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P9

  ..续本文上一页边的大无为法不灭者,是为常波罗蜜如金刚身。”

   第四,“圣我”:远离二种戏论——有我戏论与无我戏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远离有边之我及仅计无边的无我等戏论,获得此等戏论最为寂灭、万法之法性周遍有寂的智慧转依圣我波罗蜜,此即大我犹如虚空般的平等智慧身,于一切法获得自在,乃是无量无等十力、十自在等所有一切无漏功德法之源泉,成为二利任运自成的殊胜所依。”

   “无上般若波罗蜜”,即以上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

  无上秘密精藏义,俱生义之大乐界,

  自然本智触证时,此中圆满一切法。

  彼以上师之窍诀,直指人心大圆规。

   金刚乘中,《大幻化网》所说的无上秘密精藏义、《时轮金刚》所说俱生义的大乐界、《应成根本续》所说的自然本智,一旦触证时,此中便圆满了一切基道果诸法。对此,以金刚上师的窍诀直接介绍,应是大圆满的不共之规。

  是故大乘显与密,圣道共同此前行,

  破开有为迷乱壳,别别观道为贤妙。

   因此,这大乘显密圣道共同前行的净心妙法,能够破开有为法迷乱的皮壳,此别别观察的妙道可谓善妙。

  初以分别观察力,摧破引生烦恼相,

  了达诸蕴空性后,离于三界之希愿。

   “引生烦恼相”,是指缘五取蕴妄计的常乐我净诸相。如果执著此等颠倒相,随即便会生起烦恼,故说“引生烦恼之相”。

   首先以各别观察的修力,摧破能引生烦恼的常、乐、我、净等假相,当了达五蕴毫无实质的空性之后,将会远离对三界的希愿。换言之,了知取蕴无常、苦、空、无我之后,对于如火宅、苦海、幻事般的有漏法,自然不起任何耽著希愿。

  此后依次诸缘相,极为寂灭之空性,

  所断能断悉无愿,当离一切边执贪。

  无贪大悲之贪相,法界空中如鸟翔,

  无畏游戏三有中,获得佛子圣果位。

   颂中,“此后”承接上文,即发起了无愿等持之后;“依次”二字贯于两颂,即首先离贪,然后现前大悲,成就圣果。

   对于三界无所希愿之后,因一切所缘相极为寂灭的空性,于所断、能断悉皆无愿之故,将会远离一切边执之贪。离贪之后,即现前无贪大悲的贪相,在法界的虚空之中犹如大鹏鸟一般地飞翔,在三有中无所畏惧地游戏,由此获得佛子的圣者果位。

  依于如是圣教法,寂止胜观道前行,

  诸多净心修行门,已说三乘道扼要。

   本修法文,依靠圣教寂止胜观妙道的前行——诸多净心法门,已宣说了三乘妙道的扼要。

   为何此法是止观的前行呢?以下两颂说明理由。

  此法愈习愈转深,烦恼渐摧而渐薄,

  如彼烦恼减几许,如是寂止愈易修。

   随着对本法各方面的观察逐渐串习深入,与之同时,烦恼也将逐渐被摧伏而愈发薄弱。随同烦恼减薄多少,寂止也会越来越容易修持。

  如火烧炼之黄金,极能随顺如欲转。

  无贪之心亦如是,堪能安住成止观。

   譬如:黄金经烈火烧炼而转为柔软时,便能随工匠的意愿打造成各种所欲的形状。同样,由观修净除了贪等垢染,随后以无贪之心修习止观,便堪能随顺安住,不费辛劳即能真实成就止观。

   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通常黄金未经反复烧炼时,含有许多杂质垢染,不堪打造,捶打几下便会开裂。一旦经过烧炼,就会非常堪能,可随意打成各种形状。同理,在修习止观之前,首先要依靠前行法门,去除贪欲等垢染,令心调柔,在此基础上修持上上妙法,就能顺利地成就。

   丁二、修习此法的功德

  何者天界千年中,日夜精勤供三宝,

  所需一切诸资具,无余摄集悉奉献。

   先假设一种供养修集大福德的情况:供养境为佛法僧三宝;供养时间为天界一千年,按照欲界最底层天四王天计算,此天一昼夜约人间五十年,一千年等于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日夜不断地精勤供养;供养物是一切所需的资具。供养的对境、时间、供物如此广大,福德自然极其巨大。

  若人仅于弹指顷,观修诸行苦无常,

  空与无我四行相,经云此福胜无量。

   经中说:若有人仅在一弹指顷观修苦谛四种行相——诸行无常、苦、空、无我,其福德便已超胜前者无量倍。

   《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四卷》中也说:“若诸菩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搆牛乳顷。……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下至挤牛奶时,对一切有为法观修无常、苦、无我,对涅槃观修利益想,也名菩萨于诸佛正行供养,为最上、最胜、最妙、最无上的供养,与具足一切种类的财物、恭敬供养相比,超过后者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由于此法是一切出世间圣道的根本前行,是解脱道的命根,因此,对其如理修行的功德,无量倍超过外财供养。

  开演大乘四法印,八万四千法蕴宣,

  经云此二功德等,故于此义善修习。

   四法印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在经中说:若有人开演大乘四法印,则等于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蕴,因此,对以上四观应当善加观修。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云:“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修习净心法要,即是实修四法印,可想而知,功德何等巨大。

  若尔等同如理修,十亿经藏义要故,

  无劳即得深广慧,修者当成速解脱。

   此颂后二句显示修此法的功德,前二句说其理由。

   “若尔”,即善修了四观。“等同”以下是说:因为这等同如理修持十亿经典法义的扼要,所以修行者不费辛劳就能获得甚深广大的智慧藏,随后将速疾成办解脱。

  

  

  甲三、回向

  

  此善回向恶浊世,苦患逼恼诸有情,

  以离欲法甘露力,普愿皆得寂灭果。

  以撰造这一修法的善根,回向五浊恶世被痛苦严重逼恼的无量有情,祈愿他们以离欲妙法犹如甘露一般堪能解除生死苦恼的妙力,获得一切苦因苦果无余寂灭的涅槃果位。

  铁卯年十月十五日麦彭文殊欢喜造。

  

  

  净心引导讲记科判

  

  甲一、引言及顶礼句

  甲二、正文分三

  乙一、加行引导分六

  丙一、具足静虑威仪

  丙二、对修法生起爱乐心

  丙三、明观资粮田

  丙四、在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丙五、祈祷此座修法成就

  丙六、发菩提心分二

  丁一、旁述三殊胜

  丁二、发心分类分三

  戊一、不善心

  戊二、无记心

  戊三、善心分三

  己一、下品善心

  己二、中品善心

  己三、上品善心

  乙二、正行引导分五

  丙一、多体观分二

  丁一、色法多体观分四

  戊一、不净观

  戊二、界差别观分二

  己一、引教证旁述界差别观分六

  庚一、思惟义

  庚二、思惟事

  庚三、思惟相

  庚四、思惟品

  庚五、思惟时

  庚六、思惟道理

  己二、以引导文实修界差别观

  戊三、观修的时间及量

  戊四、入座专注观修的作用

  丁二、心法多体观分二

  戊一、真实观修分四

  己一、观修受蕴

  己二、观修想蕴

  己三、观修行蕴

  己四、观修识蕴

  戊二、观修之量

  丙二、无常观分三

  丁一、总说观修细无常

  丁二、具体别观无常分六

  戊一、以变异行思惟观察无常之性分二

  己一、思惟观察内事无常之性分二

  庚一、思惟八种变异因缘

  庚二、思惟内事十五种所作变异

  己二、思惟观察外事无常之性

  戊二、由变异推知刹那灭

  戊三、以万法唯心成立刹那灭

  戊四、刹那性和相续的关系

  戊五、由观察无常而认识五蕴的自性

  戊六、举例说明如何观修细无常

  丁三、观修细无常的利益

  丙三、苦观分二

  丁一、旁述三苦分四

  戊一、苦苦

  戊二、变苦

  戊三、行苦

  戊四、遣疑

  丁二、引导文中修苦之法分二

  戊一、总观三苦分二

  己一、真实观修分三

  庚一、总说

  庚二、别观分三

  辛一、观察苦苦

  辛二、观察变苦

  辛三、观修行苦

  庚三、观想《杂譬喻经》中的轮回生死图

  己二、观修之量

  戊二、别观三有诸苦

  丙四、无我观分二

  丁一、真实观修分二

  戊一、蕴上无我

  戊二、依蕴假立我

  丁二、观修之量

  丙五、总说观修的方法及要求

  乙三、结行引导

  甲三、修法旁支及撰文缘起

  

  甲一、引言及顶礼句

  

  净 心 引 导 讲 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全文分三:一、引言及顶礼句 二、正文 三、修法旁支及撰文缘起

   甲一、引言及顶礼句

   初学者如何才能真正趣入解脱道,是一个摆在眼前、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最初不能净化相续,令心与解脱道相应,纵然学修高深的法门,也难以生起实际效果。因为在粗大的烦恼尚未调伏、缺乏基础之时,想要触及胜义的境…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