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P22

  ..续本文上一页法刹那刹那生起灭去,永远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如同水中泡沫一起一灭。无论怎样进餐,无论持续多久,唯一只是刹那的自性,除了刹那性之外,并没有一种完整独一的进餐存在。

   丁三、观修细无常的利益

   一旦理解了细无常,便不会认为有为法多个刹那的相续是一体,即使对两个刹那也不会执著为一体,也会了达粗的相续是以刹那假立的。

   通过串习细无常能破除常有不变的邪执,比如,原先执著某种事物或某人永远是美好的,串习好无常之后,可以一一对治这些执著。细无常想就像大锤,可以一时摧毁各种贪欲、我慢、无明。

   佛在世时,有人说持戒重要,因为依戒的因缘,能次第获得漏尽;有人说多闻重要,因为依靠智慧,能有所得;有人说禅定很重要,依佛所说,以禅定能得道;还有人说应当以十二头陀行为重点,因为可以清净戒行。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修行为贵,而不是精勤地求证涅槃。

   佛说:这些功德都是趣涅槃分——趣向涅槃的部分,如果观修诸法无常,这是真实的涅槃之道。

   “无常想”是圣道的别名,佛以种种异名宣说,有时说四念处,有时说四谛,有时说无常想。经中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能遣三界烦恼,因此称之为“道”。

   诸佛的妙法是四谛,四谛以苦谛为第一谛,苦谛又以无常为第一行相,所以观修无常是趣入佛法最开始的妙道。佛未出世前,凡夫只能用世俗道遮止烦恼,为了拔除烦恼,佛宣说了无常;而且,外道法只是依靠令身体远离五欲尘而求解脱,佛说以邪相因缘导致束缚,而观修无常真实相,则能获得解脱。

   凡夫对各种有情、无情的相续,一直颠倒地认为有一个常法存在,由此常有之相引起烦恼而束缚在轮回中,岂不知一切有为法都仅是刹那性,所谓的存活,除了刹那的心识之外再没有其它。

   因此,不修好无常而落在常执中,不论做什么也不能安立是解脱道。相反,若能观修五蕴刹那无常的真面目,就可以瓦解常执,从对世间的贪恋、追求中获得解脱。知钦仁波切在著作中再三教诫:在修一切无常中,关要是落到细无常上,思惟细无常非常重要。

   《大智度论》中有一段问答:

   问:有人见无常到来,会更加执著。譬如,一位国王的宝女夫人将被长着十个头的罗刹带走,度过大海,国王特别忧愁。有智的大臣对国王说:大王智慧具足,而且夫人尚在,为什么心里忧愁?国王回答:我之所以忧愁,不是担心失去妻子,而是恐怕强盛的时期就要过去了,如同一个人喜爱花果,当他见到开花结果的时期即将过去,就会对花果生起更大的执著。就如同这个故事所说,了知无常会令人更加烦恼,为何说观想无常能使内心厌离、破除烦恼呢?

   回答:这样见无常只是知道无常的少分,与旁生见无常并无二致。因此,佛告诉舍利弗,应当具足观修无常想。什么是具足无常想呢?就是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同大风吹动尘土、陡山瀑布奔流、火焰随起随灭,如是一切有为法不坚牢、不可取、不可执,犹如幻化,欺诳迷惑凡夫。

   所以,若能了知刹那无常,就会成为不贪著一切所作性、对解脱生起欲求、证入空性等诸多大功德的所依。由通达细无常可以了知能作所作、因果的无误安立及名言的实相,从而彻底推翻耽著世间、耽著常有等的颠倒分别,所以无常观实际是以上一切白法的所依。

   因为具有这样殊胜的必要,所说佛陀说:“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毗奈耶经》中说:“对于一百位如同妙瓶般的比丘——舍利子、目犍连等供斋及供养物品,不如一刹那忆念有为法是无常更为殊胜!”

   丙三、苦观分二:一、旁述三苦 二、引导文中修苦之法

   丁一、旁述三苦分四:一、苦苦 二、变苦 三、行苦 四、遣疑

   戊一、苦苦

   以受而言,在相续中刚产生时,就对身心生起逼恼的感受,称为苦苦。例如肾脏疼痛。经云:“何为苦苦?产生时苦,安住时苦。”

   苦苦包含的内容:

   总共有四种,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有漏所缘境。

   六道中的三恶趣几乎都是苦苦。例如,复活地狱众生被刀剑砍截时,身心不悦意的苦受,和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所缘境——地基、刀剑等,都属于苦苦。

   以人间来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所产生的痛苦,属于苦苦。

   对苦苦的感知:

   对于苦苦,即便是未入道的凡夫甚至旁生,不必他人教导也能自己了知是苦,从而生起舍离之心。

   戊二、变苦

   在凡夫各自的相续中,享受五欲时的快乐感受,即是变苦。一般凡夫不明了这是苦性,反而执著为安乐,实际它是无常迁变的,是增上痛苦之因。例如,亲友相聚看似快乐,但到了分离的一刻,就会引起粗重的爱别离苦。

   变苦包含的内容:

   包括乐受,和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成为引生乐受之因的有漏所缘境。

   例如,欲界天人享受五欲时的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起乐受的所缘境——瑶池、甘露、天乐等,都是变苦。如是,善趣中的乐受属于变苦。

   对变苦的感知:

   一般凡夫对苦苦都有厌离心,而且如果能把苦苦转为道用,就会引发许多善心功德。如《入行论》所说,由苦苦能引生厌离心、悲愍心,能遣除傲慢,也能发起羞耻恶行、欢喜行善的善心。

   但是对于变苦,凡夫却往往浑然不知,不了知五欲的享乐原是苦性,反而执苦为乐,结果追求得越多,造成的过患也越严重。比如,一个朋友外表看似贤善,其实内心却很邪恶,如果一开始能看清他的本质,就不会被他欺骗,如果自己不能觉察,将来甚至会被他伤害而断送性命。所以,应当观察有漏乐受的变苦自性,而数数如理作意。

   戊三、行苦

   凡夫自从有了有漏的五取蕴之后,不论蕴上发生苦、乐、舍何种感受,其间所有的刹那都能成为取受后有五蕴之因,因此成了未来一切痛苦的源泉。这种情形,就像走向刑场的死囚,每走一步都是接近死亡之因。佛陀了达“蕴是痛苦之因”后,就说:所谓的行苦,出生、安住、坏灭时,苦相不明显,然而成为苦因。

   行苦包含的内容:

   有漏五取蕴中,苦、乐、舍三受,与三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引生受的所缘境,都属于行苦。

   因为行苦遍于一切因缘所作的有漏法上,故称遍行苦。正是由于这“遍行苦”,所以经论中说“有漏皆苦”,把三界比喻为火宅、不净泥、罗刹洲、针尖等,如《宝性论》云:“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如是,轮回中的一切,犹如火坑、罗刹洲,成了内心厌离之处。

   《四百论》云:“无常之故,决定有害,不是安乐。”即:有漏的所作性是无常,所以是有害的。由于它迁变、不坚固、不可信,能对心产生不悦意的作用,故说“凡是无常,都是痛苦”。

   对行苦的感知:

   经中曾以比喻说明:“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譬如:一根睫毛放在手上时,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放于眼中,则会造成伤害,让人不安稳。同样,愚夫如同手掌,不会觉察行苦睫毛的存在,而智者如眼,缘行苦生起极大的厌离怖畏。《俱舍论自释》中说,愚人对无间地狱中感受剧苦的五蕴的怖畏,比不上圣者对有顶五蕴的怖畏。

   戊四、遣疑

   以下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遣除有关对苦的疑惑。

   取蕴身是众苦生处,如同水是从地下涌出,风是从空中产生,火是因木而有,同样,内外无量诸苦都是从有漏五取蕴出生的。其中内苦包括老、病、死等,外苦有寒、热、饥、渴,以及受到各种刀剑、木棍损害等苦,既是有漏身,就有这些痛苦。

   有人问:身并非唯一是苦,身体也会产生安乐。比如,受用美食、睡个好觉都是一种享受,踢球、游泳、弹琴也是乐在其中,怎么能说是苦?如果不是以身体随意享受快乐,那么谁又是受者呢?

   回答:四圣谛中的苦,以圣者的智慧来看实际是苦,然而凡夫愚痴,误认为是安乐。圣人所见真实不虚,可以信赖;愚人迷惑颠倒,其认识并不可信。有漏身实际是苦性,只是因为暂时遮止了大苦,而误将小苦当成安乐。譬如,死囚被改判有期徒刑时,便欣喜若狂,其实刑罚的本质是苦,但因为取代了死,他就认为是安乐。

   另外,众生只是以新苦为安乐。譬如:刚坐下时身体放松,认为是安乐,但坐久了则又生起苦受。最初行走、站立、睡卧时觉得安乐,但持续久了,也显现苦态。

   骑马疲极,就要找个地方站立;站立疲极,又要找个地方安坐;久坐疲极,又要找个地方睡卧。所有这些疲劳都是由运作而产生的,最初看似安乐,时间久了就成了痛苦。依此观察,身体观看、呼吸、屈伸、坐卧、行走、站立,无一不是苦性。所以,苦恒时伴随着身体,从入胎、出生直至死亡,没有一时是真正安乐的。

   以上讲了两点:

   一、凡夫把痛苦程度的减轻看成安乐,实际是小苦。

   二、凡夫把痛苦形态的转变看成安乐,实际是新苦。

   性爱并无真安乐:

   如果以性爱为乐追求女色,结果得到越多,苦患也越严重。譬如:生了疥疮烤火时,虽有一点小乐,但后面的痛苦会更加深重。这样的小乐受实际是以疥疮的因缘才有的,如果没有疥疮又何必烧火呢?所以不是真安乐。健康的人看了只会深深地怜悯,同样,离欲的人看淫欲者,也怜悯他为欲火焚烧,反复感受痛苦。

   世间乐不真:

   凡夫妄执…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