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再比如,十法行 當中,行持大乘的十法行,功德勝過行持小乘的十法行,這也是因爲大乘法宣說了以利益衆生爲主的修行以及任運不斷的佛果事業,所以,行持大乘十法行的功德更爲殊勝。
了解了這些差別後,能在主要的善事上努力,自己會成爲主尊,功德會最殊勝。
5、心力的差別:
行善時,內心猛利、恒常,功德自然巨大,心力微弱或者不能堅持,功德也就微小。
了解了以上業的差別之後,應當運用智慧,在行善之時力求把心量放得最大,內心處在殷重的狀態中,使心力強大;時間上連續不斷,發願盡未來際行善利他;目標也定得最崇高、最遠大,行一切善都是以菩提心攝持,爲了救度一切衆生而發願成佛;而且,經常考慮做最根本的善行。能這樣實行,那以學習《了凡四訓》爲因緣,今後不只是爲自己立現世的命,而且是爲天下的蒼生立成佛的大命。
我們立志需要高遠,行持卻需要一步一步地實行。
第四次改變命運——延壽二十一年:
孔公算予五十叁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第四件事更有意思,這次對延壽沒有祈願,也不必祈願。因爲天天行善,命運自然會轉變。
孔先生測算了凡五十叁歲時有壽障,他並沒有對此執著,到了五十叁歲,竟然沒病。《居士傳》中說他享年七十四歲。所以,延壽了近二十一年。
由于他的福德力增上,自然壽命延長這麼多。所以尋求現世短暫的安樂,也只有善是可依賴的資本。一生沒有修積到善業,就像窮人一樣,後世的命運會很悲慘。《集法句論》說:“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惡趣。”《本生論》說:“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如果沒有勤修布施、持戒等的善法,不論你現在具有哪種種姓、相貌、健康、權勢、富裕,後世都不會獲得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雖然現在種姓下賤、貧窮、沒有福報,但只要不去造惡,具足布施、持戒等的功德,那就像夏天的江河能逐漸充滿大海一樣,來世的安樂一定會增上廣大。)”
書曰:天難谌17,命靡常。又雲: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語。
《書經》上說:“天難信,命運不是恒常不變的。”《周書》也說:“命無常。”都不是欺诳的話。
《書經》這兩句是講命運並非常數,以真心行善,就能改變。
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了凡說:我以身體力行而知道,凡是說禍福由自己求的,都是聖賢之言,若認爲禍福唯一由天決定,則是世俗的觀點。
下面是了凡教誡孩子的話: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將來的命運不知道如何?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這是教誡處順境的方法——常作反面想。凡夫人都有我執,往往遇到順境驕慢、放逸,如果不加防護,則容易墮落。
人在逆境當中,善心容易發生。比如遇到不如意,人就謹慎;了知過患,就會警惕;地位低,姿態就低;想到自己不足,就容易上進。所以,逆境磨砺人,往往能進步,順逆和人的心態有著密切的關系。
事實上,輪回中的圓滿都是變苦的本性,所謂盛極必衰。人在興盛時,能爲將來的衰亡作准備,這才能保全自己。古人說:“居安思危,得寵思辱。”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養。修行上,生的時候要思惟死,快樂的時候要思惟苦,在善趣時要思惟惡趣,在今生要思惟來世,都有大道理在。
具體來說,命中發達、顯赫,常做不得志想,否則容易得意忘形。事業、家庭順利,常做困難想,才能時時保持謹慎,如果覺得一切順利,人就麻痹大意,極容易造惡。
眼前豐衣足食,要常作貧賤想。貧窮時,一針一線也會愛惜,舍不得浪費,富貴時,則鋪張浪費,這是一般凡夫自然的心態。富貴時,要常想到以後貧賤怎麼辦?這樣才能爲將來的貧窮作准備,能在享福一分時修福十分,才是常保富貴的做法。
“人相敬愛”,別人愛敬、尊重你時,常常要做恐懼想。因爲受人恭敬,耽著名聞利養,就會墮落。常常覺得自己受不起恭敬,才會努力修功德。人在低處比較安穩,在高處疏忽、放逸,容易釀成大禍。所以,受人恭敬處在高位時,更要提防小心。這是源于因果的認識。
家門望重,容易生起驕慢。人在卑下時,做事謙和,凡事隨順人、恭敬人。如果不做卑下想,我慢膨脹,心就無法安住在恭敬中。
“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常常覺得自己不足,就不會驕傲,不會得少爲足,由此能精進求學、上進。如果自以爲優秀,自滿自足,則不是大的器量,成就也十分有限。
我執是煩惱、惡業、過患的根源,不能伏住我執,最後會被它毀滅。念念從反面想,壓住我執,人生才能遠離過患,修集功德。
凡夫的心比狂象還厲害,可以一刹那間把人抛進惡趣。身處高位、春風得意時,如果我執膨脹,煩惱增上,很快就會前功盡棄。所以,爲了保全自身,常常要做退步想,要低姿態,委屈自己,恭敬他人,愛惜福報。
生死當中,只有暫時的榮華富貴,沒有這些基本的修養,結局一般都很糟糕。人處逆境懂得防護,處順境容易放逸、墮落,所以要常做不如意想,富貴時保持樸素,高貴時保持謙下。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這是講到做人應有的六種如理思惟。
遠的方面,常要思惟如何光揚祖宗的美德,就是要思惟如何光揚中華民族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要思惟彌補父母的過失,父母有過失時,自己要好好修行,代父母忏悔,攝持父母進入善道;上要思惟報答國家的恩德;下要思惟造福家庭;外要思惟救濟別人的危難;內要思惟防範自己的邪念。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這一段非常關鍵。修行不在別處,務必要日日看到自己的過失,日日改正。天天都覺得自己沒有錯,一年也覺得自己沒有錯,這樣不但沒進步,反而有退步。
請問:從來不見自己過,怎麼去改過呢?不改過怎麼進步呢?既然無過可改、無步可進,幾個人不退步呢?所以常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最後會變成法油子的狀態。
一天不知非,就是一天無明。一天安于自是,就是一天放縱。一天無過可改,就是一天無進步。一天無步可進,就是一天浪費人生。
天下的聰明人不少,講起道理來都頭頭是道,之所以功德不增進,善業不增廣,就是因爲原諒自己,以“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換句話說,有人身這樣好的條件,本來可以成就,但是因爲因循,修行多年並沒有進步,這是向外演說、不修自心的過失。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雲谷禅師所傳授的立命之說,是極精深、極純正、極真實的道理。應當熟讀深思,努力去實行,不要荒廢了自己。
1開館:民國以前國家無中小學,都是私塾的教學方式,所以此處說開學館。
2一石:相當于十鬥。
3宗師:即提學,相當于教育廳長。
4署印:代理的意思。
5燕都:就是北京。
6南雍:明清兩代國辦的大學叫國子監,明朝有兩處,分別設在北京和南京,叫北雍和南雍。
7格天:就是感動天地,意思是轉變境界。
8詩:指《詩經》。
9叁殊勝: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
10觊觎:非分的希望。
11將迎:攀緣的意思。
12造:到達。
13窠臼:即陳舊的格式,是“老一套”的意思。
14秋闱:“闱”即科舉的考場。科舉時代,考試定在秋天的八月舉行,所以叫“秋闱”。
15中式:考中的意思。
16十法行: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行。
17谌:相信的意思。
第二篇 改過之法
分四部分講:一、改過的必要;二、改過的條件;叁、改過的方法;四、改過的效驗。
一、改過的必要。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春秋時代的大夫看見人的言語動作,推測他的禍福,無不應驗,這可以從《左傳》、《國語》等衆多的傳記上看到。
有人問:言語、動作是當下外表的行爲,禍福是未來的果報,怎麼從外相能推測未來的禍福呢?下面就講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吉是樂果,凶是苦報。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發,而表現在身體和語言上。
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