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熱,是火界;各種器官動轉,心髒快速跳動,腸胃蠕動,肺部一呼一吸,氣流上下運轉,是風界;各處都有空間,身體縮小即能穿過,這是空界。
孫悟空來回觀察,無論飛到哪裏,都只見地水火風空五界,哪有一個美麗的鐵扇公主呢?鐵扇公主是五界暫時聚合的假相而已。
孫悟空再運用神變,進一步縮小身體,飛入心髒之中,有沒有一體實有的心髒呢?左右心房心室、血管等堅固性的法是地大,血液是水大,心跳是風大,熱量是火大,各處的空隙是空大,除了五大之外,再不見有別的心髒。按這樣一層層觀察,除了五大還是五大,所謂的身體在何處呢?
如上觀察後,我們可以見到:由體相各異的五大所聚合的身體,實際是虛假、沒有實義的體相。觀修者對身體作界差別觀,不論身體處在何種狀態,都見身體僅由地、水、火、風、空所組成。
《大念處經》中有則比喻:一位技術熟練的屠夫殺了一頭牛,他將牛分解成許多塊後,坐在十字路口賣肉,這時屠夫並沒有“牛”的想法,而只有肉想。他只是想“我在賣肉,人家來我這裏買肉”,而不會認爲“我在賣牛,別人來我這裏買牛”。
同樣,尚未按五界分析身體時,我們認爲有一個身體,有一個“我”或“他”,這時身體的想法還未消失。一旦依靠五界觀察之後,智慧眼只見身體爲地、水、火、風、空,這時身體的想法、人的想法自然消失,便能斷除貪嗔等煩惱。
戊叁、觀修的時間及量
入座時間,長短無有一定,乃至心中尚未明觀之前,須要不斷修習。
觀察修時,每座需修多長時間,並無一定。應根據自己的狀況,決定合適的時間。對初修者來說,每座修時應短,次數應多,因爲初修者能力差,如果每次修時過長,心容易落入掉舉、昏沈,一旦養成不良習慣,便很難糾正過來。觀修功夫深時,時間可以延長一些。總之,須根據自己的情況善巧地安排,無法一概決定。
色法的多體觀應修到何時爲止呢?即心中未明顯觀出之前,應當持續觀修。
對此,經藏中說:譬如稻米、青稞、黃豆等堆積一處,智者各別認識到“這是稻米、那是青稞”等等。同樣,對于蘊的界分解而觀察,由此能了知在蘊上是如何存在多體的。首先需要這樣對于色法觀察。
“經藏中說”,即《大念處經》、《中阿含經》、《大智度論》等中說。
在《大念處經》中,佛對諸比丘說,如同一個兩端開口的袋子,裏面裝滿了各種谷類。有個視力良好的人,打開袋子一一檢查說:“這是粳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精米。”
佛陀開示此喻的意義:思惟這個身體,從腳思惟上來,再從頭發思惟下去。身體由皮膚包裹,充滿了不淨物,在身體中有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尿液等叁十多種不淨物。
此處,“兩端開口的袋子”,比喻有漏身皮囊;“裏面裝滿谷物”,比喻身體的表皮內包裹了叁十六種不淨物,或者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開袋檢查”,即剖開有漏身,觀察它的內容。逐一看清這是稻米、那是青稞,……這樣能確定袋中是多體之法。同樣,將蘊身分解一一觀察,看到“此是此,彼是彼”,不雜亂地認識之後,一定會見到蘊身是如何存在多體的。所以,這個觀法叫做多體觀。蘊是積聚之意,我們不應只是在字面上理解,更要通過觀修,如實地透視它的真相。
戊四、入座專注觀修的作用
如果能在入座時一緣專注,將心系于所緣境的叁十六種不淨物或者地等五界上,由專注便能無勤産生強大的定解力。此外,還有後續作用,即在座間心較散逸時,會自然浮現入座時所觀想的內容,而成就大的利益。換言之,下座遇到相應境界時,自然能作意不淨觀或界差別觀。“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有了深入串習的功夫,自然可以運用它製伏煩惱,而且由座上數數觀修之力,一旦座間現前境界,可以增上道的修證。
以前,一位比丘和一位沙彌出外尋找清潔牙齒的木料。沙彌走到前面一個地方尋找時,看見了一具屍體。由于之前他長期修習不淨觀和觀禅,所以當他對那具屍體修行不淨觀時,便達到了初禅。然後以初禅的定力爲基礎,進一步修行觀禅,觀照諸行無常、苦、無我,證得了叁果。
《清淨道論》中記載:
有一天,摩诃提舍長老出去托缽化緣,路上遇見一個女人,這女人因爲和丈夫吵架而離家出走,她故意大笑勾引長老。長老聽到笑聲,擡頭正好看見女人的牙齒,他立刻作意白骨觀,只見女人是一副白骨,轉而專注自己的白骨修習不淨觀,很快達到了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他又以初禅爲基礎,觀修法是無常、苦、無我,于是在路上證得了阿羅漢果。
後來,女人的丈夫從後面追來,問長老是否看到他的妻子。長老說:施主,我沒看見男人或女人,我只見一副白骨在這條路上。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由入座一緣專注觀修,座間逢遇境緣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受用。因此,首先需要在座上精進修煉。
丁二、心法多體觀分二:一、真實觀修 二、觀修之量
戊一、真實觀修分四:一、觀修受蘊 二、觀修想蘊 叁、觀修行蘊 四、觀修識蘊
己一、觀修受蘊
當完成了一次如上的別別明觀之後,再把受分爲苦、樂、舍叁種,對樂也分爲眼見妙色、耳聞妙音等多體,這其中的每一個又有多種分類。如此把受也分成多體而觀察。
先要了知,受由觸的因緣産生,即六根接觸六境産生受。因此,可以由不同的根和境對受劃分:受一般有苦、樂、舍叁種;樂受中也有眼見妙色、耳聞妙聲乃至意知妙法,這六種樂受體相各異,故是多體;在眼見美色的樂受中,又由所緣境色法的形狀、顔色等分成許多種,比如,形有長、短、方、圓,色有青、黃、赤、白,對形色各異的色法,眼根觸境産生的樂受也各不相同;對同一顔色的色法,又可以按方位、時間劃分,依上、下等有多少種方分,過去、現在、未來有多少個刹那,而分成同等數量的觸所生受。
以此爲例,舌嘗妙味等,也可從味塵的酸、甜、苦、辣、鹹、淡,時間的刹那、空間的方位,分爲無數的多體舌觸所生受。
總之,可按以下次第分析觀察:
一、分成苦、樂、舍叁種受;
二、每一種受按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知法分成六種;
叁、每一種按所緣境的相狀、時間、方位繼續細分。
由此可知,所貪對境等的受蘊僅是無數種受的積聚,實際並無一體無分的受蘊及感受。
己二、觀修想蘊
此觀結束後,對想而言,也有殊勝、低劣、中等等的種種想,對柱子、寶瓶、象馬、男女等的種種想,各自按勝、劣、中等區分,又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因此,此想蘊也是種類衆多的法,應當心中確認“的確如此”而産生定解。
按《大乘五蘊論》,所謂想蘊,即取種種境界相。所取之相有多少種,想就有多少種,按這一思路,對所貪對境等的想蘊進行分解,以所貪執的對象爲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論何時接觸何種境界,心理上都會瞬間發生取相之想。
就眼根接觸色法來分解:
一、由于對境色法有柱子、寶瓶、象馬、男女等分類,想就相應有取柱、取瓶、取象、取馬、取男、取女等多種。
二、以瓶分析,由于瓶有殊勝、下劣、中等各種相,取瓶之想便可分解爲相應的多體。
叁、對取殊勝瓶之想,再從方位、時間上分析:由于瓶有瓶口、瓶腹、瓶底等部分,取瓶之想又可分成若幹不同的多體;從時間上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瓶相刹那互異,每一刹那取瓶之想也各不相同。
總之,可依次如下分析、觀察:
一、按眼見色、耳聞聲等,分爲取色、取聲等諸想;
二、每種想又隨境界不同,分爲多體;
叁、取每一境界之想按殊勝、中等、下劣分析;
四、按時間、方位繼續細分。
如此對想蘊不斷分解,最後發現:想蘊僅是無數種取相之想的積聚,此外絕無一體的想蘊和想。
觀修者應當持續不斷地觀察所緣境,直到心裏確認“的確如此”而産生定解。
己叁、觀修行蘊
所謂行蘊,是與心王相應的蘊,包括除去受、想二者之外的思、觸等種種心所,這也有多種。譬如,善心所具有信、慚、愧等多種,不善心所也有無信、無慚、貪、嗔等,以此爲例,具有衆多不同的種類,其中對一個如貪或無貪的心所,如果以處所、時間、相狀的方面區分,又可以分爲無量。因此,行蘊也是許多種類的多體,按照這樣想而觀察。
與心王相應的心法,有觸、作意、受、想、思等五十一種心所。除去受、想的其它四十九種心所,是此處行蘊的內容。這些心所各自的體性不同,比如,根、境、識叁者和合而對境分別是觸的體性,對可愛事內心希求是欲的體性。依此類推,四十九種心所是互異的多體法。欲知其各自體性,應閱《大乘五蘊論》。
單就一個心所來觀察,比如,貪是對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可以分解爲無數種。比如:愛著自蘊,是貪自;愛著他蘊,是貪他。若貪色蘊,則有對自己色、聲、香、味等的貪執,對他人色、聲、香、味等的貪執,對無情的色、聲等也有各種貪執。對某一色法的貪愛,又可從方位、時間、相狀等各方面分解,譬如對衣服的貪愛:從時間上分,有每一刹那的貪;從方位上分,有緣衣服每一方分的貪;從相狀上分,有對每一款式的貪。依此可以無窮無盡地細分。
總之,可如下依此分解、觀察:
一、行蘊分爲四十九種心所;
二、每種心所按所緣境不同可分爲多類;
叁、對緣每一所緣境的心所按方位、時間等分爲無…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