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能产生定解的力量。
譬如:先将注意力放在眼球上,则较易体会眼球不断转动,即使闭眼也不是静止的。再进一步这样思惟,因缘所作的眼球在第一刹那生起后不能停住,一定是刹那灭的,因为如果不是刹那灭,则应一直不变化,而现在眼球有转动,就说明每个刹那都有空间上的变异,如此积累起来才形成运动。
再把眼球细分至微尘,可以认识:无数个微尘随着因缘不断地生起灭去,就像电视屏幕上的光点起起灭灭一样,由此了解所谓的“眼睛”只是一堆微尘在不断地生起灭去而已。
顺着这个思路,从上至下,一一观察三十六种不净物,或者按四大来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观察,最终可以清晰地觉知“原来这就是身体的实相”,所谓的身体只是一连串微尘瞬间生灭的现象而已。过去未加观察时,我们的第六意识把前后相似的刹那法误认为一体,导致执著身体为常有。实际上,第六意识的分别完全欺骗了我们,它使我们生起无意义的执著,造成了无尽的轮回。
二、观心无常:
分别心是观待因缘而生起的,境界现前,六识随之而生起,境界坏灭,它也没有安住的能力。反观自心,可以看到随着六尘刹那生灭,分别念也是不断生起灭去。我们的心相续,只是分别念瞬间快速生灭的过程。
由于变化过程快速、连续,而使我们误认为有一种恒常的心识。实际上分别念只是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生灭,根本没有实体。
佛在《大宝积经》中说:“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击电,刹那不住。”将注意力集中在心念上观察:前一念已灭,后一念未生,这一念才现前,就立即坏灭。所以,只有当下一刹那,再无更多的法,而且这一刹那也不会安住,就是刹那无常。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有为法之中,心的无常最容易了知。所以,在四念住中,第三个念住是观心无常。
省庵大师写过观心无常的偈颂:
“妄心无著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
妄心没有一个可执著之处,它的体相如何呢?就像风中闪闪的烛光,水上不断动摇的波纹。这是描述分别心刹那刹那生了又灭的体相。
“一家门户别,六个弟兄多,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
一个大宅院中门户各别,其中住了六个弟兄,他们纷纷向外奔逐,彼此总是不和。“家”是指我们的五蕴身,“六弟兄”是指六识,它们时时攀缘外境,眼逐色法、耳逐声音等。而且,眼识不与声音和,耳识不与色法和,每种识都只缘各自的所缘境。
“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
眼识才刚了别青色,又变成了别黄色,这是观眼识无常,即观察:随着所缘境的色法刹那刹那变化,眼识也是刹那刹那生灭。
一阵声响过后,又归于安静,随后又响起其它声音,声音起起伏伏,时而动时而静,了别声音的耳识也是前识灭去、后识又起。随着所缘境声音的刹那变化,容易认识耳识是刹那生灭的。
“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炎凉易反覆,好恶每偏颇。”
告别了臭气,又来了香气,是指鼻识无常。甜味来时,淡味又去,是指舌识无常。冷热不断转换,身识也是无常。有时认为好,有时认为不好,常常贪执一边,意识也是无常。
以上以六识为例,说明观心无常的方法。其它受、想、行三蕴也应如是观察。譬如六根接触六境时,先观察境界是不断变化的,触境生起的感受也必定刹那生灭。例如,舌根接触味尘时,内观自己的感受,可以认识受是一种刹那性,除了一刹那的生灭之外,找不到可以安住两刹那的受。依此,也应观察取相之想以及各种行心所。
戊六、举例说明如何观修细无常
一、由呼吸体会细无常
自己独自到一静处,结跏趺坐,以灵敏的觉知专注在自己嘴唇附近的区域,然后觉知自己的入息和出息。
入息长时,觉知“我的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的出息长”。入息短时,也觉知“我的入息短”;出息短时,也明了“我的出息短”。前一次呼吸过去时,了知“前一次呼吸过去了”;后一次呼吸生起时,也认知“新的一次呼吸正在生起”。这种情形,就像一位熟练的木匠牵拉墨绳,牵得长时觉知牵得长,牵得短时也了知牵得短。这样持续不断地观照出入息,如实地观察,就能见到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自己的观察进一步加强时,便能更清晰、更细致地观见更短时间里的变化。譬如,一次呼气时是怎么从呼吸道上来,再从鼻孔中排出,对一次呼气过程的开始、中间、结束等阶段都能完全感知。如此观下去,就会建立清晰的觉知:原来身体只是一连串刹那迁变的过程而已,除了每个刹那的生灭之外,并没有一种常有的身体。
二、从观察说话体会细无常
譬如:口里说“我在干什么”时,以正知的眼睛内观发音器官不断运转的相。观察嘴唇,说“我”时,嘴唇张成圆形,说“在”时,嘴唇围成扁状,乃至最后说“么”时,嘴唇闭拢。再观察舌头,也是上下前后不断地运转。由此可以体会,吐出的声音快速地迁变转换,没有一刹那可以停止不动。而且,由于音声刹那刹那变化的缘故,作意的心识也是刹那生灭。
三、行走时体会细无常
当我们走一段路时,实际是身体的众多微尘刹那刹那运转的过程。如果能摄下每一刹那当时的形像,就能显示任意两刹那的身体都不相同。
现在,先做粗大的观察,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上:提起脚,是“生”,脚往前移动是“住”,脚落地接触地面是“灭”。照这样观察,当正知的力量加强时,可以更清晰地觉知到“生”“住”“灭”中更微细的阶段变化。观照脚步的生灭,可以体验正在行走时身体的无常。
同时,依此也可以了知心识的无常,即随着脚步的运动,心觉知是提起、移动、落下。观照者实际也是无常的,因为:如果觉知脚步提起的心不是刹那性,则不可能生起后后觉知移动等的心识。所以,观察当下觉知的心识,也能契入细无常的观修。
或者,分解行走的过程:首先,把身体按上中下等方位分成一堆微尘,心中思惟,所谓行走,并不是一体的人从此处走到彼处,只见众多极微尘在空间位置上刹那坏灭,众多新微尘随即在新位置上生起,如此相续不断,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
要现证细无常,必须以甚深的三摩地作为所依。作为初学者,只能先从思惟上入手。
四、思惟观察寿命迁流如空中闪电
曾经,有位比丘对佛说:我能够修死想。
佛问:你怎么修呢?
比丘答:我不想自己能再活过七年。
佛说: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又有比丘说:我不想自己能再活七个月。
佛也说: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其他比丘有说七天、六天……,乃至一天的,有说从早晨到中午,也有说一顿饭的时间,佛都作了同样的批评。
最后一位比丘说:我对出气不想还能吸入,我对吸气不想还能呼出。
佛赞叹:你是修死想,是不放逸比丘。
的确,出气时入气灭,入气时出气灭。
对于时间,应当从长到短这样思惟:今年来了,去年已过;这个月来了,上个月已去;今天来了,昨天已去;这个小时到了,上个小时已过;这一分钟来了,上一分钟已去。一直分到:这一刹那来了,上一刹那已去。
再想:人的一生实际是五蕴刹那刹那生灭,如同空中的闪电一闪一闪地过去。所谓的寿命,除了刹那, 性之外,无法安立为恒常安住的法。再把五蕴分解为极微尘和分别念,一期生命只是极微尘和念头的刹那性而已。除了以第六意识把无数个刹那假立“寿命”的名字之外,根本没有一种实有的寿命。
五、观音声和耳识如海潮
行走、坐车或在屋内端坐时,都可以观修。
如同明镜中显现影像那样,无论声音粗细、长短、动静,总之如何显现,就如何觉知。
譬如:静心倾听百鸟的唧喳鸣叫,心识明清地了别鸟声,叫“唧”时觉知是“唧”,“唧”灭时知道“唧”灭等。这样倾听,明白音声都是因缘所作法,某一刹那的因缘积聚时才出现那一刹那的声音,并且不能自在地停留到第二刹那。
譬如:木匠挥起榔头敲击木头,发出“他他”的声音,“他他”声是榔头、木头、敲击等因缘和合而造作的声音。试想,它能无缘无故产生吗?显然不能。再观察风声、雨声、车声等,不论何种声音、不论声音持续多久,无一不是刹那性,此外没有实有的声音相续。
再观耳识:车声响起时听到车声,小鸟叫时听到鸟叫,声音起时觉知是起,声音灭时觉知是灭。因此,耳识也是随着声尘的刹那变化而不断生灭,除了刹那性之外,并没有常有的耳识。
六、用餐进食的观想
观察当身体一步步走向餐桌时,实际是一大堆微尘,随着因缘在空间上刹那刹那移动,和流水没有丝毫差别。
进餐时,一口接一口地吃,嘴唇、牙齿、舌头、咽喉、胃、肠,刹那刹那不断地运作,嘴唇张开又闭拢,牙齿不断咀嚼,舌头来回地搅动,这样一直往体内观察下去,只见一连串的振动。进一步把每个器官分解成无数微尘,只见随着因缘不断聚合,无数微尘上下不停地振动,一个个现象不断地生起,又不断地灭去。
再看其它四种蕴:了别舌头与食物的接触等,是识蕴;辨别食物的味道,是想蕴;领纳受用食物的乐受、苦受或舍受,是受蕴;对食物产生贪、嗔等心所,推动心识迁流,是行蕴。
随着各种食物进入口腔与舌部接触,识蕴刹那刹那起起灭灭,想蕴辨别“这是甜的,那是辣的”,受蕴每一刹那都在领纳不同的感受,行蕴每刹那都发生各种心理上的作用。这些心…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