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P17

  ..续本文上一页热,是火界;各种器官动转,心脏快速跳动,肠胃蠕动,肺部一呼一吸,气流上下运转,是风界;各处都有空间,身体缩小即能穿过,这是空界。

   孙悟空来回观察,无论飞到哪里,都只见地水火风空五界,哪有一个美丽的铁扇公主呢?铁扇公主是五界暂时聚合的假相而已。

   孙悟空再运用神变,进一步缩小身体,飞入心脏之中,有没有一体实有的心脏呢?左右心房心室、血管等坚固性的法是地大,血液是水大,心跳是风大,热量是火大,各处的空隙是空大,除了五大之外,再不见有别的心脏。按这样一层层观察,除了五大还是五大,所谓的身体在何处呢?

   如上观察后,我们可以见到:由体相各异的五大所聚合的身体,实际是虚假、没有实义的体相。观修者对身体作界差别观,不论身体处在何种状态,都见身体仅由地、水、火、风、空所组成。

   《大念处经》中有则比喻:一位技术熟练的屠夫杀了一头牛,他将牛分解成许多块后,坐在十字路口卖肉,这时屠夫并没有“牛”的想法,而只有肉想。他只是想“我在卖肉,人家来我这里买肉”,而不会认为“我在卖牛,别人来我这里买牛”。

   同样,尚未按五界分析身体时,我们认为有一个身体,有一个“我”或“他”,这时身体的想法还未消失。一旦依靠五界观察之后,智慧眼只见身体为地、水、火、风、空,这时身体的想法、人的想法自然消失,便能断除贪嗔等烦恼。

   戊三、观修的时间及量

   入座时间,长短无有一定,乃至心中尚未明观之前,须要不断修习。

   观察修时,每座需修多长时间,并无一定。应根据自己的状况,决定合适的时间。对初修者来说,每座修时应短,次数应多,因为初修者能力差,如果每次修时过长,心容易落入掉举、昏沉,一旦养成不良习惯,便很难纠正过来。观修功夫深时,时间可以延长一些。总之,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善巧地安排,无法一概决定。

   色法的多体观应修到何时为止呢?即心中未明显观出之前,应当持续观修。

   对此,经藏中说:譬如稻米、青稞、黄豆等堆积一处,智者各别认识到“这是稻米、那是青稞”等等。同样,对于蕴的界分解而观察,由此能了知在蕴上是如何存在多体的。首先需要这样对于色法观察。

   “经藏中说”,即《大念处经》、《中阿含经》、《大智度论》等中说。

   在《大念处经》中,佛对诸比丘说,如同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有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一一检查说:“这是粳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

   佛陀开示此喻的意义: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思惟上来,再从头发思惟下去。身体由皮肤包裹,充满了不净物,在身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尿液等三十多种不净物。

   此处,“两端开口的袋子”,比喻有漏身皮囊;“里面装满谷物”,比喻身体的表皮内包裹了三十六种不净物,或者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开袋检查”,即剖开有漏身,观察它的内容。逐一看清这是稻米、那是青稞,……这样能确定袋中是多体之法。同样,将蕴身分解一一观察,看到“此是此,彼是彼”,不杂乱地认识之后,一定会见到蕴身是如何存在多体的。所以,这个观法叫做多体观。蕴是积聚之意,我们不应只是在字面上理解,更要通过观修,如实地透视它的真相。

   戊四、入座专注观修的作用

   如果能在入座时一缘专注,将心系于所缘境的三十六种不净物或者地等五界上,由专注便能无勤产生强大的定解力。此外,还有后续作用,即在座间心较散逸时,会自然浮现入座时所观想的内容,而成就大的利益。换言之,下座遇到相应境界时,自然能作意不净观或界差别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了深入串习的功夫,自然可以运用它制伏烦恼,而且由座上数数观修之力,一旦座间现前境界,可以增上道的修证。

   以前,一位比丘和一位沙弥出外寻找清洁牙齿的木料。沙弥走到前面一个地方寻找时,看见了一具尸体。由于之前他长期修习不净观和观禅,所以当他对那具尸体修行不净观时,便达到了初禅。然后以初禅的定力为基础,进一步修行观禅,观照诸行无常、苦、无我,证得了三果。

   《清净道论》中记载:

   有一天,摩诃提舍长老出去托钵化缘,路上遇见一个女人,这女人因为和丈夫吵架而离家出走,她故意大笑勾引长老。长老听到笑声,抬头正好看见女人的牙齿,他立刻作意白骨观,只见女人是一副白骨,转而专注自己的白骨修习不净观,很快达到了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他又以初禅为基础,观修法是无常、苦、无我,于是在路上证得了阿罗汉果。

   后来,女人的丈夫从后面追来,问长老是否看到他的妻子。长老说:施主,我没看见男人或女人,我只见一副白骨在这条路上。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由入座一缘专注观修,座间逢遇境缘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受用。因此,首先需要在座上精进修炼。

   丁二、心法多体观分二:一、真实观修 二、观修之量

   戊一、真实观修分四:一、观修受蕴 二、观修想蕴 三、观修行蕴 四、观修识蕴

   己一、观修受蕴

   当完成了一次如上的别别明观之后,再把受分为苦、乐、舍三种,对乐也分为眼见妙色、耳闻妙音等多体,这其中的每一个又有多种分类。如此把受也分成多体而观察。

   先要了知,受由触的因缘产生,即六根接触六境产生受。因此,可以由不同的根和境对受划分:受一般有苦、乐、舍三种;乐受中也有眼见妙色、耳闻妙声乃至意知妙法,这六种乐受体相各异,故是多体;在眼见美色的乐受中,又由所缘境色法的形状、颜色等分成许多种,比如,形有长、短、方、圆,色有青、黄、赤、白,对形色各异的色法,眼根触境产生的乐受也各不相同;对同一颜色的色法,又可以按方位、时间划分,依上、下等有多少种方分,过去、现在、未来有多少个刹那,而分成同等数量的触所生受。

   以此为例,舌尝妙味等,也可从味尘的酸、甜、苦、辣、咸、淡,时间的刹那、空间的方位,分为无数的多体舌触所生受。

   总之,可按以下次第分析观察:

   一、分成苦、乐、舍三种受;

   二、每一种受按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分成六种;

   三、每一种按所缘境的相状、时间、方位继续细分。

   由此可知,所贪对境等的受蕴仅是无数种受的积聚,实际并无一体无分的受蕴及感受。

   己二、观修想蕴

   此观结束后,对想而言,也有殊胜、低劣、中等等的种种想,对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的种种想,各自按胜、劣、中等区分,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因此,此想蕴也是种类众多的法,应当心中确认“的确如此”而产生定解。

   按《大乘五蕴论》,所谓想蕴,即取种种境界相。所取之相有多少种,想就有多少种,按这一思路,对所贪对境等的想蕴进行分解,以所贪执的对象为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论何时接触何种境界,心理上都会瞬间发生取相之想。

   就眼根接触色法来分解:

   一、由于对境色法有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分类,想就相应有取柱、取瓶、取象、取马、取男、取女等多种。

   二、以瓶分析,由于瓶有殊胜、下劣、中等各种相,取瓶之想便可分解为相应的多体。

   三、对取殊胜瓶之想,再从方位、时间上分析:由于瓶有瓶口、瓶腹、瓶底等部分,取瓶之想又可分成若干不同的多体;从时间上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瓶相刹那互异,每一刹那取瓶之想也各不相同。

   总之,可依次如下分析、观察:

   一、按眼见色、耳闻声等,分为取色、取声等诸想;

   二、每种想又随境界不同,分为多体;

   三、取每一境界之想按殊胜、中等、下劣分析;

   四、按时间、方位继续细分。

   如此对想蕴不断分解,最后发现:想蕴仅是无数种取相之想的积聚,此外绝无一体的想蕴和想。

   观修者应当持续不断地观察所缘境,直到心里确认“的确如此”而产生定解。

   己三、观修行蕴

   所谓行蕴,是与心王相应的蕴,包括除去受、想二者之外的思、触等种种心所,这也有多种。譬如,善心所具有信、惭、愧等多种,不善心所也有无信、无惭、贪、嗔等,以此为例,具有众多不同的种类,其中对一个如贪或无贪的心所,如果以处所、时间、相状的方面区分,又可以分为无量。因此,行蕴也是许多种类的多体,按照这样想而观察。

   与心王相应的心法,有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十一种心所。除去受、想的其它四十九种心所,是此处行蕴的内容。这些心所各自的体性不同,比如,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对境分别是触的体性,对可爱事内心希求是欲的体性。依此类推,四十九种心所是互异的多体法。欲知其各自体性,应阅《大乘五蕴论》。

   单就一个心所来观察,比如,贪是对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可以分解为无数种。比如:爱著自蕴,是贪自;爱著他蕴,是贪他。若贪色蕴,则有对自己色、声、香、味等的贪执,对他人色、声、香、味等的贪执,对无情的色、声等也有各种贪执。对某一色法的贪爱,又可从方位、时间、相状等各方面分解,譬如对衣服的贪爱:从时间上分,有每一刹那的贪;从方位上分,有缘衣服每一方分的贪;从相状上分,有对每一款式的贪。依此可以无穷无尽地细分。

   总之,可如下依此分解、观察:

   一、行蕴分为四十九种心所;

   二、每种心所按所缘境不同可分为多类;

   三、对缘每一所缘境的心所按方位、时间等分为无…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