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在他的名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记录,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却空无一字。
王伯无看了,磕头谢罪说:“我因做官,势不得已才这样的。”
阎王说:“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寿数已经尽了。”说完叫人将他赶入牢狱,这时走来狰狞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绑。
左边的官员请示说:“还是把他破戒后的事取来考核一下。”
很快抬来两大箱,都是他做官时的卷案,连平时随便写的方寸小纸条都在,只见这些卷案上腾着青、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气。
阎王命令把这些归类放好,先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后白色的放一堆,再检出红色的放一堆。只见青色的那一堆隐没,黑色的一堆缩小成只有筷子那么大,唯独红色的一堆特别显耀。
阎王在一边斜视,见到里面有刻印的《金刚经》和《好生篇》。
这时阎王的声音稍微缓和下来,看着左边的官员说:“看来他种了福德,还有生还的道理。是不是只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体、性命?”
说着命令狱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无心想:眼睛挖了,以后怎么看东西?转念之间,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见宫殿和大殿中的狱卒。只听见有人拍着他的背部说:“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过来了。第二天双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后来凭借禅悟的力量,双眼得以复明,历来在莲池、博山两位大师门下,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有个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欢布施。三十五岁这一年,忽然得了一场重病。
他说:“我到冥府,遇到几个老相识,他们都惊叫说:恩公你怎么到这里了!他们一起拜着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说:这人命该饥寒,只因他喜欢布施接济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该活到五十九岁,因为不烧香、睡觉起得迟,现在福寿都被削尽了。
这几个人问:这两件都是小过失,怎么会这样呢?
官吏说:不烧香,是没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么能说是小过失呢?
大家都很震惊,面面相觑地说:符公这样有功德的人,还因过失削减福寿,做人能放任吗?”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鉴察之中。
下面讲: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
这也是很难得的改变,以前为人刻薄,不能容忍。认识这条过错之后,遇到逆境,心量宽大,能够欢喜地顺受。可见他的心态真正在转变,心转命运就转,以后能增上福报、改变命运都是内心转变的结果。
以下是了凡四次改变命运的事迹。
第一次改变命运——科举高中: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14 中式15 矣。
到了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他应当考第三名,这一次忽然考了第一,原先的预言不应验了。到秋天考试,他就考中了。
这是了凡第一次突破了定数,以前完全随宿业流转,被命数控制,自从改过自新以后,命运开始潜移默变,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显现出大的变相。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了凡初期修身,也是“行义未纯,检身多误”,就是作事不能完全如法,检查自身的行为多有过失。比如,见善本该欢喜行持,却提不起心力,退缩怯懦。或者救人时,心里常常犹豫。
我们也有这样的现象,义所当为的事,往往原谅自己,不去实行;应当挺身而出的事,为了顾全自己,往往退缩在后;该, 做的善不能实行,该圆满的善不能圆满,该坚持的善半途而废,都表示向善的心力不够。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或者,身体很努力行善,口上却犯过失;或者,清醒时能把持,醉了又开始放逸。这样,以过折功,没有积到大的功德,日常还是虚度。
改过的初期,心力不强,往往善恶夹杂,这是正常现象。到了这个关口时,不能放弃,还是要坚持。能过了这一关,以后善会修得越来越纯,恶会越来越少。改造自身必然有这样的过程。了凡也不是一越而变成纯善的人,最初他也有困惑、犹豫和夹杂。
自己巳岁(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是他立命的第一个阶段,从发愿到完成,经过十多年才完成三千件善行,平均每天一件善行都不到。他的可贵之处是有长远心,始终不放弃。如果最初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转变。任何学习都有由生转熟的过程,最初很缓慢,需要逐渐地串习。能否最后成就,就看有没有恒心。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第二次改变命运——喜生贵子: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当时了凡正随从李渐庵入关,三千善行没有及时回向。等到庚辰年南还时,才迎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在东塔禅堂回向善根。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1581年)生男天启。
然后又起求子的愿,了凡知道,没有积善,福报也不会凭空降临,所以他为了求子,又许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愿一发,一年左右就生了一个男孩。
所以发愿是有力量的,但愿也不能空发,了凡发愿之后,是实实在在地以行填愿,没有一点虚假。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每做一件善事,都随时用笔记下来,他的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有时对穷人布施饮食,有时放生,一天做得多时,有十多圈。
同样是三千善行,原来需要做十年,现在不到四年就圆满了,可见了凡行善越来越纯熟,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进步来自练习。
有人问:行善也需要练习吗?确实需要练习。不练习的话,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也不习惯缘着善事转,只会呆呆地坐着,没反应。但是做久了,习以成性,心自然处处缘着善转。比如,商人天天想钱,看到有钱可赚,自己会往那方面考虑。但是没有经商习气的人在这方面脑筋动也不动。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串习的重要。行善上多想多串习,也会越做越广,越做越深,坚持下去,就有极好的效果。原来一天一件也做不到,现在能做十多件,原来无事可做,现在拈来就是。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道理!
那么,怎么才有力量呢?由衷而发的善心有力量。所以不要压抑善心,要把善的力量发挥出来,世界上哪里会找不到善事做呢?只是自己不肯做而已。在普贤菩萨的境界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全是他的道场,没有一处不可以利益众生,可以对花草树木发善心,可以慈爱动物,可以慈爱一切人,善事随时随地可以做,世上有无数众生的需要帮助,不必要拘泥在一个地方。
善法需要不间断、殷重地作,我们应当把行善定为日常功课,其它不是我们的工作,行善是我们的工作,对世间八法不必要用心思维,对行善却要时时思惟。能天天坚持行善,个个都会变成大善人,最后会成佛成菩萨。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切草木、城市、高山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的,同样,一切人天道、声缘道、菩萨道都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所以念念为善是修行最初的基础。
至癸未(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善行终于圆满了,了凡又请性空等人,在自己的家里回向。
第三次改变命运——获大功名: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第三阶段他又许了中进士的愿。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没有大福报不可能在朝廷考试中入选为进士,所以他更勇猛地发愿行善一万条。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久他就登第了,被授予宝坻知县的官职。(善能使人上升到善妙的地位,除了善,不会有其它因缘使生命提升。佛是怎么成就的呢?佛是以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因缘,以大悲心利益众生而成就的。菩萨、阿罗汉、人天也是行善而成就,善的境界有高下,依善而成就则没有差别。所以,行善才是向上。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能无意义地消耗,这一生纵然不能成就圣果,也要有所增上。而要增上,就一定要改过迁善。)
了凡成了领导万民的父母官,他从平民住宅搬进了官府大院,虽然身份、工作、环境都变了,但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那颗随缘行善的心并没有改变。
进了衙门,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行善。每天处理很多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疾苦,做不好是恶,做好了是善,所以他更加勤勉!
(我们行善不能和生活、工作脱节,应当把行善贯彻在一切时处,不论到哪里,都要以行善为第一要事。)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
了凡专门准备了一本空格本子,取名为“治心篇”。每天早起坐堂,家人带着“治心篇”交给门卫,放到他的案桌上。
了凡做官时仍然重视修心,日常有些什么功德、过失,都要一一登记。
所行善恶,纤悉必记。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