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10

  ..續本文上一頁見在他的名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記錄,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卻空無一字。

   王伯無看了,磕頭謝罪說:“我因做官,勢不得已才這樣的。”

   閻王說:“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壽數已經盡了。”說完叫人將他趕入牢獄,這時走來猙獰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綁。

   左邊的官員請示說:“還是把他破戒後的事取來考核一下。”

   很快擡來兩大箱,都是他做官時的卷案,連平時隨便寫的方寸小紙條都在,只見這些卷案上騰著青、黑、紅、白等各種顔色的氣。

   閻王命令把這些歸類放好,先檢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後白色的放一堆,再檢出紅色的放一堆。只見青色的那一堆隱沒,黑色的一堆縮小成只有筷子那麼大,唯獨紅色的一堆特別顯耀。

   閻王在一邊斜視,見到裏面有刻印的《金剛經》和《好生篇》。

   這時閻王的聲音稍微緩和下來,看著左邊的官員說:“看來他種了福德,還有生還的道理。是不是只損壞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體、性命?”

   說著命令獄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無心想:眼睛挖了,以後怎麼看東西?轉念之間,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見宮殿和大殿中的獄卒。只聽見有人拍著他的背部說:“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過來了。第二天雙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後來憑借禅悟的力量,雙眼得以複明,曆來在蓮池、博山兩位大師門下,真參實證,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有個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歡布施。叁十五歲這一年,忽然得了一場重病。

   他說:“我到冥府,遇到幾個老相識,他們都驚叫說:恩公你怎麼到這裏了!他們一起拜著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說:這人命該饑寒,只因他喜歡布施接濟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該活到五十九歲,因爲不燒香、睡覺起得遲,現在福壽都被削盡了。

   這幾個人問:這兩件都是小過失,怎麼會這樣呢?

   官吏說:不燒香,是沒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麼能說是小過失呢?

   大家都很震驚,面面相觑地說:符公這樣有功德的人,還因過失削減福壽,做人能放任嗎?”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個人的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鑒察之中。

   下面講:

   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毀辱我,自然能夠歡喜容受。

   這也是很難得的改變,以前爲人刻薄,不能容忍。認識這條過錯之後,遇到逆境,心量寬大,能夠歡喜地順受。可見他的心態真正在轉變,心轉命運就轉,以後能增上福報、改變命運都是內心轉變的結果。

   以下是了凡四次改變命運的事迹。

   第一次改變命運——科舉高中: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叁,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14 中式15 矣。

   到了第二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他應當考第叁名,這一次忽然考了第一,原先的預言不應驗了。到秋天考試,他就考中了。

   這是了凡第一次突破了定數,以前完全隨宿業流轉,被命數控製,自從改過自新以後,命運開始潛移默變,積聚到一定程度,就顯現出大的變相。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了凡初期修身,也是“行義未純,檢身多誤”,就是作事不能完全如法,檢查自身的行爲多有過失。比如,見善本該歡喜行持,卻提不起心力,退縮怯懦。或者救人時,心裏常常猶豫。

   我們也有這樣的現象,義所當爲的事,往往原諒自己,不去實行;應當挺身而出的事,爲了顧全自己,往往退縮在後;該, 做的善不能實行,該圓滿的善不能圓滿,該堅持的善半途而廢,都表示向善的心力不夠。

   或身勉爲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或者,身體很努力行善,口上卻犯過失;或者,清醒時能把持,醉了又開始放逸。這樣,以過折功,沒有積到大的功德,日常還是虛度。

   改過的初期,心力不強,往往善惡夾雜,這是正常現象。到了這個關口時,不能放棄,還是要堅持。能過了這一關,以後善會修得越來越純,惡會越來越少。改造自身必然有這樣的過程。了凡也不是一越而變成純善的人,最初他也有困惑、猶豫和夾雜。

   自己巳歲(1569年)發願,直至己卯歲(1579年),曆十余年,而叁千善行始完。

   這是他立命的第一個階段,從發願到完成,經過十多年才完成叁千件善行,平均每天一件善行都不到。他的可貴之處是有長遠心,始終不放棄。如果最初放棄,就不會有後來的轉變。任何學習都有由生轉熟的過程,最初很緩慢,需要逐漸地串習。能否最後成就,就看有沒有恒心。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第二次改變命運——喜生貴子: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1580年)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

   當時了凡正隨從李漸庵入關,叁千善行沒有及時回向。等到庚辰年南還時,才迎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在東塔禅堂回向善根。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叁千善事。辛巳(1581年)生男天啓。

   然後又起求子的願,了凡知道,沒有積善,福報也不會憑空降臨,所以他爲了求子,又許願做叁千件善事。這個願一發,一年左右就生了一個男孩。

   所以發願是有力量的,但願也不能空發,了凡發願之後,是實實在在地以行填願,沒有一點虛假。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每做一件善事,都隨時用筆記下來,他的夫人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就用鵝毛管在日曆上印一個紅圈。有時對窮人布施飲食,有時放生,一天做得多時,有十多圈。

   同樣是叁千善行,原來需要做十年,現在不到四年就圓滿了,可見了凡行善越來越純熟,速度越來越快。這種進步來自練習。

   有人問:行善也需要練習嗎?確實需要練習。不練習的話,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也不習慣緣著善事轉,只會呆呆地坐著,沒反應。但是做久了,習以成性,心自然處處緣著善轉。比如,商人天天想錢,看到有錢可賺,自己會往那方面考慮。但是沒有經商習氣的人在這方面腦筋動也不動。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串習的重要。行善上多想多串習,也會越做越廣,越做越深,堅持下去,就有極好的效果。原來一天一件也做不到,現在能做十多件,原來無事可做,現在拈來就是。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的道理!

   那麼,怎麼才有力量呢?由衷而發的善心有力量。所以不要壓抑善心,要把善的力量發揮出來,世界上哪裏會找不到善事做呢?只是自己不肯做而已。在普賢菩薩的境界裏,佛刹極微塵數的世界全是他的道場,沒有一處不可以利益衆生,可以對花草樹木發善心,可以慈愛動物,可以慈愛一切人,善事隨時隨地可以做,世上有無數衆生的需要幫助,不必要拘泥在一個地方。

   善法需要不間斷、殷重地作,我們應當把行善定爲日常功課,其它不是我們的工作,行善是我們的工作,對世間八法不必要用心思維,對行善卻要時時思惟。能天天堅持行善,個個都會變成大善人,最後會成佛成菩薩。十善業道就像大地,一切草木、城市、高山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的,同樣,一切人天道、聲緣道、菩薩道都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所以念念爲善是修行最初的基礎。

   至癸未(1583年)八月,叁千之數已滿。複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叁千善行終于圓滿了,了凡又請性空等人,在自己的家裏回向。

   第叁次改變命運——獲大功名:

   九月十叁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1586年)登第,授寶坻知縣。

   第叁階段他又許了中進士的願。進士相當于現在的博士學位,沒有大福報不可能在朝廷考試中入選爲進士,所以他更勇猛地發願行善一萬條。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不久他就登第了,被授予寶坻知縣的官職。(善能使人上升到善妙的地位,除了善,不會有其它因緣使生命提升。佛是怎麼成就的呢?佛是以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因緣,以大悲心利益衆生而成就的。菩薩、阿羅漢、人天也是行善而成就,善的境界有高下,依善而成就則沒有差別。所以,行善才是向上。人的一生很短暫,不能無意義地消耗,這一生縱然不能成就聖果,也要有所增上。而要增上,就一定要改過遷善。)

   了凡成了領導萬民的父母官,他從平民住宅搬進了官府大院,雖然身份、工作、環境都變了,但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他那顆隨緣行善的心並沒有改變。

   進了衙門,考慮最多的還是如何行善。每天處理很多事件,關系到人民的疾苦,做不好是惡,做好了是善,所以他更加勤勉!

   (我們行善不能和生活、工作脫節,應當把行善貫徹在一切時處,不論到哪裏,都要以行善爲第一要事。)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

   了凡專門准備了一本空格本子,取名爲“治心篇”。每天早起坐堂,家人帶著“治心篇”交給門衛,放到他的案桌上。

   了凡做官時仍然重視修心,日常有些什麼功德、過失,都要一一登記。

   所行善惡,纖悉必記。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