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自然十分困難。正是由于悲憫煩惱粗重而又無門可入的凡夫,全知麥彭仁波切撰造了這篇引導文。學人最初若能著重修好此法,一生解脫必定有望。
頂禮上師!
爲了獲得上師身口意殊勝加持而做頂禮。
甲二、正文分叁
一、加行引導 二、正行引導 叁、結行引導
本引導包括加行引導、正行引導、結行引導叁部分。
乙一、加行引導分六:一、具足靜慮威儀 二、對修法生起愛樂心 叁、明觀資糧田 四、在資糧田前修七支供 五、祈禱此座修法成就六、發菩提心
進入正行之前,需要完成六個加行:
一、具足靜慮威儀;
二、對修法生起愛樂心;
叁、明觀資糧田;
四、在資糧田前修七支供;
五、祈禱此座修法成就;
六、發菩提心。
丙一、具足靜慮威儀
修習此淨心引導時,在寂靜之地以靜慮的威儀安坐。
“寂靜之地”,是指遠離愦鬧的地方,白天沒有人流往來,夜晚沒有嘈雜聲音。爲什麼修法要選擇靜處呢?因爲在靜處觀修,修法容易增長,如果環境愦鬧,有很多幹擾,會對修法構成障礙。所以,首先應當選擇好環境,不能不觀察而隨意在一個地方修法。
在家居士大多沒有條件依止成就者加持過的聖地,只能在家修法。如此就應自己安排好修法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當中,沒有人打擾,自己關好門,拔掉電話。對家人也要事先交待好,盡可能爲自己創造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
“靜慮威儀”,是指毗盧七法。
第一法:兩腿金剛跏趺坐,雙盤或者半盤,如果做不到,最開始散盤也可以。
第二法:身體正直。
第叁法:手結定印,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左右兩個拇指對好,放在肚臍的位置。
第四法:兩個手臂展開,不是向內收。
第五法:頭稍微往前低一點。
第六法:除了特殊情況,眼睛一般要往下看著鼻尖。
第七法:舌抵上腭。
總的來說,就是修法時身體每一個部分都要求放松,不能緊張。這樣,心才能安靜下來緣著修法的內容專心觀修。密宗說:身正直,脈就正直;脈正直,心就正直。“心正直”,就是心裏沒有太多的雜念。
按照這樣的靜慮威儀安坐,身體不會疲勞,心裏會很清淨,能夠長時間打坐,有很多殊勝的必要。
以如法的威儀安坐之後,須要排濁氣,即觀想身體當中不幹淨的濁氣從鼻孔當中排出去,這樣身心比較清淨,心也可以安靜下來。
首先是從左邊的鼻孔排氣,然後從右邊鼻孔排氣,再下來是從兩個鼻孔同時排氣。排濁氣的次數是,左邊叁次,右邊叁次,左右同時排叁次,總共是九次。或者左邊排一次,右邊排一次,左右共同排一次。
具體的調整方法是:
首先從左邊的鼻孔排濁氣,此時左手要握金剛拳,就是用拇指尖壓住無名指的指根,然後把其他四個手指放在拇指之上,握成拳頭,這叫作金剛拳。金剛拳做好以後,把拳放在左大腿的腿根部位,這個地方有一個動脈,要壓住動脈。右手也同樣用拇指尖壓住無名指的指根,然後其他四個手指就可以握成拳頭,再把食指或者中指伸出來,壓住右邊的鼻孔,從左邊的鼻孔排氣。
排氣的時候應當要觀想:無始以來流轉輪回時,自己所造的罪業都變成黑色的氣體,通過左邊的鼻孔排出去。
然後交換左右手的握法,右手作金剛拳放在右腿的腿根壓住動脈,左手也跟前面的右手一樣,用食指或者中指壓住左邊的鼻孔,從右邊的鼻孔排一長長的氣,呼出去。這時和前面一樣,觀想從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都變成黑色氣體從右邊鼻孔排出去,叁次或一次都可以。
做完這個以後,左右手同時以金剛拳按在左右大腿的腿根部分,然後左右兩個鼻孔同時排氣,排叁次或者一次都可以,前面是叁次,後面也做叁次。如果前面排一次,後面也是排一次。(以上摘自《慧燈之光》)
如此而行,能讓心平靜下來。
丙二、對修法生起愛樂心
心中緣想暇滿難得等後,對于修法生起愛樂之心。
此處要求修法之前對修法生起愛樂心,不是口中說我喜歡修,而是要運用方法由衷地生起愛樂之心。什麼方法呢?就是憶念該法的利益。如何能觀想到利益呢?這就要思惟暇滿難得等相關的法義。
譬如,結合暇滿來思惟:自己現在修法沒有障礙,順緣也具足,可以開始實修四種觀法,從內因、外緣各方面觀察,心裏明白這實際是得到了百千萬劫稀有難逢的一次機會,因此倍感慶幸。或者,從暇滿人生意義極大的角度觀察:今生得了人身,心識具有特殊的能力,只要自己肯用功觀修,一定能見到五取蘊不淨、無常、苦惱、無我的自性,由此可以真正放下輪回、止息貪欲。想到觀修的意義如此重大,心裏自然發起珍惜之心。
或者放眼輪回,所有生死的過患皆從有漏業産生,有漏業源于煩惱,煩惱又來自非理作意,此非理作意就是萬苦的根源。由此可以斷定:一、若不遣除常樂我淨的顛倒作意,必然緣五蘊數數生起貪嗔,勢必還要繼續輪回,這一去又不知何時才是出頭之日;二、現在能隨本法如理作意,開始從根本上對治非理作意,輪回從此可以出離。想到這裏,內心充滿歡喜。
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沒有突破生死,雖然偶爾也會希求解脫,卻不明修行的方法,或者雖知方法,卻沒有全心投入實修。今天值遇妙法又能實修,這是真正截斷輪回的時候到了,只要持之以恒地觀修,一旦圓滿修法,就是告別生死輪回的一天。如此,通過思惟引發對修法的歡喜心。
或者結合業果來思惟:除了極少數依靠福田力的特殊情況,如果沒有出離心和無我正見攝持,不論做什麼,都只是造集感召生死的業而已,只有以出離心或無我正見攝持,才能造下隨順解脫的業。而現在觀修五取蘊多體、無常、苦惱、無我,就是修出離心和無我,能真正種下解脫之因,遣除相續中長久潛伏、爲害極大的各種妄執。而且,因爲是正對治的緣故,串習越深,就越能製伏煩惱、淨化相續。想到這裏,便對這個修法深生歡喜。
或者結合功德的量來思惟:觀修此法等于是修習十億經藏的扼要,即使只是修習一彈指頃,也能無數倍超過天界一千年中供養叁寶的功德。
修好此法,容易成就止觀,再修習大乘空性、大悲等深廣法門,就有堅實的基礎。這樣憶念修法的利益,引生歡喜心,才算達到第二個加行的要求。
丙叁、明觀資糧田
在自己頭頂上清晰地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周圍以大小乘僧衆圍繞。
在自己頭頂的虛空中,清晰地觀想,八大獅子擡起的珍寶法座上,有蓮花日月的坐墊;坐墊之上,有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剛跏趺而坐。佛爲金色之身,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身披叁衣,右手扶膝作壓地印,左手結定印持甘露缽,猶如大金山出于海面,金身威嚴,極其晃耀,智慧光芒遍布虛空界。
佛陀右邊有文殊、普賢等八大菩薩爲代表的大乘僧衆,左邊有舍利子、目犍連等十六位阿羅漢爲代表的小乘僧衆,浩瀚如海的聖衆眷屬圍繞著。
丙四、在資糧田前修七支供
在這些聖衆之前念修“所有十方世界中”等而敬獻七支供。
觀好了資糧田,就在聖衆前修七支供。
這有什麼必要呢?我們要成辦任何果,都必須積聚因緣,若只有因而沒有助緣,則難以成辦。四個觀法中,“觀修各自的所緣行相”是因,如果缺乏順緣——積聚資糧,又沒有遣除違緣業障,即使努力地修習所緣行相,也很難有驗相。相反,如果首先作好積資淨障的加行,由于具足順緣,就能順利生起修法的功德。因此,進入正行的觀修之前,應當重視積資淨障。
以比喻來說,如果希望莊稼長得好,首先應拔草松土等,各方面准備妥善之後,再播下種子,就會順利地成長。如果最初不妥善准備,違緣的雜草沒有遣除,順緣的水土肥料也沒有積聚,這樣匆匆忙忙地播種,會導致無法出生果實,或者果實質量不好。這個比喻說明,在進入正行之前,加行的准備不可缺少。
如何積資淨障呢?即按《普賢行願品》中七支供偈頌,依文作觀,就能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大乘諸宗一致按《行願品》修七支供,是有其原因的,因爲七支供攝集了所有積資淨障的要點,若能如法按《行願品》觀修,觀修一次就能聚集無量福德聚。這是一種費時少、收效大的竅訣性觀修,它歸攝了所有積資淨障的方法,而且各方面都成了最廣大的相——所緣境最廣大、能緣心最廣大、所發願也最廣大。由于這個特點,在此總集性的修法中,能一次性完成最大量的積資淨障。
下面簡略地解釋七支供的願文,重點應放在隨文起觀上。爲了使觀修得力,起到積資淨罪的效果,首先務必要理解願文的意義,直到非常熟悉爲止,這樣念誦時才能隨文觀想,發起清淨廣大的願心,這才是真實攝集資糧。否則,只是口中念誦,心裏未能隨文入觀,雖然也有些功德,但是達不到此處修法的要求。
“七支供”包括禮敬支、供養支、忏悔支、隨喜支、請轉*輪支、請佛住世支和回向支。其中,禮敬、供養、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這五支是積聚修法順緣的積累資糧,忏悔支是遣除修法違緣的淨除罪障,回向支是使積聚的功德增上、廣大、無盡。
第一支——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此頌是說總的禮敬。“總”是指身口意合起來禮敬。
禮敬的對境是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在如此廣大的對境前,自己以真誠之心,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未被罪業染汙…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