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P12

  ..续本文上一页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比如,十法行 当中,行持大乘的十法行,功德胜过行持小乘的十法行,这也是因为大乘法宣说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修行以及任运不断的佛果事业,所以,行持大乘十法行的功德更为殊胜。

   了解了这些差别后,能在主要的善事上努力,自己会成为主尊,功德会最殊胜。

   5、心力的差别:

   行善时,内心猛利、恒常,功德自然巨大,心力微弱或者不能坚持,功德也就微小。

   了解了以上业的差别之后,应当运用智慧,在行善之时力求把心量放得最大,内心处在殷重的状态中,使心力强大;时间上连续不断,发愿尽未来际行善利他;目标也定得最崇高、最远大,行一切善都是以菩提心摄持,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而且,经常考虑做最根本的善行。能这样实行,那以学习《了凡四训》为因缘,今后不只是为自己立现世的命,而且是为天下的苍生立成佛的大命。

   我们立志需要高远,行持却需要一步一步地实行。

   第四次改变命运——延寿二十一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第四件事更有意思,这次对延寿没有祈愿,也不必祈愿。因为天天行善,命运自然会转变。

   孔先生测算了凡五十三岁时有寿障,他并没有对此执著,到了五十三岁,竟然没病。《居士传》中说他享年七十四岁。所以,延寿了近二十一年。

   由于他的福德力增上,自然寿命延长这么多。所以寻求现世短暂的安乐,也只有善是可依赖的资本。一生没有修积到善业,就像穷人一样,后世的命运会很悲惨。《集法句论》说:“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恶趣。”《本生论》说:“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如果没有勤修布施、持戒等的善法,不论你现在具有哪种种姓、相貌、健康、权势、富裕,后世都不会获得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虽然现在种姓下贱、贫穷、没有福报,但只要不去造恶,具足布施、持戒等的功德,那就像夏天的江河能逐渐充满大海一样,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增上广大。)”

   书曰:天难谌17,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书经》上说:“天难信,命运不是恒常不变的。”《周书》也说:“命无常。”都不是欺诳的话。

   《书经》这两句是讲命运并非常数,以真心行善,就能改变。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了凡说:我以身体力行而知道,凡是说祸福由自己求的,都是圣贤之言,若认为祸福唯一由天决定,则是世俗的观点。

   下面是了凡教诫孩子的话: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将来的命运不知道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是教诫处顺境的方法——常作反面想。凡夫人都有我执,往往遇到顺境骄慢、放逸,如果不加防护,则容易堕落。

   人在逆境当中,善心容易发生。比如遇到不如意,人就谨慎;了知过患,就会警惕;地位低,姿态就低;想到自己不足,就容易上进。所以,逆境磨砺人,往往能进步,顺逆和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轮回中的圆满都是变苦的本性,所谓盛极必衰。人在兴盛时,能为将来的衰亡作准备,这才能保全自己。古人说:“居安思危,得宠思辱。”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养。修行上,生的时候要思惟死,快乐的时候要思惟苦,在善趣时要思惟恶趣,在今生要思惟来世,都有大道理在。

   具体来说,命中发达、显赫,常做不得志想,否则容易得意忘形。事业、家庭顺利,常做困难想,才能时时保持谨慎,如果觉得一切顺利,人就麻痹大意,极容易造恶。

   眼前丰衣足食,要常作贫贱想。贫穷时,一针一线也会爱惜,舍不得浪费,富贵时,则铺张浪费,这是一般凡夫自然的心态。富贵时,要常想到以后贫贱怎么办?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贫穷作准备,能在享福一分时修福十分,才是常保富贵的做法。

   “人相敬爱”,别人爱敬、尊重你时,常常要做恐惧想。因为受人恭敬,耽著名闻利养,就会堕落。常常觉得自己受不起恭敬,才会努力修功德。人在低处比较安稳,在高处疏忽、放逸,容易酿成大祸。所以,受人恭敬处在高位时,更要提防小心。这是源于因果的认识。

   家门望重,容易生起骄慢。人在卑下时,做事谦和,凡事随顺人、恭敬人。如果不做卑下想,我慢膨胀,心就无法安住在恭敬中。

   “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常常觉得自己不足,就不会骄傲,不会得少为足,由此能精进求学、上进。如果自以为优秀,自满自足,则不是大的器量,成就也十分有限。

   我执是烦恼、恶业、过患的根源,不能伏住我执,最后会被它毁灭。念念从反面想,压住我执,人生才能远离过患,修集功德。

   凡夫的心比狂象还厉害,可以一刹那间把人抛进恶趣。身处高位、春风得意时,如果我执膨胀,烦恼增上,很快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为了保全自身,常常要做退步想,要低姿态,委屈自己,恭敬他人,爱惜福报。

   生死当中,只有暂时的荣华富贵,没有这些基本的修养,结局一般都很糟糕。人处逆境懂得防护,处顺境容易放逸、堕落,所以要常做不如意想,富贵时保持朴素,高贵时保持谦下。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是讲到做人应有的六种如理思惟。

   远的方面,常要思惟如何光扬祖宗的美德,就是要思惟如何光扬中华民族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要思惟弥补父母的过失,父母有过失时,自己要好好修行,代父母忏悔,摄持父母进入善道;上要思惟报答国家的恩德;下要思惟造福家庭;外要思惟救济别人的危难;内要思惟防范自己的邪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一段非常关键。修行不在别处,务必要日日看到自己的过失,日日改正。天天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一年也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样不但没进步,反而有退步。

   请问:从来不见自己过,怎么去改过呢?不改过怎么进步呢?既然无过可改、无步可进,几个人不退步呢?所以常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最后会变成法油子的状态。

   一天不知非,就是一天无明。一天安于自是,就是一天放纵。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无进步。一天无步可进,就是一天浪费人生。

   天下的聪明人不少,讲起道理来都头头是道,之所以功德不增进,善业不增广,就是因为原谅自己,以“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换句话说,有人身这样好的条件,本来可以成就,但是因为因循,修行多年并没有进步,这是向外演说、不修自心的过失。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是极精深、极纯正、极真实的道理。应当熟读深思,努力去实行,不要荒废了自己。

  

  

   1开馆:民国以前国家无中小学,都是私塾的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说开学馆。

   2一石:相当于十斗。

   3宗师:即提学,相当于教育厅长。

   4署印:代理的意思。

   5燕都:就是北京。

   6南雍:明清两代国办的大学叫国子监,明朝有两处,分别设在北京和南京,叫北雍和南雍。

   7格天:就是感动天地,意思是转变境界。

   8诗:指《诗经》。

   9三殊胜: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10觊觎:非分的希望。

   11将迎:攀缘的意思。

   12造:到达。

   13窠臼:即陈旧的格式,是“老一套”的意思。

   14秋闱:“闱”即科举的考场。科举时代,考试定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所以叫“秋闱”。

   15中式:考中的意思。

   16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行。

   17谌:相信的意思。

  

  第二篇 改过之法

  

  

   分四部分讲:一、改过的必要;二、改过的条件;三、改过的方法;四、改过的效验。

   一、改过的必要。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的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多的传记上看到。

   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