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11

  ..續本文上一頁,同時遍禮諸佛。不是以一身禮一尊佛,而是遍于法界禮敬十方叁世諸佛,這是叁門總禮。

   下面分別進行身、語、意的敬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依仗普賢行願的威神之力,觀修一身化現佛刹極微塵數身,每一身都遍禮佛刹極微塵數佛。換言之,一身化無量身,每一身又禮無量佛,是這麼廣大的身頂禮。

   此處,禮敬諸佛,一定要明顯地觀想出來,叁世諸佛如在眼前一般,一一地頂禮。以至誠心頂禮一佛,也有無量功德,何況無量身禮無量佛。這是一種周遍廣大的普賢頂禮,能攝集無量福德。

   意敬禮是深信諸佛周遍法界,以此勝解信隨念諸佛的功德海,安住這種狀態中,叫意敬禮,這是一種無盡的、具有大功德的頂禮。願文中說: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又是以心觀想:僅僅一粒極微塵中,便已充滿佛刹極微塵數的佛陀,每一尊佛都處在浩瀚如海的菩薩衆會之中。一粒極微塵是如此,無盡法界中的每一粒微塵也是如此。對于“一塵中有塵數佛,無盡法界塵亦然”,內心深深地生起勝解。如此隨念諸佛的功德,叫意敬禮。

   以下是語敬禮:

   十大願王中的稱贊如來,攝在敬禮支中。稱贊諸佛的功德大海,就是觀想:自己的心性有一種無礙的能力,可以從舌根出無量音聲海、言辭海,盡未來際稱贊佛的功德,這是語敬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在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中的每一尊佛前,我都化現無量身體,每一身有無量頭,每一頭有無量舌,每一舌流出無量音聲海,每一音聲又流出無盡的言辭海,這樣稱贊如來功德,直到一切劫窮盡之時,我的贊歎才有窮盡,由時劫不可窮盡的緣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如此從內心深處發起大願。

   一切功德都是隨心而生,心量有多大、多深廣,福德就有多大。因此,內心要真正這樣觀想、真切發起大願,切莫流于表面,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而已。

   第二支——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隨著念誦,內心觀想人天最殊勝的妙花,包括:大自然生長的鮮花、人工製作的各種金屬花、塑料花,由單色或雜色花組成的花鬘,人天各種美妙的音樂、塗香、傘蓋。總之,攝集一切人天最殊勝、最莊嚴、最悅意的資具,清晰地觀想在自己心前,虔誠地供養諸佛如來。

   念誦觀想的速度不一定要很快,主要是心裏應觀想清晰,供養心要懇切,因爲主要是以心修積資糧,而不只是口上念,如果只是順口溜過,心中什麼也不觀想,則不一定有巨大的功德。

   後一頌觀想:攝集各種質地好、款式美觀的古現代最殊勝的衣服供養諸佛。種種檀香、香末、燒香等最殊勝的妙香,各種數量極多、形相各異的燈器、蠟燭等,在天空中排列得極爲美觀。每一種供物,都堆積得像須彌山那樣高廣,如此衆多的供品,我都統統用以供養諸佛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的勝解之心,深信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對每尊佛都平等以普賢菩薩的威神力,一念之間普遍供養一切諸佛。

   第叁支——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對于我往昔由貪嗔癡,以身語意所造的一切罪業,不論是嚴重的五無間罪,或者微小的罪業,我都深生追悔,同時下大決心,未來永不複造。

   念誦時,一邊觀想,對無始以來造過無量罪業深生慚愧,同時猛利發誓,今後絕不再造。這樣具有追悔以往和防護未來的兩種善心,才是實修忏悔支。

   第四支——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p>

   觀想: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所有五道有情的功德,也就是所有凡夫衆生下至生起一念善心的功德,所有二乘有學無學聖者出離心、戒定慧、漏盡通等無漏功德,所有大乘菩薩六度四攝的功德,所有諸佛如來因地發菩提心、行持六度,乃至果地成佛示現八相成道,在種種法會之中轉*輪度衆生的功德,悉皆攝集在內,至心緣此功德大海,修習歡喜心。

   念誦偈文時,內心真切憶念功德而修習歡喜,一旦引生歡喜心時,便能攝集無量功德。倘若僅是口中念誦,內心沒有引生隨喜的善心,念修的效果就很差。

   第五支——轉*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勸請的對象是十方浩瀚世界中福慧資糧圓滿、最初示現成就正等覺的諸佛,無論對任何一尊初成菩提的佛陀,我們都應發心爲了全法界衆生,身口意恭敬、殷勤地勸請佛陀,能爲一切世間衆生常轉勝妙*輪。

   勸請的目的:通過佛陀轉*輪,能讓一切衆生解脫生死,成就菩提。要真正發起請轉*輪的願心,而且是發願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需要跟隨普賢菩薩發起這樣的大願,以此大願心才能攝集無量無邊的功德。

   佛轉*輪是關系法界衆生暫時、究竟利樂的極重大事業,所以理應至心勸請諸佛轉妙*輪。

   第六支——請佛住世支: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觀想:當十方諸佛度生因緣已盡,准備趣入涅槃時,身爲大乘行者,理應在佛的面前虔誠地祈請佛陀,爲了苦難衆生暫時、究竟的利益而長久住世。

   勸請之心要廣大圓滿,請佛住世的時間不是幾年,而是請佛在佛刹極微塵數的大劫中一直常住世間,目的是爲了利益衆生。

   第七支——回向支:

   回向是能轉變善根的大善巧,通過如法的回向,能讓前六支所修集的善根輾轉增上廣大,乃至無窮無盡,因此修習回向極其重要。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觀想:統攝前面修集禮贊、供養、請佛住世、請轉*輪、隨喜、忏悔等善根,回向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令自他有情同成佛道。自己一定要有這樣的願心。

   回向的體性是願,回向和願如何區別呢?成就善根之前的希欲叫願,成就善根後的希欲是回向。我們希望善根都成爲衆生成佛的資糧,以如此廣大願心攝持回向,善根就成爲大菩提之因,直至成佛都不會窮盡。

   丙五、祈禱此座修法成就

   此後,以猛利敬信從內心深處如是祈禱:此座之中,唯願加持我與一切有情,心中能生起淨心修行次第。

   祈禱聖衆加持修行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加行。實際上,每位修行者行住坐臥時時刻刻都應祈求叁寶加被,不論修何種法門,首先祈求上師叁寶加持,非常重要。

   以下從祈禱的對境、祈禱的必要性、祈禱的內容、祈禱的條件四個方面來認識祈禱。

   一、祈禱的對境: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大小乘的聖衆。

   二、祈禱的必要性:

   我們成辦事情都需要依靠助緣,比如,從這裏到色達縣,如果有便利的交通工具,還需要徒步行走嗎?顯然不要。又如,想要大量的經書,如果有先進的印刷設備,我們願意逐字抄寫,還是願意依靠印刷設備呢?顯然,具有殊勝助緣時,都願意利用助緣,加上自己的努力,從而迅速成辦事情。

   修法時,叁寶是所有助緣中最殊勝的,再沒有比它更具加持力的對境。即便是成辦生活中的小事,我們都願意依賴外物助緣,爲什麼修法時不願依止叁寶呢?這不合道理。

   爲什麼說叁寶是最殊勝的修法助緣?釋迦佛在因地發了五百大願,並且已經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經中說:誰作意佛,佛就安住在他的心前,恒時賜予加持;僅僅憶念佛,也能解脫有寂二邊。而且,佛的慈悲周遍一切衆生心相續,沒有一刹那間斷、沒有一微塵間隔,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衆生祈求,佛陀必定會任運降臨。《寶性論》說:“如如意寶無分別,無勤賜予所求物,能仁無勤應衆機,利他恒住叁有中。”

   有人想:佛陀是否加持我成就四種觀法呢?

   答:平時有事祈求世間善人時,他也會盡力相助,何況佛陀沒有我執,已達自他平等的境界,又有往昔度生的大願、周遍的大悲、徹知萬法的智慧、無礙融入的能力,這樣如如意寶般的佛陀,當你祈禱他時,爲何他不賜予加持呢?

   有人想:我祈禱佛,佛是否知道呢?

   答:經中說,佛陀對叁世所有有情的一切心和心所,能在一刹那間毫無錯亂地任運了知。譬如:只要因緣具足,即使身在遠方也能聽到電話另一端的聲音,何況佛陀的大慈周遍一切有情相續,我們祈禱佛時,佛陀豈會不知?如經中說:“一切時方刹土中,佛陀大慈遍世間,所有有情諸心識,悉皆遍知具大慈。能仁無比之大慈,無有不遍于世間,根機意樂亦周遍,由此遍知無過失。”

   有人想:佛雖然加持我,但我能否接受到?

   答:只要緣起相應,必定能接受到。譬如,電視臺發射電波,人們只要調好頻道,一切信息都能在電視上原原本本出現。同理,只要具有恭敬與信心,佛陀大悲願力的加持,必然能在心相續中顯現。當祈禱佛的信心圓滿時,自心就能獲得佛的全分加持。《寶性論》雲:“如是無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自心中現正等覺。”

   有人想:我能憑自力修行,不必依靠叁寶。

   爲什麼只想憑自力修行呢?即便成辦世間小事也需依仗諸多助緣,現在既已了知叁寶功德卻仍不祈禱,只能說明對諸佛菩薩並未真正起信…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