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23

  ..續本文上一頁此身,是因爲有樂受,爲了追求樂受,內心不得片刻安甯。這樣的樂受果真是安樂嗎?若連産生感受的五蘊身都要壞滅,何況暫時妄現的快樂,哪有真實可言?這個樂受沒有住處,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也刹那不住,念念壞滅。凡夫只是把痛苦的緩解當作安樂,譬如:五取蘊饑餓是苦,吃飯好比服毒,只是暫時讓苦減輕;又如疲倦是苦,睡眠是減輕倦苦。這些都只是苦的減輕,而不是現前真實的安樂,實際都不離苦性。

   所以,世間快樂是由苦的因緣所生,也能出生苦果,雖然片刻間能讓人迷惑,誤以爲樂,但以這片刻歡樂,卻導致未來無量的痛苦,就如同美食中放入毒藥,吃起來香美,卻會致人死地,世間安樂無不如此。

   有人問:五取蘊是一切皆苦,還是僅以苦想把它觀爲苦?如果一切皆苦,爲何佛要說苦樂舍叁種受?如果只是以苦想把它看成苦,爲何說苦谛是真實之苦?

   答:五取蘊一切皆苦。凡夫由四種顛倒因緣,爲貪欲所逼,以五欲爲安樂,就像把藥塗在疥瘡上,把大苦止息誤當成安樂,然而疥瘡哪裏是安樂性?雖然佛爲了接引世人而宣說了苦樂舍叁種受,事實上樂受並非安樂;否則,如果有漏法有真實安樂,爲什麼佛又說滅除五取蘊爲安樂呢?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樂受觀待于分別心,心裏貪執就産生樂受,心不貪執,樂受便消失。如果樂受是有自性的,則不應觀待自心,就像火是熱性,不論貪不貪執它,總是熱的一樣。譬如,同樣的糞便,因爲狗喜歡,就成了美食,而人不貪執,就成了汙穢。所以,以樂不定的緣故,稱之爲苦。

   再從苦、樂受的比例來看:譬如,在一條大河中投放少許毒藥,並不能讓河水有什麼大的變化,與此相同,世間少許顛倒的快樂放在輪回大苦海中,根本無法改變輪回整體的大苦性。例如,剛才還在花園中欣賞美景,突然傳來兒子死亡的噩耗,頓時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前一刻的樂受瞬間煙消雲散。又比如,一位即將從天界墮入地獄的天子,眼見地獄中烈火焚身的慘狀,驚怖難言,這時雖見天界園林、浴池、天女等妙樂,也只是徒增感傷而已,毫無安樂可言。

   遣除有關“一切有爲法無常故苦”的疑惑。

   問:如果有爲法以無常故苦,那麼聖者的有爲無漏法也應是苦!

   答:諸法雖是無常,但執著才生苦,不執著就沒有苦。

   問:聖者雖然沒有執著,但也有苦,比如,舍利子有風熱病苦,其他聖者也有眼痛、痔瘡等苦惱,爲什麼說無苦呢?

   答:苦有兩種,一是身苦,二是心苦。這些聖者由于智慧力,而沒有憂愁、嫉妒、嗔恚等心苦,但是因爲具有由宿業所感的四大所造之身,也就有老病、饑渴、寒熱等身苦。雖然如此,但聖者的身苦少而輕,就像一個人明白自己欠了債,應當償還,還債時就不覺得是苦,如果記不起是自己負債,當別人逼債時,就會生起嗔心而受苦。

   問:苦受是心法,身體如草木一般,離開了心,身體不會有感覺,爲什麼說聖者只受身苦呢?

   答:凡夫受苦時心裏憂愁苦惱,心中只想求得五欲,除了五欲之外不知還有離苦之法;而且,在樂受中,就被貪欲驅使,在不苦不樂受中,就被無明驅使。所以,凡夫受苦時,內引生貪嗔癡,外感受寒熱、勞作、損害等苦,如同被內熱外火夾逼而倍受煎熬的人一樣。經中說:凡夫失去了所愛之物,身心都受苦,如被雙箭射中一樣。

   相比之下,聖者沒有憂愁的心苦,只有身苦。有爲無漏法,以不執著的緣故,而沒有心苦。聖者的身體屬于有漏法,可以說“有漏爲苦”,但這是最後身所受的苦受,所以程度極其輕微。

   問:如果無常是苦,則道也是苦,如何能以苦離苦呢?

   答:“無常爲苦”是針對五取蘊而說的。雖然道是所作法,所以是無常,但並不是苦,因爲道能除苦,不會讓人産生執著,相應空、無我等智慧,所以雖是無常卻不是苦。

   當年,佛示現涅槃時,阿難等未離欲的弟子,因爲沒有善修八聖道,而流淚憂愁;離欲的叁果阿那含露出驚愕的神情;而那些漏盡阿羅漢,則心不變動,未生任何心苦。由此也可知:道雖是無常,但不是苦的因緣,故不是苦;而五取蘊是苦,爲什麼呢?因爲愛著之故,無常壞滅之故。

   丁二、引導文中修苦之法分二:一、總觀叁苦 二、別觀叁有諸苦

   在觀修無常的相續不能維持之時,應當轉而觀察苦谛,分兩方面:總觀叁苦;別觀叁有諸苦。

   戊一、總觀叁苦分二:一、真實觀修 二、觀修之量

   己一、真實觀修分叁:一、總說 二、別觀 叁、觀想《雜譬喻經》中的輪回生死圖

   庚一、總說

   上述觀想的相續消失時,如是由種種多體之法積聚而成、具有刹那不住、遷流之性的有漏取蘊,對此觀察的話,

   這是承上啓下的連接文,觀察對象仍是有漏取蘊。由以上二觀,認識了五取蘊不僅是由多種體性的法積聚而成,而且具有刹那不住的遷流自性,毫無穩固、可靠之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觀察五取蘊的苦性。

   以下從粗和細的方面介紹叁苦。

  

  不僅其相續和粗法,

   “粗法”即由多體積聚的粗大之法;“相續”即由多個相似的刹那積聚的法。由業和煩惱造作的身心相續與粗法,必定不會超出苦苦、變苦和行苦的範圍。

   就連每個刹那也是:如同現在爲痛苦,是苦苦;凡是屬于自性似爲安樂但以刹那滅而相續遷變的這一類的刹那,都是變苦;不論現在是苦、是樂、是舍,都如有毒之食,某時不成爲苦因的刹那一個也沒有,依靠前前刹那産生後後之故,即使前面有一個刹那不具足,也會障礙産生後後之果,因此,這所有的刹那也都是痛苦之因,故爲行苦。

   這是在最細的刹那上介紹叁苦。

   反觀自相續:當下一刹那的痛苦是苦苦;當下一刹那似覺安樂,屬于變苦,因爲它不能安住、立即就壞滅了;不論苦樂舍何種感受,其間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故爲行苦。

   爲什麼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呢?因爲:依于前前刹那才能産生後後刹那,前面只要缺少一個刹那,也會障礙後後之果。所以,所有的刹那都是其後痛苦之因,因此安立一切刹那都是行苦。

   總說觀修叁苦:

   由多體觀和無常觀,認識了五蘊像大倉庫,內含千差萬別之法,不是一體;又見它刹那生滅,根本不牢固。現在,則要以苦觀看到五取蘊是大毒瘡,只有觀見五取蘊純粹是苦性,才會對整個輪回引發真實的厭離。

   我們觀叁苦要在五取蘊上觀,即觀五取蘊如大毒瘡。爲什麼這樣觀呢?因爲五取蘊粗重隨逐,內有無數苦惑的種子,就像毒瘡裏充滿了無量毒素一樣。

   五取蘊生起苦、樂、舍叁種受時,分別如何觀想呢?當五取蘊生起樂受時,應觀想如毒瘡遇上冷觸,只是暫時緩解了苦受,實際並沒有改變毒性。同樣,尚未生起聖道之前,不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五取蘊都只是毒瘡而已。

   譬如:身體饑餓是毒瘡在受苦,在“毒瘡”裏放入飯菜,饑餓的苦受暫時止息,而人們誤認爲是安樂。或者,工作一周後,身心緊張疲憊,周末休息時,聽聽音樂,非常輕松惬意,其實只是毒瘡依靠外緣稍得緩解而已。總之,一切樂受都要觀爲毒瘡暫時遇到冷觸那樣。

   身體生起苦受時怎麼觀呢?應觀想成毒瘡觸到熱灰,生起逼迫之苦。譬如:入母胎後,母親喝熱湯時,胎兒像被大火焚燒;母親喝涼水時,胎兒似浸入寒冷的河水;母親行走稍快時,胎兒像被抛在空中;胎兒處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如被兩山夾逼。這些都像毒瘡觸到熱灰一樣,産生和安住時都是痛苦。或者,五取蘊觸對不悅意的聲音、氣味、寒熱等,都應觀爲大毒瘡遇上熱灰引起劇苦。

   身體生起舍受時怎麼觀呢?應觀想成毒瘡既無冷觸也無熱觸時,只有毒瘡自性顯現。五取蘊不苦不樂時,實際是內含無數苦惑種子的自性,如同毒瘡含有無量毒素一樣。

   合起來認識叁苦:

   由于五取蘊內含無數苦惑的種子,所以一遇對境就會引發苦苦和壞苦。比如:胃痛發作時,是苦苦;服藥後,暫時緩解苦受而感到愉快,是壞苦;胃本身的運作會産生不舒服的感受,則是行苦。或者,身心緊張,是苦苦;做運動讓身體放松,是壞苦;身體本身會産生緊張感,是行苦。

   庚二、別觀分叁:一、觀察苦苦 二、觀察壞苦 叁、觀察行苦

   辛一、觀察苦苦

   對毒瘡製造一點違緣,比如,擠壓、加溫、開水淋燙等,必定産生苦苦。同樣,五取蘊遇到順苦受的境界時,必然爆發苦苦,所以五取蘊是苦苦的容器。

   比如,遇上炎熱或寒冷的天氣,過度疲勞,心髒病人遇到不順心的事,聽到尖銳的聲音,遇到怨敵,遭受懲罰,受到謾罵、驚嚇等,當這些境界現前時,五取蘊馬上現前苦受,每個刹那都是苦苦,這些苦都是從五取蘊中出現的。

   辛二、觀察變苦

   應當掌握以下四點。

   一、有漏樂受是壞滅性:

   叁有之中,不論何種有漏器世界、身體、受用的安樂,決不可能恒常持續,其相續最終必然壞滅。

   觀察到這一點,就能體會暫時的樂受如同過眼雲煙,毫無實義,不可信任。

   二、樂受壞滅時産生痛苦:

   先前享受五欲等快樂時,由于對樂受生起貪執,所以最後壞滅時,就會引發逼迫內心的痛苦。

   觀察到這一點,便會理解有漏樂受都是産生時快樂、安住時快樂,最終壞滅時痛苦。

   叁、對樂受的貪執越強,未來壞滅之苦也就越深重。

   四、由樂受生愛等,依靠貪執五欲的快樂,會造成無量無邊、難以忍受的惡趣等痛苦。

   觀察到後面兩點,就會理解樂受像刀刃上的蜜、像夾雜劇毒的美食一樣,利益極小,後患極大。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