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22

  ..續本文上一頁法刹那刹那生起滅去,永遠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如同水中泡沫一起一滅。無論怎樣進餐,無論持續多久,唯一只是刹那的自性,除了刹那性之外,並沒有一種完整獨一的進餐存在。

   丁叁、觀修細無常的利益

   一旦理解了細無常,便不會認爲有爲法多個刹那的相續是一體,即使對兩個刹那也不會執著爲一體,也會了達粗的相續是以刹那假立的。

   通過串習細無常能破除常有不變的邪執,比如,原先執著某種事物或某人永遠是美好的,串習好無常之後,可以一一對治這些執著。細無常想就像大錘,可以一時摧毀各種貪欲、我慢、無明。

   佛在世時,有人說持戒重要,因爲依戒的因緣,能次第獲得漏盡;有人說多聞重要,因爲依靠智慧,能有所得;有人說禅定很重要,依佛所說,以禅定能得道;還有人說應當以十二頭陀行爲重點,因爲可以清淨戒行。他們各自以自己的修行爲貴,而不是精勤地求證涅槃。

   佛說:這些功德都是趣涅槃分——趣向涅槃的部分,如果觀修諸法無常,這是真實的涅槃之道。

   “無常想”是聖道的別名,佛以種種異名宣說,有時說四念處,有時說四谛,有時說無常想。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能遣叁界煩惱,因此稱之爲“道”。

   諸佛的妙法是四谛,四谛以苦谛爲第一谛,苦谛又以無常爲第一行相,所以觀修無常是趣入佛法最開始的妙道。佛未出世前,凡夫只能用世俗道遮止煩惱,爲了拔除煩惱,佛宣說了無常;而且,外道法只是依靠令身體遠離五欲塵而求解脫,佛說以邪相因緣導致束縛,而觀修無常真實相,則能獲得解脫。

   凡夫對各種有情、無情的相續,一直顛倒地認爲有一個常法存在,由此常有之相引起煩惱而束縛在輪回中,豈不知一切有爲法都僅是刹那性,所謂的存活,除了刹那的心識之外再沒有其它。

   因此,不修好無常而落在常執中,不論做什麼也不能安立是解脫道。相反,若能觀修五蘊刹那無常的真面目,就可以瓦解常執,從對世間的貪戀、追求中獲得解脫。知欽仁波切在著作中再叁教誡:在修一切無常中,關要是落到細無常上,思惟細無常非常重要。

   《大智度論》中有一段問答:

   問:有人見無常到來,會更加執著。譬如,一位國王的寶女夫人將被長著十個頭的羅刹帶走,度過大海,國王特別憂愁。有智的大臣對國王說:大王智慧具足,而且夫人尚在,爲什麼心裏憂愁?國王回答:我之所以憂愁,不是擔心失去妻子,而是恐怕強盛的時期就要過去了,如同一個人喜愛花果,當他見到開花結果的時期即將過去,就會對花果生起更大的執著。就如同這個故事所說,了知無常會令人更加煩惱,爲何說觀想無常能使內心厭離、破除煩惱呢?

   回答:這樣見無常只是知道無常的少分,與旁生見無常並無二致。因此,佛告訴舍利弗,應當具足觀修無常想。什麼是具足無常想呢?就是觀有爲法念念生滅,如同大風吹動塵土、陡山瀑布奔流、火焰隨起隨滅,如是一切有爲法不堅牢、不可取、不可執,猶如幻化,欺诳迷惑凡夫。

   所以,若能了知刹那無常,就會成爲不貪著一切所作性、對解脫生起欲求、證入空性等諸多大功德的所依。由通達細無常可以了知能作所作、因果的無誤安立及名言的實相,從而徹底推翻耽著世間、耽著常有等的顛倒分別,所以無常觀實際是以上一切白法的所依。

   因爲具有這樣殊勝的必要,所說佛陀說:“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爲第一。”《毗奈耶經》中說:“對于一百位如同妙瓶般的比丘——舍利子、目犍連等供齋及供養物品,不如一刹那憶念有爲法是無常更爲殊勝!”

   丙叁、苦觀分二:一、旁述叁苦 二、引導文中修苦之法

   丁一、旁述叁苦分四:一、苦苦 二、變苦 叁、行苦 四、遣疑

   戊一、苦苦

   以受而言,在相續中剛産生時,就對身心生起逼惱的感受,稱爲苦苦。例如腎髒疼痛。經雲:“何爲苦苦?産生時苦,安住時苦。”

   苦苦包含的內容:

   總共有四種,苦受,與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有漏所緣境。

   六道中的叁惡趣幾乎都是苦苦。例如,複活地獄衆生被刀劍砍截時,身心不悅意的苦受,和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所緣境——地基、刀劍等,都屬于苦苦。

   以人間來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産生的痛苦,屬于苦苦。

   對苦苦的感知:

   對于苦苦,即便是未入道的凡夫甚至旁生,不必他人教導也能自己了知是苦,從而生起舍離之心。

   戊二、變苦

   在凡夫各自的相續中,享受五欲時的快樂感受,即是變苦。一般凡夫不明了這是苦性,反而執著爲安樂,實際它是無常遷變的,是增上痛苦之因。例如,親友相聚看似快樂,但到了分離的一刻,就會引起粗重的愛別離苦。

   變苦包含的內容:

   包括樂受,和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成爲引生樂受之因的有漏所緣境。

   例如,欲界天人享受五欲時的樂受,與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引起樂受的所緣境——瑤池、甘露、天樂等,都是變苦。如是,善趣中的樂受屬于變苦。

   對變苦的感知:

   一般凡夫對苦苦都有厭離心,而且如果能把苦苦轉爲道用,就會引發許多善心功德。如《入行論》所說,由苦苦能引生厭離心、悲愍心,能遣除傲慢,也能發起羞恥惡行、歡喜行善的善心。

   但是對于變苦,凡夫卻往往渾然不知,不了知五欲的享樂原是苦性,反而執苦爲樂,結果追求得越多,造成的過患也越嚴重。比如,一個朋友外表看似賢善,其實內心卻很邪惡,如果一開始能看清他的本質,就不會被他欺騙,如果自己不能覺察,將來甚至會被他傷害而斷送性命。所以,應當觀察有漏樂受的變苦自性,而數數如理作意。

   戊叁、行苦

   凡夫自從有了有漏的五取蘊之後,不論蘊上發生苦、樂、舍何種感受,其間所有的刹那都能成爲取受後有五蘊之因,因此成了未來一切痛苦的源泉。這種情形,就像走向刑場的死囚,每走一步都是接近死亡之因。佛陀了達“蘊是痛苦之因”後,就說:所謂的行苦,出生、安住、壞滅時,苦相不明顯,然而成爲苦因。

   行苦包含的內容:

   有漏五取蘊中,苦、樂、舍叁受,與叁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引生受的所緣境,都屬于行苦。

   因爲行苦遍于一切因緣所作的有漏法上,故稱遍行苦。正是由于這“遍行苦”,所以經論中說“有漏皆苦”,把叁界比喻爲火宅、不淨泥、羅刹洲、針尖等,如《寶性論》雲:“猶如糞穢無香氣,五道之中無安樂。”如是,輪回中的一切,猶如火坑、羅刹洲,成了內心厭離之處。

   《四百論》雲:“無常之故,決定有害,不是安樂。”即:有漏的所作性是無常,所以是有害的。由于它遷變、不堅固、不可信,能對心産生不悅意的作用,故說“凡是無常,都是痛苦”。

   對行苦的感知:

   經中曾以比喻說明:“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

   譬如:一根睫毛放在手上時,不會有什麼感覺,如果放于眼中,則會造成傷害,讓人不安穩。同樣,愚夫如同手掌,不會覺察行苦睫毛的存在,而智者如眼,緣行苦生起極大的厭離怖畏。《俱舍論自釋》中說,愚人對無間地獄中感受劇苦的五蘊的怖畏,比不上聖者對有頂五蘊的怖畏。

   戊四、遣疑

   以下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遣除有關對苦的疑惑。

   取蘊身是衆苦生處,如同水是從地下湧出,風是從空中産生,火是因木而有,同樣,內外無量諸苦都是從有漏五取蘊出生的。其中內苦包括老、病、死等,外苦有寒、熱、饑、渴,以及受到各種刀劍、木棍損害等苦,既是有漏身,就有這些痛苦。

   有人問:身並非唯一是苦,身體也會産生安樂。比如,受用美食、睡個好覺都是一種享受,踢球、遊泳、彈琴也是樂在其中,怎麼能說是苦?如果不是以身體隨意享受快樂,那麼誰又是受者呢?

   回答:四聖谛中的苦,以聖者的智慧來看實際是苦,然而凡夫愚癡,誤認爲是安樂。聖人所見真實不虛,可以信賴;愚人迷惑顛倒,其認識並不可信。有漏身實際是苦性,只是因爲暫時遮止了大苦,而誤將小苦當成安樂。譬如,死囚被改判有期徒刑時,便欣喜若狂,其實刑罰的本質是苦,但因爲取代了死,他就認爲是安樂。

   另外,衆生只是以新苦爲安樂。譬如:剛坐下時身體放松,認爲是安樂,但坐久了則又生起苦受。最初行走、站立、睡臥時覺得安樂,但持續久了,也顯現苦態。

   騎馬疲極,就要找個地方站立;站立疲極,又要找個地方安坐;久坐疲極,又要找個地方睡臥。所有這些疲勞都是由運作而産生的,最初看似安樂,時間久了就成了痛苦。依此觀察,身體觀看、呼吸、屈伸、坐臥、行走、站立,無一不是苦性。所以,苦恒時伴隨著身體,從入胎、出生直至死亡,沒有一時是真正安樂的。

   以上講了兩點:

   一、凡夫把痛苦程度的減輕看成安樂,實際是小苦。

   二、凡夫把痛苦形態的轉變看成安樂,實際是新苦。

   性愛並無真安樂:

   如果以性愛爲樂追求女色,結果得到越多,苦患也越嚴重。譬如:生了疥瘡烤火時,雖有一點小樂,但後面的痛苦會更加深重。這樣的小樂受實際是以疥瘡的因緣才有的,如果沒有疥瘡又何必燒火呢?所以不是真安樂。健康的人看了只會深深地憐憫,同樣,離欲的人看淫欲者,也憐憫他爲欲火焚燒,反複感受痛苦。

   世間樂不真:

   凡夫妄執…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