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P15

  ..续本文上一页对上品善心的修习,诸多佛菩萨、祖师大德都造了观修的次第,一般人没有实修菩提心次第之前,按照上述这样的发心修习也可以。

   有基础的修行者应从以下修法中选择一种实修:一、《普贤上师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广论》中七支因果修法;三、《广论》中自他相换修法。这叫修习“加行发心殊胜”。

   虽然身、语、外境上的行为也是加行,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加行,关键是自己的发心。

   所以,此处第六个加行强调在正修之前,先做好内心的准备,心中作意:为了能圆满、彻底、迅速地利益众生,愿我成就正等觉的佛果,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我应好好修习净心次第。以菩提心摄持之后,开始修习四个观法。

   乙二、正行引导分五:一、多体观 二、无常观 三、苦观 四、无我观 五、总说观修的方法及要求

   一般正行应具足“无缘殊胜”,在此处应当解释为:正在修某法时,心只安住于这个所缘境,不缘其它所缘境。

   正行包括多体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丙一、多体观分二:一、色法多体观 二、心法多体观

   多体观分色法和心法多体观,其中,色法多体观包括不净观和界差别观。

   丁一、色法多体观分四:一、不净观 二、界差别观 三、观修的时间及量 四、入座专注观修的作用

   戊一、不净观

   首先,将自己贪爱的对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观想在面前。

   “任意一人”中,包括嗔恨、嫉妒的对象等等,或者自己。

   如同尸陀林中分解尸体般,从其右眼开始,分成皮、肉、骨骼、内脏、秽物等,各自摆放一堆,对这些需要明见“此是此,彼是彼”而观想。

   如果对“尸陀林分解尸体”不清楚,也可比喻为技术熟练的屠夫宰杀一头牛,将牛的尸体支解成一块一块。同样,我们运用第六意识,从所观对境的右眼开始,逐渐解剖:首先撕下表皮,割下身肉,再将骨骼节节分开,掏出内脏、各种不净物等,在长长的案板上,从左至右一堆堆摆放。比如,头发、体毛是一堆,手脚、指甲是一堆,三十二颗牙是一堆,全身的表皮为一堆,骨骼是一堆,这样一堆堆地摆放。对这些不净物,心中必须清楚地明见“这种形相、颜色的东西是头发,那种形相、颜色的东西是心脏”等。

   按《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人体中的不净物包括: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尘垢、皮肤、肉、骨骼、筋、脉、心脏、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藏、脓、血、热痰、脂肪、膏、肌、骨髓、脑、膜、鼻涕、唾液、眼泪、汗液、屎、尿。诸如此类,都是身体中污秽的不净物。

   真正要观想起来,应当反复念诵三十多种不净物的名称,最好能够背诵。然后安排次第,一样一样明显地观想。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对照人体解剖图,反复看反复观,直到逐渐清晰起来。

   三十多种不净物中,每一种都以分别念逐渐分解,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

   观好了三十多种不净物之后,对每一种不净物都渐次分解,越分越细,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

   由此应当透彻认识身体具有过失的自性。

   “身体具有过失的自性”,即由业和烦恼所感招的有漏身纯粹是不净的体性。

   《清净道论》中说:此身是三百多根骨头的骨聚,一百八十个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人皮所包,外面是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犹如油壶般,上下不断地漏流不净物,这是虫聚的寄生处、种种疾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就像溃破的老脓疤一样常流不净,眼出眼屎,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里出唾液、痰、血,两个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个毛孔出不净汗水……。

   因此,有漏身本是污秽不净的体性。过去,我们不能如实知、如实见,而缘表面的清净假相生起贪欲,颠倒迷乱,导致忧伤、热恼、哀愁、耽恋,得不到真正的宁静。

   实际上,表面看来坚实、完整、具有形体之美的身体,都只是欺诳的假相而已。若按上述观法观察,应当发现,有漏蕴身除了是一堆不净物的积聚之外,实在没有半点如珍珠、琉璃、净水一般清净的自性。

   应按上面那样如实观照,一旦透彻认识身体不净的自性,就能制伏贪欲,即如颂云:“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的日子,瞿昙他来干什么呢?”

   佛陀以天耳远远听到后,便对阿难说:“你去婆罗门那里,对他们说:“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

   阿难将佛的话转告婆罗门,又说:“因儒童今天决定要随佛出家,看你们谁有办法障碍此事。”

   那些婆罗门听了,拍掌大笑说:“瞿昙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结婚,怎么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罗门说:“瞿昙的预言很灵,这是有可能的。”

   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婆罗门这么多,大家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么办法让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阳出来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阳,他立即上房礼拜太阳,磕了几个头之后,只见从太阳那边来了一个人,穿着鹿皮衣,身上挂着金绳子,手里拿着金手杖,从空中飘然而落。因儒童赶紧摆好座位,请他入座,这些婆罗门看了,惊讶地说: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参加他的婚礼。

   因儒童以为来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头。

   大梵天王说:“今天你办什么大事,声音这么杂,这么热闹?”

   因儒童脸便红了起来,他说:“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我今天结婚。”

   大梵天王说:“原来是结婚,那你怎么操办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预备了三万两黄金,其中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另外一万两准备送给这些婆罗门,剩下的一万两要送给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说:“你请婆罗门吃饭,又送他们黄金,还是有功德。你送给未婚妻一万两黄金,是要买她吗?”

   因儒童想了一下说:“是这个意思。”

   大梵天王又问:“用这么多钱买未婚妻,她能值那么多钱吗?”

   因儒童这时沉默不语。

   大梵天王说:“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钱?”

   因儒童说:“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指甲值多少钱?”

   “这也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头发值多少钱?”

   “也不值钱。”

   “如果她出汗,这汗能值多少钱?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血淋淋的心脏值多少钱?”这样说了三十六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这里时,因儒童就没有贪欲了。

   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曾出家做过比丘,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对界差别观修了一万年。因为过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经大梵天王一问,他往昔熏习界差别观的善根立即现行,当下就消除了贪欲。

   他再仔细看大梵天王,发现原来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坐在那里,身放大光明,并且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因儒童当即证得三果阿那含,随佛起身乘空而去。

   这公案也启发我们,如果对某人的身体生起贪欲,可以反问自己:我是爱他的头发?还是爱他的牙齿?爱他的血肉?我爱他的五脏六腑吗?爱他的骨架吗?爱他的屎尿吗?这样观清楚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压住贪心。

   或者想:她的秀发,一丝丝放在可口的饭菜中,自己愿不愿意吃;拔下她洁白的牙齿,放入茶杯中,自己愿不愿喝这杯茶;血淋淋的心脏掏出来,自己愿不愿用手接触;皮肤撕下来挂在墙上,愿不愿用眼睛看;大小肠掏出来,愿不愿用鼻子嗅。这样思惟也会有帮助。

   戊二、界差别观分二:一、引教证旁述界差别观 二、以引导文实修界差别观

   己一、引教证旁述界差别观分六:一、思惟义 二、思惟事 三、思惟相 四、思惟品 五、思惟时 六、思惟道理

   讲解正文之前,先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声闻地〉的有关教授,比较具体地解释界差别观,这样由博返约,或许比较容易把握观修的要点。

   怎样精进修习界差别观呢?《声闻地》中开示,应当思惟六事,即:思惟义(“义”指界的意义);思惟事(即界包括哪些内在和外在的事物);思惟相(“相”指界的体相,包括别相和共相);思惟品(“品”指界的品类有黑白二品,一方面思惟黑品的过患,另一方面思惟白品的利益);思惟时(“时”是时间,这样的六界,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未来还是如此);思惟理(“理”指道理,有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四种)。

   庚一、思惟义

   如何才能了解“界”的意义?

   遍知佛陀依众生有漏身的六界差别,宣说了界差别观的正法,称为“增上正法”,即具有强大力量的正法。我们依止佛说的正法,以听闻、受持的力量,就能如实明了一切界的含义。

   “听闻”,即先要听闻师长讲解界差别的法义。之后,心里受持不忘,日日温习、反复串习,这样按佛所说的道理思察,便能明了法的含义。

   “界”有种性、种子、因的涵义,以现代语言可以说是元素或成分。界差别观是一种偏重于物理方面的观察。

   庚二、思惟事

   思惟地等六界 的内外差别,内心发起胜解,叫做思惟界的事。

   六界,每一界都有内外两方面…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