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7

  ..續本文上一頁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這是實行之前的必經之道。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這時了凡對業果的道理還不甚明了。他進一步請問:“孟子說“求則得之”,求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義,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貴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錯誤是把內、外分開,認爲內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總的異熟果報,功名、財富等的差別果報,外而器界、內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業而顯現的。他對業果沒有完整、系統的認識,因此才有見解和行爲上的偏差。

   學過業果,我們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圓滿、決定勝的解脫,上至佛陀叁身、四智、無量相好、淨土莊嚴,統統可以由修習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義可求呢?可見,了凡對深廣的緣起缺乏足夠的認識。

   下面禅師爲他遣除疑惑: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

   禅師說:“孟子的話沒錯,是你自己誤解了。”

   意思是,你認爲: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義,其他則不能創造。你把內心和外境分成兩截,認爲功名富貴是心外的法,豈不知這些法也是以心自現的。所以,了凡認爲心可以求道德仁義,不能造功名富貴,他對萬法唯心有愚癡。

   以下禅師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禅師說:“你不見六祖在《壇經》上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說“一切福田”,則無一遺漏,不論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統歸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種植,任何福都可以現前,故說“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注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唯一是內求法,外求等于緣木求魚。實際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內在的障礙,所有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圓滿都會逐漸顯現。因此,我們遭遇挫折和失敗,不應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會解決問題,能在心上遣除障礙,一切都會轉變的。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尋求,能在心上積聚因緣,不但內的道德仁義可得,外的功名富貴同樣可得,這叫內外雙得。這種求對于“獲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應”。

   成功之道,就是順應緣起的規律而努力求證。萬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向內成就道德仁義,因上善妙,果上自然顯現功名富貴。我們的心如鏡子,鏡子能擦拭幹淨,淨相自然會顯現的,這叫內外雙得,也就是“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說: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設法消除苦因、成辦樂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來“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數,外求積聚的並非正因,結果只會內外雙失。因此,這種“求”對于獲得毫無利益。

   現在有許多創富學、成功學,介紹各種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騙、損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則內心增上貪嗔癡,失壞道德仁義,以內心失壞,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環境的痛苦,決定內外雙失。

   這個時代鼓吹向外追求,人們都棄舍了反躬內省,因此內心無安樂,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災難頻繁,風不調雨不順,這是內外雙失。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禅師詢問:孔公怎麼算你一生命運的?了凡如實地禀告禅師。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禅師沒有直說,只教了凡反求諸己。這是運用啓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老師在旁邊旁敲側擊、因勢利導,能起到開發智慧的效果。我們學佛,不反求諸己,即使道理上學得高深,也難有實際的受用。

   所以,禅師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應不應得科第和生子,實際是就緣起來觀察有沒有正因。這是教他思惟業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

   了凡反觀自己的身心,不斷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後說:“不應當。”

   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貴。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檢察,只是聽別人講,感受就很膚淺,轉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學會反省很重要,只有認識自己的錯處,才可能改過自新。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這是一個大的進步,了凡真正發現了自己的過失。

   他說:“我觀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領導大衆,應當心胸寬廣,能夠包容,而我遇到繁瑣、困難的事,沒有耐心,不能容納別人;身爲君長應當謙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時常以才智壓蓋別人,說話、做事隨意,輕舉妄談,這些都是薄福之相,當然不該得科第。”

   他又檢討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汙穢之地大多能生長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無魚,我好清潔,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一。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春天的和氣能孕育萬物,冬天的殺氣讓草木凋零,我愛發怒,脾氣不好,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二。

   愛爲生生之本,忍爲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叁;

   慈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愛惜名節,常常不能舍己救人,爲了顧全面子,該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別人,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叁。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铄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這叁條講他不能保養精神。

   說話很多,有傷元氣,這是原因之四;喜歡飲酒,損傷精神,這是原因之五;喜歡徹夜長坐,不知保養元氣,這是原因之六。

   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他坦言:除這六條以外,其他過失還很多,不能一一列舉。

   以上了凡在禅師的追問之下,向內仔細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應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這是真正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後來的法隨法行。我們也應當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時候,向內尋找原因。

   見到了凡能夠反省,是個可教的人,禅師再次因勢利導,從多方面啓發他,教他更廣大地觀察,目的是幫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見。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産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産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

   禅師說:不但科第,財富也是以因緣決定的,世間享受千金資産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資産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該餓死的,也必定是餓死人物。天理公平,不過按各自的業力而給予相應的果報;天理無私,不曾添加一點私意。

   禅師進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啓發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叁世二世之德者,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這一項來說,祖宗有百世之德,決定有一百世的子孫延續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遠流長);有十世之德,決定有十世的子孫延續不衰;有叁世二世的德,決定有叁世二世的子孫延續不衰;如果子孫斷絕,則是福德至爲淺薄。了凡正是因爲福德太薄而無子的。

   我們看,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孫都興盛。孔夫子是萬世師表,他的子孫至今不衰,範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積德深厚的必然結果。(這個道理會在“積善之方”中具體說明。)

   下面禅師教他針對自己的過失,一條一條改正,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

   禅師說:“你既已認識錯誤,今後將向來不發科第、不能生子的惡相盡情改刷。以後務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務必要心胸寬廣容納別人;務必要對人和氣慈愛;務必要愛惜精神。”

   改造命運以因果律爲依據,方法是:認識一條苦因就改一條,認識一條樂因就修一條,由此自然趨吉避凶。反之,不見自己過,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變命運,因爲:因上意樂、行爲不轉變,果上絕無命運可轉。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種種好象昨日死,今後的種種猶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

   “義理”就是真理、就是法。“義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應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認識真理和生命的關系,不了知新生命要通過法來塑造的。他們認爲:義理只是書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沒有關系。

   其實大有關系。就流轉生死來觀察:從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爲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無明的支配,造作罪業、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結果變成惡趣之身、輪回之身和小…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