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自然十分困难。正是由于悲悯烦恼粗重而又无门可入的凡夫,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造了这篇引导文。学人最初若能着重修好此法,一生解脱必定有望。
顶礼上师!
为了获得上师身口意殊胜加持而做顶礼。
甲二、正文分三
一、加行引导 二、正行引导 三、结行引导
本引导包括加行引导、正行引导、结行引导三部分。
乙一、加行引导分六:一、具足静虑威仪 二、对修法生起爱乐心 三、明观资粮田 四、在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五、祈祷此座修法成就六、发菩提心
进入正行之前,需要完成六个加行:
一、具足静虑威仪;
二、对修法生起爱乐心;
三、明观资粮田;
四、在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五、祈祷此座修法成就;
六、发菩提心。
丙一、具足静虑威仪
修习此净心引导时,在寂静之地以静虑的威仪安坐。
“寂静之地”,是指远离愦闹的地方,白天没有人流往来,夜晚没有嘈杂声音。为什么修法要选择静处呢?因为在静处观修,修法容易增长,如果环境愦闹,有很多干扰,会对修法构成障碍。所以,首先应当选择好环境,不能不观察而随意在一个地方修法。
在家居士大多没有条件依止成就者加持过的圣地,只能在家修法。如此就应自己安排好修法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没有人打扰,自己关好门,拔掉电话。对家人也要事先交待好,尽可能为自己创造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
“静虑威仪”,是指毗卢七法。
第一法:两腿金刚跏趺坐,双盘或者半盘,如果做不到,最开始散盘也可以。
第二法:身体正直。
第三法:手结定印,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左右两个拇指对好,放在肚脐的位置。
第四法:两个手臂展开,不是向内收。
第五法:头稍微往前低一点。
第六法:除了特殊情况,眼睛一般要往下看着鼻尖。
第七法:舌抵上腭。
总的来说,就是修法时身体每一个部分都要求放松,不能紧张。这样,心才能安静下来缘着修法的内容专心观修。密宗说:身正直,脉就正直;脉正直,心就正直。“心正直”,就是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
按照这样的静虑威仪安坐,身体不会疲劳,心里会很清净,能够长时间打坐,有很多殊胜的必要。
以如法的威仪安坐之后,须要排浊气,即观想身体当中不干净的浊气从鼻孔当中排出去,这样身心比较清净,心也可以安静下来。
首先是从左边的鼻孔排气,然后从右边鼻孔排气,再下来是从两个鼻孔同时排气。排浊气的次数是,左边三次,右边三次,左右同时排三次,总共是九次。或者左边排一次,右边排一次,左右共同排一次。
具体的调整方法是:
首先从左边的鼻孔排浊气,此时左手要握金刚拳,就是用拇指尖压住无名指的指根,然后把其他四个手指放在拇指之上,握成拳头,这叫作金刚拳。金刚拳做好以后,把拳放在左大腿的腿根部位,这个地方有一个动脉,要压住动脉。右手也同样用拇指尖压住无名指的指根,然后其他四个手指就可以握成拳头,再把食指或者中指伸出来,压住右边的鼻孔,从左边的鼻孔排气。
排气的时候应当要观想:无始以来流转轮回时,自己所造的罪业都变成黑色的气体,通过左边的鼻孔排出去。
然后交换左右手的握法,右手作金刚拳放在右腿的腿根压住动脉,左手也跟前面的右手一样,用食指或者中指压住左边的鼻孔,从右边的鼻孔排一长长的气,呼出去。这时和前面一样,观想从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都变成黑色气体从右边鼻孔排出去,三次或一次都可以。
做完这个以后,左右手同时以金刚拳按在左右大腿的腿根部分,然后左右两个鼻孔同时排气,排三次或者一次都可以,前面是三次,后面也做三次。如果前面排一次,后面也是排一次。(以上摘自《慧灯之光》)
如此而行,能让心平静下来。
丙二、对修法生起爱乐心
心中缘想暇满难得等后,对于修法生起爱乐之心。
此处要求修法之前对修法生起爱乐心,不是口中说我喜欢修,而是要运用方法由衷地生起爱乐之心。什么方法呢?就是忆念该法的利益。如何能观想到利益呢?这就要思惟暇满难得等相关的法义。
譬如,结合暇满来思惟:自己现在修法没有障碍,顺缘也具足,可以开始实修四种观法,从内因、外缘各方面观察,心里明白这实际是得到了百千万劫稀有难逢的一次机会,因此倍感庆幸。或者,从暇满人生意义极大的角度观察:今生得了人身,心识具有特殊的能力,只要自己肯用功观修,一定能见到五取蕴不净、无常、苦恼、无我的自性,由此可以真正放下轮回、止息贪欲。想到观修的意义如此重大,心里自然发起珍惜之心。
或者放眼轮回,所有生死的过患皆从有漏业产生,有漏业源于烦恼,烦恼又来自非理作意,此非理作意就是万苦的根源。由此可以断定:一、若不遣除常乐我净的颠倒作意,必然缘五蕴数数生起贪嗔,势必还要继续轮回,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二、现在能随本法如理作意,开始从根本上对治非理作意,轮回从此可以出离。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欢喜。
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没有突破生死,虽然偶尔也会希求解脱,却不明修行的方法,或者虽知方法,却没有全心投入实修。今天值遇妙法又能实修,这是真正截断轮回的时候到了,只要持之以恒地观修,一旦圆满修法,就是告别生死轮回的一天。如此,通过思惟引发对修法的欢喜心。
或者结合业果来思惟:除了极少数依靠福田力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出离心和无我正见摄持,不论做什么,都只是造集感召生死的业而已,只有以出离心或无我正见摄持,才能造下随顺解脱的业。而现在观修五取蕴多体、无常、苦恼、无我,就是修出离心和无我,能真正种下解脱之因,遣除相续中长久潜伏、为害极大的各种妄执。而且,因为是正对治的缘故,串习越深,就越能制伏烦恼、净化相续。想到这里,便对这个修法深生欢喜。
或者结合功德的量来思惟:观修此法等于是修习十亿经藏的扼要,即使只是修习一弹指顷,也能无数倍超过天界一千年中供养三宝的功德。
修好此法,容易成就止观,再修习大乘空性、大悲等深广法门,就有坚实的基础。这样忆念修法的利益,引生欢喜心,才算达到第二个加行的要求。
丙三、明观资粮田
在自己头顶上清晰地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周围以大小乘僧众围绕。
在自己头顶的虚空中,清晰地观想,八大狮子抬起的珍宝法座上,有莲花日月的坐垫;坐垫之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刚跏趺而坐。佛为金色之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披三衣,右手扶膝作压地印,左手结定印持甘露钵,犹如大金山出于海面,金身威严,极其晃耀,智慧光芒遍布虚空界。
佛陀右边有文殊、普贤等八大菩萨为代表的大乘僧众,左边有舍利子、目犍连等十六位阿罗汉为代表的小乘僧众,浩瀚如海的圣众眷属围绕着。
丙四、在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在这些圣众之前念修“所有十方世界中”等而敬献七支供。
观好了资粮田,就在圣众前修七支供。
这有什么必要呢?我们要成办任何果,都必须积聚因缘,若只有因而没有助缘,则难以成办。四个观法中,“观修各自的所缘行相”是因,如果缺乏顺缘——积聚资粮,又没有遣除违缘业障,即使努力地修习所缘行相,也很难有验相。相反,如果首先作好积资净障的加行,由于具足顺缘,就能顺利生起修法的功德。因此,进入正行的观修之前,应当重视积资净障。
以比喻来说,如果希望庄稼长得好,首先应拔草松土等,各方面准备妥善之后,再播下种子,就会顺利地成长。如果最初不妥善准备,违缘的杂草没有遣除,顺缘的水土肥料也没有积聚,这样匆匆忙忙地播种,会导致无法出生果实,或者果实质量不好。这个比喻说明,在进入正行之前,加行的准备不可缺少。
如何积资净障呢?即按《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偈颂,依文作观,就能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大乘诸宗一致按《行愿品》修七支供,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七支供摄集了所有积资净障的要点,若能如法按《行愿品》观修,观修一次就能聚集无量福德聚。这是一种费时少、收效大的窍诀性观修,它归摄了所有积资净障的方法,而且各方面都成了最广大的相——所缘境最广大、能缘心最广大、所发愿也最广大。由于这个特点,在此总集性的修法中,能一次性完成最大量的积资净障。
下面简略地解释七支供的愿文,重点应放在随文起观上。为了使观修得力,起到积资净罪的效果,首先务必要理解愿文的意义,直到非常熟悉为止,这样念诵时才能随文观想,发起清净广大的愿心,这才是真实摄集资粮。否则,只是口中念诵,心里未能随文入观,虽然也有些功德,但是达不到此处修法的要求。
“七支供”包括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轮支、请佛住世支和回向支。其中,礼敬、供养、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这五支是积聚修法顺缘的积累资粮,忏悔支是遣除修法违缘的净除罪障,回向支是使积聚的功德增上、广大、无尽。
第一支——礼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此颂是说总的礼敬。“总”是指身口意合起来礼敬。
礼敬的对境是十方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在如此广大的对境前,自己以真诚之心,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未被罪业染污…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