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21

  ..續本文上一頁便能産生定解的力量。

   譬如:先將注意力放在眼球上,則較易體會眼球不斷轉動,即使閉眼也不是靜止的。再進一步這樣思惟,因緣所作的眼球在第一刹那生起後不能停住,一定是刹那滅的,因爲如果不是刹那滅,則應一直不變化,而現在眼球有轉動,就說明每個刹那都有空間上的變異,如此積累起來才形成運動。

   再把眼球細分至微塵,可以認識:無數個微塵隨著因緣不斷地生起滅去,就像電視屏幕上的光點起起滅滅一樣,由此了解所謂的“眼睛”只是一堆微塵在不斷地生起滅去而已。

   順著這個思路,從上至下,一一觀察叁十六種不淨物,或者按四大來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觀察,最終可以清晰地覺知“原來這就是身體的實相”,所謂的身體只是一連串微塵瞬間生滅的現象而已。過去未加觀察時,我們的第六意識把前後相似的刹那法誤認爲一體,導致執著身體爲常有。實際上,第六意識的分別完全欺騙了我們,它使我們生起無意義的執著,造成了無盡的輪回。

   二、觀心無常:

   分別心是觀待因緣而生起的,境界現前,六識隨之而生起,境界壞滅,它也沒有安住的能力。反觀自心,可以看到隨著六塵刹那生滅,分別念也是不斷生起滅去。我們的心相續,只是分別念瞬間快速生滅的過程。

   由于變化過程快速、連續,而使我們誤認爲有一種恒常的心識。實際上分別念只是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生滅,根本沒有實體。

   佛在《大寶積經》中說:“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擊電,刹那不住。”將注意力集中在心念上觀察:前一念已滅,後一念未生,這一念才現前,就立即壞滅。所以,只有當下一刹那,再無更多的法,而且這一刹那也不會安住,就是刹那無常。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有爲法之中,心的無常最容易了知。所以,在四念住中,第叁個念住是觀心無常。

   省庵大師寫過觀心無常的偈頌:

  

  “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

  

   妄心沒有一個可執著之處,它的體相如何呢?就像風中閃閃的燭光,水上不斷動搖的波紋。這是描述分別心刹那刹那生了又滅的體相。

   “一家門戶別,六個弟兄多,擾擾各馳競,紛紛總不和。”

   一個大宅院中門戶各別,其中住了六個弟兄,他們紛紛向外奔逐,彼此總是不和。“家”是指我們的五蘊身,“六弟兄”是指六識,它們時時攀緣外境,眼逐色法、耳逐聲音等。而且,眼識不與聲音和,耳識不與色法和,每種識都只緣各自的所緣境。

  “青黃俄改換,動靜屢遷訛。”

   眼識才剛了別青色,又變成了別黃色,這是觀眼識無常,即觀察:隨著所緣境的色法刹那刹那變化,眼識也是刹那刹那生滅。

   一陣聲響過後,又歸于安靜,隨後又響起其它聲音,聲音起起伏伏,時而動時而靜,了別聲音的耳識也是前識滅去、後識又起。隨著所緣境聲音的刹那變化,容易認識耳識是刹那生滅的。

  “臭別香隨到,甜來淡又過,炎涼易反覆,好惡每偏頗。”

   告別了臭氣,又來了香氣,是指鼻識無常。甜味來時,淡味又去,是指舌識無常。冷熱不斷轉換,身識也是無常。有時認爲好,有時認爲不好,常常貪執一邊,意識也是無常。

   以上以六識爲例,說明觀心無常的方法。其它受、想、行叁蘊也應如是觀察。譬如六根接觸六境時,先觀察境界是不斷變化的,觸境生起的感受也必定刹那生滅。例如,舌根接觸味塵時,內觀自己的感受,可以認識受是一種刹那性,除了一刹那的生滅之外,找不到可以安住兩刹那的受。依此,也應觀察取相之想以及各種行心所。

   戊六、舉例說明如何觀修細無常

   一、由呼吸體會細無常

   自己獨自到一靜處,結跏趺坐,以靈敏的覺知專注在自己嘴唇附近的區域,然後覺知自己的入息和出息。

   入息長時,覺知“我的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的出息長”。入息短時,也覺知“我的入息短”;出息短時,也明了“我的出息短”。前一次呼吸過去時,了知“前一次呼吸過去了”;後一次呼吸生起時,也認知“新的一次呼吸正在生起”。這種情形,就像一位熟練的木匠牽拉墨繩,牽得長時覺知牽得長,牽得短時也了知牽得短。這樣持續不斷地觀照出入息,如實地觀察,就能見到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自己的觀察進一步加強時,便能更清晰、更細致地觀見更短時間裏的變化。譬如,一次呼氣時是怎麼從呼吸道上來,再從鼻孔中排出,對一次呼氣過程的開始、中間、結束等階段都能完全感知。如此觀下去,就會建立清晰的覺知:原來身體只是一連串刹那遷變的過程而已,除了每個刹那的生滅之外,並沒有一種常有的身體。

   二、從觀察說話體會細無常

   譬如:口裏說“我在幹什麼”時,以正知的眼睛內觀發音器官不斷運轉的相。觀察嘴唇,說“我”時,嘴唇張成圓形,說“在”時,嘴唇圍成扁狀,乃至最後說“麼”時,嘴唇閉攏。再觀察舌頭,也是上下前後不斷地運轉。由此可以體會,吐出的聲音快速地遷變轉換,沒有一刹那可以停止不動。而且,由于音聲刹那刹那變化的緣故,作意的心識也是刹那生滅。

   叁、行走時體會細無常

   當我們走一段路時,實際是身體的衆多微塵刹那刹那運轉的過程。如果能攝下每一刹那當時的形像,就能顯示任意兩刹那的身體都不相同。

   現在,先做粗大的觀察,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上:提起腳,是“生”,腳往前移動是“住”,腳落地接觸地面是“滅”。照這樣觀察,當正知的力量加強時,可以更清晰地覺知到“生”“住”“滅”中更微細的階段變化。觀照腳步的生滅,可以體驗正在行走時身體的無常。

   同時,依此也可以了知心識的無常,即隨著腳步的運動,心覺知是提起、移動、落下。觀照者實際也是無常的,因爲:如果覺知腳步提起的心不是刹那性,則不可能生起後後覺知移動等的心識。所以,觀察當下覺知的心識,也能契入細無常的觀修。

   或者,分解行走的過程:首先,把身體按上中下等方位分成一堆微塵,心中思惟,所謂行走,並不是一體的人從此處走到彼處,只見衆多極微塵在空間位置上刹那壞滅,衆多新微塵隨即在新位置上生起,如此相續不斷,如同流水和燈焰一般。

   要現證細無常,必須以甚深的叁摩地作爲所依。作爲初學者,只能先從思惟上入手。

   四、思惟觀察壽命遷流如空中閃電

   曾經,有位比丘對佛說:我能夠修死想。

   佛問:你怎麼修呢?

   比丘答:我不想自己能再活過七年。

   佛說: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又有比丘說:我不想自己能再活七個月。

   佛也說: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其他比丘有說七天、六天……,乃至一天的,有說從早晨到中午,也有說一頓飯的時間,佛都作了同樣的批評。

   最後一位比丘說:我對出氣不想還能吸入,我對吸氣不想還能呼出。

   佛贊歎:你是修死想,是不放逸比丘。

   的確,出氣時入氣滅,入氣時出氣滅。

   對于時間,應當從長到短這樣思惟:今年來了,去年已過;這個月來了,上個月已去;今天來了,昨天已去;這個小時到了,上個小時已過;這一分鍾來了,上一分鍾已去。一直分到:這一刹那來了,上一刹那已去。

   再想:人的一生實際是五蘊刹那刹那生滅,如同空中的閃電一閃一閃地過去。所謂的壽命,除了刹那, 性之外,無法安立爲恒常安住的法。再把五蘊分解爲極微塵和分別念,一期生命只是極微塵和念頭的刹那性而已。除了以第六意識把無數個刹那假立“壽命”的名字之外,根本沒有一種實有的壽命。

   五、觀音聲和耳識如海潮

   行走、坐車或在屋內端坐時,都可以觀修。

   如同明鏡中顯現影像那樣,無論聲音粗細、長短、動靜,總之如何顯現,就如何覺知。

   譬如:靜心傾聽百鳥的唧喳鳴叫,心識明清地了別鳥聲,叫“唧”時覺知是“唧”,“唧”滅時知道“唧”滅等。這樣傾聽,明白音聲都是因緣所作法,某一刹那的因緣積聚時才出現那一刹那的聲音,並且不能自在地停留到第二刹那。

   譬如:木匠揮起榔頭敲擊木頭,發出“他他”的聲音,“他他”聲是榔頭、木頭、敲擊等因緣和合而造作的聲音。試想,它能無緣無故産生嗎?顯然不能。再觀察風聲、雨聲、車聲等,不論何種聲音、不論聲音持續多久,無一不是刹那性,此外沒有實有的聲音相續。

   再觀耳識:車聲響起時聽到車聲,小鳥叫時聽到鳥叫,聲音起時覺知是起,聲音滅時覺知是滅。因此,耳識也是隨著聲塵的刹那變化而不斷生滅,除了刹那性之外,並沒有常有的耳識。

   六、用餐進食的觀想

   觀察當身體一步步走向餐桌時,實際是一大堆微塵,隨著因緣在空間上刹那刹那移動,和流水沒有絲毫差別。

   進餐時,一口接一口地吃,嘴唇、牙齒、舌頭、咽喉、胃、腸,刹那刹那不斷地運作,嘴唇張開又閉攏,牙齒不斷咀嚼,舌頭來回地攪動,這樣一直往體內觀察下去,只見一連串的振動。進一步把每個器官分解成無數微塵,只見隨著因緣不斷聚合,無數微塵上下不停地振動,一個個現象不斷地生起,又不斷地滅去。

   再看其它四種蘊:了別舌頭與食物的接觸等,是識蘊;辨別食物的味道,是想蘊;領納受用食物的樂受、苦受或舍受,是受蘊;對食物産生貪、嗔等心所,推動心識遷流,是行蘊。

   隨著各種食物進入口腔與舌部接觸,識蘊刹那刹那起起滅滅,想蘊辨別“這是甜的,那是辣的”,受蘊每一刹那都在領納不同的感受,行蘊每刹那都發生各種心理上的作用。這些心…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