论佛法。后来,天神远离,不久有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原因是后来他们说一些家常的事,最后谈论财物供养的事,所以遭到众鬼的唾骂。
像这一类的事很多很多。所以,处处有鬼神,森罗密布,大大小小的过失,没有一时可以逃过天神的鉴察,更不必说诸佛菩萨,看我们的心更是一清二楚。像这样,每起一个恶念,每说一句恶语,都会减福减寿,现世要遭惩罚,来世要堕恶趣,怎么能不害怕呢?
下面以公案说明: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师,俗姓王,号伯无,幼年受了杀盗淫妄四条戒,后来因做官把戒废弃了。
有一年他去拜见皇上,船停在芜湖。当天,他的神识被勾到冥府,见大殿上坐着一位阎王,旁边有两名官员侍坐。
阎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说:“你本该在丙辰年八月命终,你能延寿到今天,都是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弃了。”说完叫人把簿子拿来给他看,只…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