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自己所作的善惡,哪怕微小的方面,也一筆一筆記下來。他很認真,對自己毫不放松。
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每天夜晚,了凡就在庭院裏擺設案桌,效仿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趙閱道是北宗一位修道有成就的大居士,時稱鐵面禦使。(“禦使”,是專門檢察內外官員操行政德,相當于現在紀檢、監察、檢察部門的官員。)傳記上說他“爲人長厚,存養功深”,就是爲人很寬厚,內在修養的功夫很深。
每天晚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把自己一天所作的事彙報天帝。他說:“白天做的事,夜晚必定焚香告天,不敢說的,以後就不做。”
四十多歲時,他開始在佛法上參究用心,政事之余,常常歡喜打坐。
有一天打坐時,忽聞一聲霹雳,大徹大悟,當時說偈:“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雳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
臨終時,他自在地和後人告別,神志不亂,安詳坐化。去世以後,賜谥號爲“清獻”,所以也稱他“趙清獻公”。
宋朝還有一位趙康靖,平常他在桌上放兩樣東西——一個瓶子、一碗豆,起一個善念,就投一顆白豆,起一個惡念,就投一顆黑豆。開始黑豆很多,逐漸黑豆減少,久而久之,善惡念都忘了,瓶豆也舍棄不用,因爲他已修到心無妄念、明淨清徹的地步。
這些要和前面對照來看。前面雲谷禅師教了凡每天按功過格記錄一天的善惡行爲,再加上持准提咒,就能真正立命。觀察了凡受教後的表現和結果,確實一一都實行、應驗了。
了凡把禅師的教誨銘記在心,始終不敢忘懷,他是那種一句教言能終生奉行到底的人。即使作官,還是案上放一本治心篇,一絲不苟地記下自己的善惡行爲,連微小處也不遺漏。這樣笃實地用功,惡行日減,善行日增,命運哪有不轉變的呢?
趙閱道和袁了凡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選擇一種功過格來奉行,按照功過格規定的善惡功過數量,給自己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寫修行日記,日日反省,造惡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勵自己更加努力。中下根人使用這樣的方法修行,效果非常顯著。
行功過格,要有恒心、有耐心,如果嫌麻煩,做幾天就不做,那也不會有效果。想想農民種田都要天天下地勞作,何況耕治自己的心田,沒有耐心,怎麼會成就呢?了凡在立命上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還細心,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印光大師開示說:“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爲有福,轉不壽爲長壽,轉無子孫爲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爲善,故叁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了凡的夫人看見做得不多,就皺眉說:以前我在家幫你行善,叁千善行才得以完成,現在許了一萬善行,數量增加了叁倍多,衙門裏無事可做,這一次許的願何時能圓滿呢?
古代官員住在官府當中,和平民的住宅分開,官員的眷屬也和外面不接觸,所以,了凡的夫人不方便出門去行善。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
這天夜裏,了凡夢見一位神人,就告之自己如何許願,以目前的狀況難以完成。
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神人說:單憑減糧一件善,就能一時圓滿萬行。
了凡聽了很吃驚,怎麼會這麼容易?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叁厘七毫。余爲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寶坻縣的田,原先征租爲每畝二分叁厘七毫,了凡施行一項善政,把租減到每畝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裏總不踏實:這麼容易就圓滿一萬功行嗎?萬一不對,不是欺騙佛菩薩嗎?有這種驚疑的心態。
適幻余禅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當時趕上幻余禅師從五臺來,了凡把夢境告訴禅師,詢問這件事是否可信。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禅師說: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頂一萬件善,何況這是全縣減糧、萬民受福。即使沒有真正減糧,單是真切爲萬民著想,也能抵得上萬善。
舉一個例子,可以體會“一行可當萬善”:
比如,一位教育部長頒布把孝順父母納入全國中小學的德育教學中,做爲重點課程。部長只用一小時起草這份文件,實際上推動了一億學生學孝。換一種方式,一個人一天只動員一個學生學孝,一億天總共動員了一億學生。從推動一億學生學孝這一結果來衡量,應當承認這兩種做法的結果相同。所以,前者是以一行當億善,僅僅一小時,就做到了後者一億天所行的善事,我們沒有理由以前者行善的時間短暫,就決定他的善行數量微小。
同樣的道理,了凡這一項善政實實在在利益到了千家萬戶,這樣一次性地做,和挨家挨戶布施同等的錢糧,在所做的利益上完全相同。
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了凡聽禅師這麼講,心裏不再驚疑,他很高興萬行已圓滿了,就捐出俸銀,讓禅師在五臺山齋僧一萬做回向。他行善的氣魄越來越大,這種氣魄來自對因果的信念。
下面再作一點發揮:
每個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積累到最大的善業資糧,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利潤一樣。
爲了實現這個願望,首先要通達方法,方法就在緣起上。懂得緣起,合理地創造緣起、利用緣起,能使善業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積累連天空也無法容納的大功德。
下面具體分析業的輕重差別,知道這些之後,關鍵是如教實行。能像了凡這樣奉行,這些法確實可以轉成無盡的功德藏。
一、一條決定的規律:果唯一由因緣決定;果的大小唯一取決于因緣的狀況。
二、一個生活中的比喻:
譬如做菜,菜是以很多的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包括原料的質量和數量,彼此搭配的方式,烹製的時間、火候、順序、采用的工具等,因緣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就會造成多少道菜的差別。比如,製定一億種烹製方案,決定會做出一億道各不相同的菜。
叁、業的差別如何決定:
任何一種業,都是造業的對境、意樂、身份、加行等的因素和合而産生的。因此,一種善業的功德有多大,具體是由對境、意樂、所依、加行等方面的因素而決定的,不能單單只以善業的數量來判定功德的大小。
四、具體說明如何創造巨大的善業功德:
1、對境的差別:
相比于其它對境,父母、上師、叁寶是最重的造業所緣境,稍微做一點損害或利益,就會造下極大的善惡業。所以,面對殊勝的功德田和恩德田,一切行爲都要恭敬、調柔,應當努力緣這些對境,修習供養、承事等的福業。這樣短期內就可以積累極廣大的善業資糧。
從對境的數量上看,對一個有情做利益,是一分功德,對十億人做同等的利益,應當是前者功德的十億倍。以心觀想也是如此,做同一件善事,發心真切,想到的是利益千千萬萬的衆生,功德也會成倍擴大。
又比如,觀想一身頂禮一尊佛的功德很大,進一步,能和普賢行願相應,一身化現佛刹極微塵數的身,每一身頂禮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福德將更加廣大不可思議。這樣衡量,真正能如法隨學普賢行願、念誦《普賢行願品》的願文,果報唯佛與佛乃能了知。
2、所求的差別:
比如做同一件善法,心中希求的可以是現世福報、後世人天的福報,也可以是阿羅漢果和佛果。
一切果都是隨心上的緣起轉,心中所求越高遠,果報也越巨大,當然需要生起相應的心量,才會産生那麼大的果報。而以菩提心來說,只是發起造作的菩提心,也有巨大的功德。
上面兩條合起來,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巨大無比。如果每做一件善行,意樂以菩提心攝持,心中考慮的是法界有情的利益,所希求的是把一切衆生都安置在佛果位中,則功德無量無邊。
比如,《般若經》說:如果菩薩僅僅布施七寶的財物,卻不發心成佛救度衆生,這位菩薩即使經曆恒河沙數的大劫,所得的福德還是不大。如果菩薩布施的時候,能夠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衆生,即使少少地布施,也能獲得無量福德。
3、所依的差別:
我們的身體是造業的所依或工具。造作同一種業,業力的大小和造業者所依的律儀有直接的關系,律儀越殊勝,業力越大。具體來說,受一分戒、受多分戒、受滿分戒,受居士戒、受沙彌戒、受比丘戒,受別解脫戒、受菩薩戒、受叁昧耶戒,依次是後後的業力勝過前前。
所以,我們行善,應當根據自己的狀況、能力來受持相應的戒律,以受戒身行善,善業的力量根本不一樣。但是反面也要知道,以受戒身造惡,罪業更加嚴重。
4、事相的差別:
比如布施當中,法施勝過財施,因爲:財施只利益受施者的肉身,法施不僅利益他的肉身,更利益他的法身;財施只利益受施者的現前,法施不僅利益他的現前,還利益他的生生世世;財施的物質有使用窮盡之時,法施的正法永遠不會用盡,不但不會用盡,還可以輾轉無盡地傳播,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法施在事相上具有這樣殊勝的特性,因此功德巨大。
《金剛經》說:“若叁千大…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