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身,是因为有乐受,为了追求乐受,内心不得片刻安宁。这样的乐受果真是安乐吗?若连产生感受的五蕴身都要坏灭,何况暂时妄现的快乐,哪有真实可言?这个乐受没有住处,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也刹那不住,念念坏灭。凡夫只是把痛苦的缓解当作安乐,譬如:五取蕴饥饿是苦,吃饭好比服毒,只是暂时让苦减轻;又如疲倦是苦,睡眠是减轻倦苦。这些都只是苦的减轻,而不是现前真实的安乐,实际都不离苦性。
所以,世间快乐是由苦的因缘所生,也能出生苦果,虽然片刻间能让人迷惑,误以为乐,但以这片刻欢乐,却导致未来无量的痛苦,就如同美食中放入毒药,吃起来香美,却会致人死地,世间安乐无不如此。
有人问:五取蕴是一切皆苦,还是仅以苦想把它观为苦?如果一切皆苦,为何佛要说苦乐舍三种受?如果只是以苦想把它看成苦,为何说苦谛是真实之苦?
答:五取蕴一切皆苦。凡夫由四种颠倒因缘,为贪欲所逼,以五欲为安乐,就像把药涂在疥疮上,把大苦止息误当成安乐,然而疥疮哪里是安乐性?虽然佛为了接引世人而宣说了苦乐舍三种受,事实上乐受并非安乐;否则,如果有漏法有真实安乐,为什么佛又说灭除五取蕴为安乐呢?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乐受观待于分别心,心里贪执就产生乐受,心不贪执,乐受便消失。如果乐受是有自性的,则不应观待自心,就像火是热性,不论贪不贪执它,总是热的一样。譬如,同样的粪便,因为狗喜欢,就成了美食,而人不贪执,就成了污秽。所以,以乐不定的缘故,称之为苦。
再从苦、乐受的比例来看:譬如,在一条大河中投放少许毒药,并不能让河水有什么大的变化,与此相同,世间少许颠倒的快乐放在轮回大苦海中,根本无法改变轮回整体的大苦性。例如,刚才还在花园中欣赏美景,突然传来儿子死亡的噩耗,顿时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前一刻的乐受瞬间烟消云散。又比如,一位即将从天界堕入地狱的天子,眼见地狱中烈火焚身的惨状,惊怖难言,这时虽见天界园林、浴池、天女等妙乐,也只是徒增感伤而已,毫无安乐可言。
遣除有关“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的疑惑。
问:如果有为法以无常故苦,那么圣者的有为无漏法也应是苦!
答:诸法虽是无常,但执著才生苦,不执著就没有苦。
问:圣者虽然没有执著,但也有苦,比如,舍利子有风热病苦,其他圣者也有眼痛、痔疮等苦恼,为什么说无苦呢?
答:苦有两种,一是身苦,二是心苦。这些圣者由于智慧力,而没有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但是因为具有由宿业所感的四大所造之身,也就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虽然如此,但圣者的身苦少而轻,就像一个人明白自己欠了债,应当偿还,还债时就不觉得是苦,如果记不起是自己负债,当别人逼债时,就会生起嗔心而受苦。
问:苦受是心法,身体如草木一般,离开了心,身体不会有感觉,为什么说圣者只受身苦呢?
答:凡夫受苦时心里忧愁苦恼,心中只想求得五欲,除了五欲之外不知还有离苦之法;而且,在乐受中,就被贪欲驱使,在不苦不乐受中,就被无明驱使。所以,凡夫受苦时,内引生贪嗔痴,外感受寒热、劳作、损害等苦,如同被内热外火夹逼而倍受煎熬的人一样。经中说:凡夫失去了所爱之物,身心都受苦,如被双箭射中一样。
相比之下,圣者没有忧愁的心苦,只有身苦。有为无漏法,以不执著的缘故,而没有心苦。圣者的身体属于有漏法,可以说“有漏为苦”,但这是最后身所受的苦受,所以程度极其轻微。
问:如果无常是苦,则道也是苦,如何能以苦离苦呢?
答:“无常为苦”是针对五取蕴而说的。虽然道是所作法,所以是无常,但并不是苦,因为道能除苦,不会让人产生执著,相应空、无我等智慧,所以虽是无常却不是苦。
当年,佛示现涅槃时,阿难等未离欲的弟子,因为没有善修八圣道,而流泪忧愁;离欲的三果阿那含露出惊愕的神情;而那些漏尽阿罗汉,则心不变动,未生任何心苦。由此也可知:道虽是无常,但不是苦的因缘,故不是苦;而五取蕴是苦,为什么呢?因为爱著之故,无常坏灭之故。
丁二、引导文中修苦之法分二:一、总观三苦 二、别观三有诸苦
在观修无常的相续不能维持之时,应当转而观察苦谛,分两方面:总观三苦;别观三有诸苦。
戊一、总观三苦分二:一、真实观修 二、观修之量
己一、真实观修分三:一、总说 二、别观 三、观想《杂譬喻经》中的轮回生死图
庚一、总说
上述观想的相续消失时,如是由种种多体之法积聚而成、具有刹那不住、迁流之性的有漏取蕴,对此观察的话,
这是承上启下的连接文,观察对象仍是有漏取蕴。由以上二观,认识了五取蕴不仅是由多种体性的法积聚而成,而且具有刹那不住的迁流自性,毫无稳固、可靠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五取蕴的苦性。
以下从粗和细的方面介绍三苦。
不仅其相续和粗法,
“粗法”即由多体积聚的粗大之法;“相续”即由多个相似的刹那积聚的法。由业和烦恼造作的身心相续与粗法,必定不会超出苦苦、变苦和行苦的范围。
就连每个刹那也是:如同现在为痛苦,是苦苦;凡是属于自性似为安乐但以刹那灭而相续迁变的这一类的刹那,都是变苦;不论现在是苦、是乐、是舍,都如有毒之食,某时不成为苦因的刹那一个也没有,依靠前前刹那产生后后之故,即使前面有一个刹那不具足,也会障碍产生后后之果,因此,这所有的刹那也都是痛苦之因,故为行苦。
这是在最细的刹那上介绍三苦。
反观自相续:当下一刹那的痛苦是苦苦;当下一刹那似觉安乐,属于变苦,因为它不能安住、立即就坏灭了;不论苦乐舍何种感受,其间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故为行苦。
为什么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呢?因为:依于前前刹那才能产生后后刹那,前面只要缺少一个刹那,也会障碍后后之果。所以,所有的刹那都是其后痛苦之因,因此安立一切刹那都是行苦。
总说观修三苦:
由多体观和无常观,认识了五蕴像大仓库,内含千差万别之法,不是一体;又见它刹那生灭,根本不牢固。现在,则要以苦观看到五取蕴是大毒疮,只有观见五取蕴纯粹是苦性,才会对整个轮回引发真实的厌离。
我们观三苦要在五取蕴上观,即观五取蕴如大毒疮。为什么这样观呢?因为五取蕴粗重随逐,内有无数苦惑的种子,就像毒疮里充满了无量毒素一样。
五取蕴生起苦、乐、舍三种受时,分别如何观想呢?当五取蕴生起乐受时,应观想如毒疮遇上冷触,只是暂时缓解了苦受,实际并没有改变毒性。同样,尚未生起圣道之前,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五取蕴都只是毒疮而已。
譬如:身体饥饿是毒疮在受苦,在“毒疮”里放入饭菜,饥饿的苦受暂时止息,而人们误认为是安乐。或者,工作一周后,身心紧张疲惫,周末休息时,听听音乐,非常轻松惬意,其实只是毒疮依靠外缘稍得缓解而已。总之,一切乐受都要观为毒疮暂时遇到冷触那样。
身体生起苦受时怎么观呢?应观想成毒疮触到热灰,生起逼迫之苦。譬如:入母胎后,母亲喝热汤时,胎儿像被大火焚烧;母亲喝凉水时,胎儿似浸入寒冷的河水;母亲行走稍快时,胎儿像被抛在空中;胎儿处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如被两山夹逼。这些都像毒疮触到热灰一样,产生和安住时都是痛苦。或者,五取蕴触对不悦意的声音、气味、寒热等,都应观为大毒疮遇上热灰引起剧苦。
身体生起舍受时怎么观呢?应观想成毒疮既无冷触也无热触时,只有毒疮自性显现。五取蕴不苦不乐时,实际是内含无数苦惑种子的自性,如同毒疮含有无量毒素一样。
合起来认识三苦:
由于五取蕴内含无数苦惑的种子,所以一遇对境就会引发苦苦和坏苦。比如:胃痛发作时,是苦苦;服药后,暂时缓解苦受而感到愉快,是坏苦;胃本身的运作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则是行苦。或者,身心紧张,是苦苦;做运动让身体放松,是坏苦;身体本身会产生紧张感,是行苦。
庚二、别观分三:一、观察苦苦 二、观察坏苦 三、观察行苦
辛一、观察苦苦
对毒疮制造一点违缘,比如,挤压、加温、开水淋烫等,必定产生苦苦。同样,五取蕴遇到顺苦受的境界时,必然爆发苦苦,所以五取蕴是苦苦的容器。
比如,遇上炎热或寒冷的天气,过度疲劳,心脏病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尖锐的声音,遇到怨敌,遭受惩罚,受到谩骂、惊吓等,当这些境界现前时,五取蕴马上现前苦受,每个刹那都是苦苦,这些苦都是从五取蕴中出现的。
辛二、观察变苦
应当掌握以下四点。
一、有漏乐受是坏灭性:
三有之中,不论何种有漏器世界、身体、受用的安乐,决不可能恒常持续,其相续最终必然坏灭。
观察到这一点,就能体会暂时的乐受如同过眼云烟,毫无实义,不可信任。
二、乐受坏灭时产生痛苦:
先前享受五欲等快乐时,由于对乐受生起贪执,所以最后坏灭时,就会引发逼迫内心的痛苦。
观察到这一点,便会理解有漏乐受都是产生时快乐、安住时快乐,最终坏灭时痛苦。
三、对乐受的贪执越强,未来坏灭之苦也就越深重。
四、由乐受生爱等,依靠贪执五欲的快乐,会造成无量无边、难以忍受的恶趣等痛苦。
观察到后面两点,就会理解乐受像刀刃上的蜜、像夹杂剧毒的美食一样,利益极小,后患极大。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