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
最後確認,所謂的行蘊僅是無數種多體法的積聚,並無一體的行蘊及心所,分至究竟,同歸于虛幻。
己四、觀修識蘊
再觀想:對于識,也具有從眼識乃至意識之間的六種,其中每一種又有許多種類,譬如,眼識具有取藍、取黃等種類不同的多體,如是而觀察。
對于識蘊分解觀察:
一、分成眼識乃至意識的六種;
二、對每一種識,按照方位、時間、相狀等,一一分成無量。
最後要觀察到,所貪境等的識蘊僅是無數識的積聚,並不能成立無分一體。
戊二、觀修之量
如經雲:“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焰,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當心裏肯定“自己的確如此”而生起了殊勝定解時,在不忘失的狀態中能安住多久,即應安住。
這是總的依經典說明,由多體觀産生定解之相,並教誡應當安住。
此處,“經”指《雜阿含經》等,經中先說長行文,後說重頌,本文所引爲重頌的前六句。長行文具體說道:
一次,佛在恒河邊對諸比丘說:譬如,恒河暴漲時,湍急河流的邊緣聚集許多泡沫。一個視力好的人,對于聚沫觀察分別,他會見到聚沫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爲什麼呢?因爲聚沫中無堅實之故。
同樣,所有的色,過去色、未來色、現在色、內色、外色、粗色、細色、美色、醜色、遠色、近色,比丘谛觀思惟分別,這一切色均無所有、無實有、無堅固。……爲什麼呢?因爲色無堅實之故。
譬如,秋季下大雨時,水面上的泡沫一起一滅,明眼人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水泡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同樣,所有的受,過去受、未來受、現在受、內受、外受、粗受、細受、好受、壞受、遠受、近受,比丘思惟分別,一切受均無所有、無牢、無實、無堅固。……爲什麼呢?因爲受無堅實之故。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在中天,陽焰流動,會見到萬馬奔騰般的熱氣流。明眼人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陽焰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同樣,所有的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內想、外想、粗想、細想、好想、醜想、遠想、近想,比丘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想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又如一個人想求得堅固木材,手持利斧進入森林,見到森林中有粗大、挺直的大芭蕉樹,他砍斷樹根,截下樹頂,再把芭蕉葉片片剝下,然而始終得不到一點堅實的部分。他如理觀察時,發現芭蕉樹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同樣,所有的行,過去行、現在行、未來行、內行、外行、粗行、細行、好行、醜行、遠行、近行,比丘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行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又如幻師或幻師的弟子,在十字街頭表演幻術,幻現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明眼人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諸幻事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同樣,所有的識,過去識、未來識、現在識、內識、外識、粗識、細識、好識、醜識、遠識、近識,對這一切谛觀思惟分別,他如理觀察時,見到識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如此,如理觀察自他的五蘊是無數多體法的積聚,從粗至細毫無實有一體,當內心決定確實如此時,即是生起了殊勝定解。《大乘廣五蘊論》雲:“雲何勝解?謂于決定境,如所了知,印可爲性。決定境者,謂于五蘊等。如世親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境,如是決定。”“決定”是印持之意,其作用是以其它因緣無法引轉。
生起勝解之後,應在不忘失的狀態中持續安住,能安住多久,就應安住多久。
丙二、無常觀分叁:一、總說觀修細無常 二、具體別觀無常 叁、觀修細無常的利益
丁一、總說觀修細無常
如果相續消失,則不必刻意連接,應當把觀想移到無常上。
修習多體觀安住定解的相續中斷時,不必刻意連接,應將注意力移至無常上觀修。
也就是說,諸有爲法都是自己形成之後,不住第二刹那而無間遷變的,從最初産生到最終毀滅的最後刹那之間,每一刹那生而即滅,實際上,無論是如閃電般的一刹那,抑或安住一大劫的器世界,凡是所作性,都僅是以次第刹那生滅的相續而安立的,如同流水和燈焰一般,了知之後,內心于此安住。
這是說要觀細無常。
一切有爲法決定是刹那生滅的。觀察一個法的生滅過程,從最初一刹那到最終毀滅的刹那之間,所有的刹那都是生而即滅,沒有一刹那能持續安住到第二刹那之後。
由此可知,任何一法存在的時間,實際是就刹那生滅的相續而安立的。即:相續中的刹那數量多,爲長時;相續中的刹那數量少,爲短時。應當了知,由因緣造就的事物,不論哪一種,都如流水、燈焰一般,刹那刹那新生,不曾有舊水、舊燈焰持續。對每一種有爲法都應如此體認、了知。了知之後,就安住在見解中。
丁二、具體別觀無常分六:一、以變異行思惟觀察無常之性 二、由變異推知刹那滅 叁、以萬法唯心成立刹那滅 四、刹那性和相續的關系 五、由觀察無常而認識五蘊的自性 六、舉例說明如何觀修細無常
總而言之,對于一切器情世界所具有的形成之後壞滅之相,外界四季遷變,內有情由少至老的變化,從高至低、由盛而衰、由樂至苦等,凡是自他所見所聞的種種法,一切諸行猶如閃電、水泡、浮雲般遷變的現象,乃至尚未對此生起明確的定解,應當持續不斷地觀修。
觀察的對象是器情世界形成之後壞滅的相,應當聯系實際生活、周遭現象,具體、廣大地觀察。須觀察到何時才算到量呢?就是對一切諸行猶如閃電、水泡、浮雲般遷變不住的現象,已經生起了明確的定解。沒有到達這一境界之前,應當持續不斷地努力。
以下依《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教授,說明如何觀察才能悟入無常。
戊一、以變異行思惟觀察無常之性分二:一、思惟觀察內事無常之性 二、思惟觀察外事無常之性
己一、思惟觀察內事無常之性分二:一、思惟八種變異因緣 二、思惟內事十五種所作變異
庚一、思惟八種變異因緣
一、積時貯畜:
由地水火風組成的事物,雖然安放在很好的地方妥善保護,但時間久了,自然會敗壞,可以現見其形狀、顔色已經發生變化,具有衰損變異。
二、他所損害:
各種色法受到種種捶打、損害,就會出現各種形色的變化。因此,被他法損害也是造成變異的因素。
叁、受用虧損:
因受用者的使用而造成各類物質的損減變異。譬如小車、電腦、衣服,由受用導致損壞、陳舊。
四、時節變異:
秋冬季節,樹林、草地、枝葉、花果等,顔色變黃,枯萎凋零。時至春夏,青翠茂盛。這是由于時節變遷致使草木等發生變異。
五、火所焚燒:
由于大火蔓延,而將房屋、街道、村落、城市等燒成灰燼。這是由火大因緣導致諸法變異。
六、水所漂爛:
洪水高漲時,村落、城鎮、都市等被大水淹沒、沖漂、破壞,這是以水大增上造成變異。
七、風所鼓燥 :
大風能將濕衣服、濕地面、莊稼、樹林吹得幹燥枯槁。
八、異緣 會遇
從心理上來說,以觸爲緣,正感受樂受時,忽遇苦受觸,當即陷入痛苦之中。正緣苦受觸而感受苦受時,忽遇樂受觸,頓時轉爲快樂。
或者,貪欲者遇上生嗔的因緣,貪心馬上止息,轉而生起嗔恚。比如,正享受美食時,忽見怨敵而頓起嗔怒。同樣,有嗔心或愚癡的人,遇上引生其它煩惱的因緣時,心態就會立即改變。或者,眼識正現前時,觸到聲、香、味、觸等其它的境界和因緣,便轉而生起其它種類的心識。比如,忽然有爆炸時,眼識會停下來,生起耳識。
以上叫做八種變異因緣。一切色和無色心識的變異,都由這八種因緣造成,此外沒有其它因緣。
庚二、思惟內事十五種所作變異
按以下十五個方面觀察內有情身心的變異,透過多方面詳細的谛觀,可以生起對無常的認識和體驗。
一、思惟分位所作變異:
“分位”即階段,由階段表露的變異,叫“分位所作變異”。
將注意力放在自、他各階段的變異上,觀察從少年至老年,前後有許多差異。見到差別後,心想:這些有爲法,自性是無常的。爲什麼呢?因爲現量見到前後階段的變異。這樣明觀之後,內心憶念無常。
二、思惟顯色所作變異:
“顯色”即青、黃、赤、白等顔色,由顯色表露的變異,叫顯色所作變異。
觀察自己或他人,以前肌膚光澤、潔淨,後來變得枯槁、黯淡等。再過幾天,又見容光煥發、肌膚光澤。這樣觀察之後,心裏作意:這個五蘊身是無常性。爲什麼呢?因爲見到身體的顯色存在前後的變異。
叁、思惟形色所作變異:
“形色”即長、短、方、圓等形狀,形色上也會顯現前後不同的變異。
觀察自他身體的形色,現見有從肥大轉爲瘦削、挺拔變成駝背等的變異後,心中憶念:這一有爲法的五蘊,自性是無常的,因爲現量見到其形色顯現前後明顯的變異。
四、思惟興衰所作變異:
有情的興盛和衰敗也是因緣所作之法,不可能超出無常性。
觀察自己或他人,往昔眷屬、財富、地位等都很興盛,後來開始衰敗,之後又重新興盛起來。見到這種現象後,隨念:內有情這種有爲法,確實是無常的本性,因爲在自他身上現…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