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自己所作的善恶,哪怕微小的方面,也一笔一笔记下来。他很认真,对自己毫不放松。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每天夜晚,了凡就在庭院里摆设案桌,效仿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赵阅道是北宗一位修道有成就的大居士,时称铁面御使。(“御使”,是专门检察内外官员操行政德,相当于现在纪检、监察、检察部门的官员。)传记上说他“为人长厚,存养功深”,就是为人很宽厚,内在修养的功夫很深。
每天晚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把自己一天所作的事汇报天帝。他说:“白天做的事,夜晚必定焚香告天,不敢说的,以后就不做。”
四十多岁时,他开始在佛法上参究用心,政事之余,常常欢喜打坐。
有一天打坐时,忽闻一声霹雳,大彻大悟,当时说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临终时,他自在地和后人告别,神志不乱,安详坐化。去世以后,赐谥号为“清献”,所以也称他“赵清献公”。
宋朝还有一位赵康靖,平常他在桌上放两样东西——一个瓶子、一碗豆,起一个善念,就投一颗白豆,起一个恶念,就投一颗黑豆。开始黑豆很多,逐渐黑豆减少,久而久之,善恶念都忘了,瓶豆也舍弃不用,因为他已修到心无妄念、明净清彻的地步。
这些要和前面对照来看。前面云谷禅师教了凡每天按功过格记录一天的善恶行为,再加上持准提咒,就能真正立命。观察了凡受教后的表现和结果,确实一一都实行、应验了。
了凡把禅师的教诲铭记在心,始终不敢忘怀,他是那种一句教言能终生奉行到底的人。即使作官,还是案上放一本治心篇,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善恶行为,连微小处也不遗漏。这样笃实地用功,恶行日减,善行日增,命运哪有不转变的呢?
赵阅道和袁了凡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功过格来奉行,按照功过格规定的善恶功过数量,给自己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写修行日记,日日反省,造恶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中下根人使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效果非常显著。
行功过格,要有恒心、有耐心,如果嫌麻烦,做几天就不做,那也不会有效果。想想农民种田都要天天下地劳作,何况耕治自己的心田,没有耐心,怎么会成就呢?了凡在立命上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还细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印光大师开示说:“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了凡的夫人看见做得不多,就皱眉说:以前我在家帮你行善,三千善行才得以完成,现在许了一万善行,数量增加了三倍多,衙门里无事可做,这一次许的愿何时能圆满呢?
古代官员住在官府当中,和平民的住宅分开,官员的眷属也和外面不接触,所以,了凡的夫人不方便出门去行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这天夜里,了凡梦见一位神人,就告之自己如何许愿,以目前的状况难以完成。
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神人说:单凭减粮一件善,就能一时圆满万行。
了凡听了很吃惊,怎么会这么容易?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宝坻县的田,原先征租为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了凡施行一项善政,把租减到每亩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里总不踏实:这么容易就圆满一万功行吗?万一不对,不是欺骗佛菩萨吗?有这种惊疑的心态。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当时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来,了凡把梦境告诉禅师,询问这件事是否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顶一万件善,何况这是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即使没有真正减粮,单是真切为万民着想,也能抵得上万善。
举一个例子,可以体会“一行可当万善”:
比如,一位教育部长颁布把孝顺父母纳入全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做为重点课程。部长只用一小时起草这份文件,实际上推动了一亿学生学孝。换一种方式,一个人一天只动员一个学生学孝,一亿天总共动员了一亿学生。从推动一亿学生学孝这一结果来衡量,应当承认这两种做法的结果相同。所以,前者是以一行当亿善,仅仅一小时,就做到了后者一亿天所行的善事,我们没有理由以前者行善的时间短暂,就决定他的善行数量微小。
同样的道理,了凡这一项善政实实在在利益到了千家万户,这样一次性地做,和挨家挨户布施同等的钱粮,在所做的利益上完全相同。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了凡听禅师这么讲,心里不再惊疑,他很高兴万行已圆满了,就捐出俸银,让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做回向。他行善的气魄越来越大,这种气魄来自对因果的信念。
下面再作一点发挥:
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积累到最大的善业资粮,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利润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要通达方法,方法就在缘起上。懂得缘起,合理地创造缘起、利用缘起,能使善业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积累连天空也无法容纳的大功德。
下面具体分析业的轻重差别,知道这些之后,关键是如教实行。能像了凡这样奉行,这些法确实可以转成无尽的功德藏。
一、一条决定的规律:果唯一由因缘决定;果的大小唯一取决于因缘的状况。
二、一个生活中的比喻:
譬如做菜,菜是以很多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包括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彼此搭配的方式,烹制的时间、火候、顺序、采用的工具等,因缘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就会造成多少道菜的差别。比如,制定一亿种烹制方案,决定会做出一亿道各不相同的菜。
三、业的差别如何决定:
任何一种业,都是造业的对境、意乐、身份、加行等的因素和合而产生的。因此,一种善业的功德有多大,具体是由对境、意乐、所依、加行等方面的因素而决定的,不能单单只以善业的数量来判定功德的大小。
四、具体说明如何创造巨大的善业功德:
1、对境的差别:
相比于其它对境,父母、上师、三宝是最重的造业所缘境,稍微做一点损害或利益,就会造下极大的善恶业。所以,面对殊胜的功德田和恩德田,一切行为都要恭敬、调柔,应当努力缘这些对境,修习供养、承事等的福业。这样短期内就可以积累极广大的善业资粮。
从对境的数量上看,对一个有情做利益,是一分功德,对十亿人做同等的利益,应当是前者功德的十亿倍。以心观想也是如此,做同一件善事,发心真切,想到的是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功德也会成倍扩大。
又比如,观想一身顶礼一尊佛的功德很大,进一步,能和普贤行愿相应,一身化现佛刹极微尘数的身,每一身顶礼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福德将更加广大不可思议。这样衡量,真正能如法随学普贤行愿、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果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2、所求的差别:
比如做同一件善法,心中希求的可以是现世福报、后世人天的福报,也可以是阿罗汉果和佛果。
一切果都是随心上的缘起转,心中所求越高远,果报也越巨大,当然需要生起相应的心量,才会产生那么大的果报。而以菩提心来说,只是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也有巨大的功德。
上面两条合起来,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巨大无比。如果每做一件善行,意乐以菩提心摄持,心中考虑的是法界有情的利益,所希求的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果位中,则功德无量无边。
比如,《般若经》说:如果菩萨仅仅布施七宝的财物,却不发心成佛救度众生,这位菩萨即使经历恒河沙数的大劫,所得的福德还是不大。如果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少少地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3、所依的差别:
我们的身体是造业的所依或工具。造作同一种业,业力的大小和造业者所依的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律仪越殊胜,业力越大。具体来说,受一分戒、受多分戒、受满分戒,受居士戒、受沙弥戒、受比丘戒,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受三昧耶戒,依次是后后的业力胜过前前。
所以,我们行善,应当根据自己的状况、能力来受持相应的戒律,以受戒身行善,善业的力量根本不一样。但是反面也要知道,以受戒身造恶,罪业更加严重。
4、事相的差别:
比如布施当中,法施胜过财施,因为: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肉身,法施不仅利益他的肉身,更利益他的法身;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现前,法施不仅利益他的现前,还利益他的生生世世;财施的物质有使用穷尽之时,法施的正法永远不会用尽,不但不会用尽,还可以辗转无尽地传播,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法施在事相上具有这样殊胜的特性,因此功德巨大。
《金刚经》说:“若三千大…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