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15

  ..續本文上一頁對上品善心的修習,諸多佛菩薩、祖師大德都造了觀修的次第,一般人沒有實修菩提心次第之前,按照上述這樣的發心修習也可以。

   有基礎的修行者應從以下修法中選擇一種實修:一、《普賢上師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廣論》中七支因果修法;叁、《廣論》中自他相換修法。這叫修習“加行發心殊勝”。

   雖然身、語、外境上的行爲也是加行,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加行,關鍵是自己的發心。

   所以,此處第六個加行強調在正修之前,先做好內心的准備,心中作意:爲了能圓滿、徹底、迅速地利益衆生,願我成就正等覺的佛果,爲了達成這一目的,我應好好修習淨心次第。以菩提心攝持之後,開始修習四個觀法。

   乙二、正行引導分五:一、多體觀 二、無常觀 叁、苦觀 四、無我觀 五、總說觀修的方法及要求

   一般正行應具足“無緣殊勝”,在此處應當解釋爲:正在修某法時,心只安住于這個所緣境,不緣其它所緣境。

   正行包括多體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

   丙一、多體觀分二:一、色法多體觀 二、心法多體觀

   多體觀分色法和心法多體觀,其中,色法多體觀包括不淨觀和界差別觀。

   丁一、色法多體觀分四:一、不淨觀 二、界差別觀 叁、觀修的時間及量 四、入座專注觀修的作用

   戊一、不淨觀

   首先,將自己貪愛的對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觀想在面前。

   “任意一人”中,包括嗔恨、嫉妒的對象等等,或者自己。

   如同屍陀林中分解屍體般,從其右眼開始,分成皮、肉、骨骼、內髒、穢物等,各自擺放一堆,對這些需要明見“此是此,彼是彼”而觀想。

   如果對“屍陀林分解屍體”不清楚,也可比喻爲技術熟練的屠夫宰殺一頭牛,將牛的屍體支解成一塊一塊。同樣,我們運用第六意識,從所觀對境的右眼開始,逐漸解剖:首先撕下表皮,割下身肉,再將骨骼節節分開,掏出內髒、各種不淨物等,在長長的案板上,從左至右一堆堆擺放。比如,頭發、體毛是一堆,手腳、指甲是一堆,叁十二顆牙是一堆,全身的表皮爲一堆,骨骼是一堆,這樣一堆堆地擺放。對這些不淨物,心中必須清楚地明見“這種形相、顔色的東西是頭發,那種形相、顔色的東西是心髒”等。

   按《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所說,人體中的不淨物包括:頭發、體毛、指甲、牙齒、塵垢、皮膚、肉、骨骼、筋、脈、心髒、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藏、膿、血、熱痰、脂肪、膏、肌、骨髓、腦、膜、鼻涕、唾液、眼淚、汗液、屎、尿。諸如此類,都是身體中汙穢的不淨物。

   真正要觀想起來,應當反複念誦叁十多種不淨物的名稱,最好能夠背誦。然後安排次第,一樣一樣明顯地觀想。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對照人體解剖圖,反複看反複觀,直到逐漸清晰起來。

   叁十多種不淨物中,每一種都以分別念逐漸分解,一直分到極微塵爲止。

   觀好了叁十多種不淨物之後,對每一種不淨物都漸次分解,越分越細,一直分到極微塵爲止。

   由此應當透徹認識身體具有過失的自性。

   “身體具有過失的自性”,即由業和煩惱所感招的有漏身純粹是不淨的體性。

   《清淨道論》中說:此身是叁百多根骨頭的骨聚,一百八十個關節的結合,九百腱的連結,九百塊肉所塗,濕人皮所包,外面是表皮所遮,無數大小的孔隙猶如油壺般,上下不斷地漏流不淨物,這是蟲聚的寄生處、種種疾病的住處、一切苦法的根據地。九個瘡口就像潰破的老膿疤一樣常流不淨,眼出眼屎,兩耳孔出耳垢,兩鼻孔出鼻涕,口裏出唾液、痰、血,兩個下門出大小便,九萬九千個毛孔出不淨汗水……。

   因此,有漏身本是汙穢不淨的體性。過去,我們不能如實知、如實見,而緣表面的清淨假相生起貪欲,顛倒迷亂,導致憂傷、熱惱、哀愁、耽戀,得不到真正的甯靜。

   實際上,表面看來堅實、完整、具有形體之美的身體,都只是欺诳的假相而已。若按上述觀法觀察,應當發現,有漏蘊身除了是一堆不淨物的積聚之外,實在沒有半點如珍珠、琉璃、淨水一般清淨的自性。

   應按上面那樣如實觀照,一旦透徹認識身體不淨的自性,就能製伏貪欲,即如頌雲:“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大毗婆沙論》中有一則故事:

   佛世時,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許多婆羅門參加婚禮。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時,佛對阿難說:“現在你隨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時,那些婆羅門遠遠見佛來了,就說:“今天是因儒童結婚的日子,瞿昙他來幹什麼呢?”

   佛陀以天耳遠遠聽到後,便對阿難說:“你去婆羅門那裏,對他們說:“叁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

   阿難將佛的話轉告婆羅門,又說:“因儒童今天決定要隨佛出家,看你們誰有辦法障礙此事。”

   那些婆羅門聽了,拍掌大笑說:“瞿昙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結婚,怎麼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羅門說:“瞿昙的預言很靈,這是有可能的。”

   這些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這麼多,大家圍繞因儒童叁圈,看他有什麼辦法讓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陽出來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陽,他立即上房禮拜太陽,磕了幾個頭之後,只見從太陽那邊來了一個人,穿著鹿皮衣,身上挂著金繩子,手裏拿著金手杖,從空中飄然而落。因儒童趕緊擺好座位,請他入座,這些婆羅門看了,驚訝地說: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參加他的婚禮。

   因儒童以爲來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頭。

   大梵天王說:“今天你辦什麼大事,聲音這麼雜,這麼熱鬧?”

   因儒童臉便紅了起來,他說:“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我今天結婚。”

   大梵天王說:“原來是結婚,那你怎麼操辦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預備了叁萬兩黃金,其中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另外一萬兩准備送給這些婆羅門,剩下的一萬兩要送給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說:“你請婆羅門吃飯,又送他們黃金,還是有功德。你送給未婚妻一萬兩黃金,是要買她嗎?”

   因儒童想了一下說:“是這個意思。”

   大梵天王又問:“用這麼多錢買未婚妻,她能值那麼多錢嗎?”

   因儒童這時沈默不語。

   大梵天王說:“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錢?”

   因儒童說:“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指甲值多少錢?”

   “這也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頭發值多少錢?”

   “也不值錢。”

   “如果她出汗,這汗能值多少錢?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血淋淋的心髒值多少錢?”這樣說了叁十六種不淨物,越說越汙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這裏時,因儒童就沒有貪欲了。

   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曾出家做過比丘,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對界差別觀修了一萬年。因爲過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經大梵天王一問,他往昔熏習界差別觀的善根立即現行,當下就消除了貪欲。

   他再仔細看大梵天王,發現原來是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坐在那裏,身放大光明,並且爲他宣說苦集滅道四谛,因儒童當即證得叁果阿那含,隨佛起身乘空而去。

   這公案也啓發我們,如果對某人的身體生起貪欲,可以反問自己:我是愛他的頭發?還是愛他的牙齒?愛他的血肉?我愛他的五髒六腑嗎?愛他的骨架嗎?愛他的屎尿嗎?這樣觀清楚身體各個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壓住貪心。

   或者想:她的秀發,一絲絲放在可口的飯菜中,自己願不願意吃;拔下她潔白的牙齒,放入茶杯中,自己願不願喝這杯茶;血淋淋的心髒掏出來,自己願不願用手接觸;皮膚撕下來挂在牆上,願不願用眼睛看;大小腸掏出來,願不願用鼻子嗅。這樣思惟也會有幫助。

   戊二、界差別觀分二:一、引教證旁述界差別觀 二、以引導文實修界差別觀

   己一、引教證旁述界差別觀分六:一、思惟義 二、思惟事 叁、思惟相 四、思惟品 五、思惟時 六、思惟道理

   講解正文之前,先按《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聲聞地〉的有關教授,比較具體地解釋界差別觀,這樣由博返約,或許比較容易把握觀修的要點。

   怎樣精進修習界差別觀呢?《聲聞地》中開示,應當思惟六事,即:思惟義(“義”指界的意義);思惟事(即界包括哪些內在和外在的事物);思惟相(“相”指界的體相,包括別相和共相);思惟品(“品”指界的品類有黑白二品,一方面思惟黑品的過患,另一方面思惟白品的利益);思惟時(“時”是時間,這樣的六界,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還是如此);思惟理(“理”指道理,有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四種)。

   庚一、思惟義

   如何才能了解“界”的意義?

   遍知佛陀依衆生有漏身的六界差別,宣說了界差別觀的正法,稱爲“增上正法”,即具有強大力量的正法。我們依止佛說的正法,以聽聞、受持的力量,就能如實明了一切界的含義。

   “聽聞”,即先要聽聞師長講解界差別的法義。之後,心裏受持不忘,日日溫習、反複串習,這樣按佛所說的道理思察,便能明了法的含義。

   “界”有種性、種子、因的涵義,以現代語言可以說是元素或成分。界差別觀是一種偏重于物理方面的觀察。

   庚二、思惟事

   思惟地等六界 的內外差別,內心發起勝解,叫做思惟界的事。

   六界,每一界都有內外兩方面…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