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出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拨。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心;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测往往很灵验。
小结:
道理就是两条: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测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合天,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生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合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多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二、改过的条件:
改过的条件是耻心、畏心、勇心,具备三心才能改过,三心不生,口上说改,还是做不到。这是心上的规律。三心发起来时,就像春天的冰遇到阳光会立即消融一样,罪业很快会消除。
1、发耻心: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耻心如何发?就是时时和圣贤比较。不必比庸流,要比圣贤,比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心里就会惭愧。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这是在做比较,不比较,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尚的行为、更殊胜的果位。能从果上比、从因上比、从行为和心态上比,就知道自己和圣贤的差距很远。
想一想,古代的圣贤和我同样是丈夫,圣贤利用人身成就了功德,成为千百世后人师法的榜样,而我为什么要以人身造恶,让自己一身瓦裂。(瓦器摔在地上变成粉末,意思是,以人身造恶业,毁坏自己下恶趣。)同为人身,圣贤成就了果位,我却自甘堕落。圣贤的发心、行为那么伟大,我只是耽著五欲,有一点享受就沾沾自喜,而且“私行不义”,暗地里做非法的事,一天天沦为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世上没有比这更羞耻的事。
禽兽和人的差别是,禽兽不知道依法修行,人有智慧,会觉悟修行。法和欲相反,法是对治私欲的,自己日日修法,会成为圣贤;日日舍离正法,追求五欲,会沦为禽兽。“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世间最羞耻的事不是裸体行走,而是自甘堕落沦为禽兽。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孟子说:耻对于人太重要了,能发起羞耻心,就能做圣贤;丧失羞耻心,则会沦为禽兽。(意思是,有了羞耻心,不愿意继续造恶,才会努力改正恶习;对恶不觉得羞愧,则不会去改过。)所以,耻心是改过的关键。
2、发畏心:
(1)、畏天地鬼神:
一般人害怕犯法受刑,不敢做违法的事,对法律之外的事都认为可以随意作,其实还有更大的警察,三十三天有天神监督人间,对善人降福,对恶人降祸。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虽然隐藏得很好,别人看不出,但是天地鬼神像明镜一样,起心动念反映得清清楚楚。如果造了重罪,决定降之百殃,天打雷劈、水淹火烧,感召各种疾病、瘟疫、战争,而过失轻的,也当下损坏福报。怎么能不畏惧呢?
下面看一则公案:
明朝沂州有个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重简默,平常供奉文昌帝君最为恭谨。他和同乡人结文昌社,每年的元旦,都要到文帝行宫去祈福。
文昌社里有个俞麟,以孝顺恭敬而著称,远近的读书人都背着书箱依从他。还有个郁从周,是个人才,议论风生,下笔千言。乡里都推重佩服这两个人。
某一年的元旦,王用予提前去文帝行宫。晚上梦见帝君升殿,天下的城隍都来上报乡试的榜册(就是录取名单。)
一个绛服神抱着一大本的名单,进了大殿,跪着把名单递到案桌上。
帝君逐一地批阅,每个名字下面都签了字,也有犹豫不决、签不下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绛服神下来发布说:“这些退给各省的城隍,速速查访阴德之家,如果有仁厚的子弟,可以报上名额,替换榜上没批的人。”
王用予藏身在柱子下,忽然从大殿传来“王用予入见”的声音,他被召见,走到帝君的案前。
帝君说:“功名之事,历来属于秘密,不能轻易泄露。因你心地至诚,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才召你来。你祖父为人朴实、谨慎,自食其力,从不亏负别人。本来该定你为前榜乡科,只因你平生遇到神、佛磕头,只是默求功名如意,妻子病好、能白头偕老,但对在堂的寡母,却没有一句祈求保佑的话,所以降你两科,排在下榜第五十三名。你应当改正自己的行为,不要再触怒天心。”
王用予磕头谢罪。
帝君又说:“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
王用予听了很吃惊,磕头请问周吉能够高中解元的原因。
帝君说:“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没有一句话入公门,从未犯邪淫,连续三代没有说过别人一句短,没有揭露别人一个恶。他的曾祖父写《百忍说》劝化世人,很多人都受到感化。因此,他家的父子祖孙在平易之中默默积福了六十年,这种深厚的阴德,不为人知。上帝嘉奖他家三代昌盛。现在周吉的发元,还只是福泽的开端。”
王用予磕头问:“我们同社的俞麟、郁从周发不发科第?”
帝君检阅太原士子的名册,脸色有些不悦地说:“俞麟本来该得一科,但他对父母有腹诽,评论人刻薄不近情理,还自诩为君子,所以消去他的科名,令他终年潦倒。”
王用予问:“什么是腹诽?”
帝君解释说:“就是他在父母面前有一套言语举动,心里并不是那样,他只是勉强地不露声色,似乎什么都顺着来,其实真性情一天天远离,只是虚假地应付,把父母看成路人一样。这是以虚假的行为来赢得别人的称赞,最是触犯神怒,所以对他施行惩罚。”
至于郁从周,是个天生的奇才。本该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余岁升为中丞,四十五岁晋升大司空,兼令司农、司蔻诸印,五十四岁时作到少保退任。(少保,是皇帝的老师。)六十九…
《《正法妙音》第六册 改造命运的窍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