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的大無爲法不滅者,是爲常波羅蜜如金剛身。”
第四,“聖我”:遠離二種戲論——有我戲論與無我戲論。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遠離有邊之我及僅計無邊的無我等戲論,獲得此等戲論最爲寂滅、萬法之法性周遍有寂的智慧轉依聖我波羅蜜,此即大我猶如虛空般的平等智慧身,于一切法獲得自在,乃是無量無等十力、十自在等所有一切無漏功德法之源泉,成爲二利任運自成的殊勝所依。”
“無上般若波羅蜜”,即以上常、樂、我、淨四種波羅蜜。
無上秘密精藏義,俱生義之大樂界,
自然本智觸證時,此中圓滿一切法。
彼以上師之竅訣,直指人心大圓規。
金剛乘中,《大幻化網》所說的無上秘密精藏義、《時輪金剛》所說俱生義的大樂界、《應成根本續》所說的自然本智,一旦觸證時,此中便圓滿了一切基道果諸法。對此,以金剛上師的竅訣直接介紹,應是大圓滿的不共之規。
是故大乘顯與密,聖道共同此前行,
破開有爲迷亂殼,別別觀道爲賢妙。
因此,這大乘顯密聖道共同前行的淨心妙法,能夠破開有爲法迷亂的皮殼,此別別觀察的妙道可謂善妙。
初以分別觀察力,摧破引生煩惱相,
了達諸蘊空性後,離于叁界之希願。
“引生煩惱相”,是指緣五取蘊妄計的常樂我淨諸相。如果執著此等顛倒相,隨即便會生起煩惱,故說“引生煩惱之相”。
首先以各別觀察的修力,摧破能引生煩惱的常、樂、我、淨等假相,當了達五蘊毫無實質的空性之後,將會遠離對叁界的希願。換言之,了知取蘊無常、苦、空、無我之後,對于如火宅、苦海、幻事般的有漏法,自然不起任何耽著希願。
此後依次諸緣相,極爲寂滅之空性,
所斷能斷悉無願,當離一切邊執貪。
無貪大悲之貪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叁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頌中,“此後”承接上文,即發起了無願等持之後;“依次”二字貫于兩頌,即首先離貪,然後現前大悲,成就聖果。
對于叁界無所希願之後,因一切所緣相極爲寂滅的空性,于所斷、能斷悉皆無願之故,將會遠離一切邊執之貪。離貪之後,即現前無貪大悲的貪相,在法界的虛空之中猶如大鵬鳥一般地飛翔,在叁有中無所畏懼地遊戲,由此獲得佛子的聖者果位。
依于如是聖教法,寂止勝觀道前行,
諸多淨心修行門,已說叁乘道扼要。
本修法文,依靠聖教寂止勝觀妙道的前行——諸多淨心法門,已宣說了叁乘妙道的扼要。
爲何此法是止觀的前行呢?以下兩頌說明理由。
此法愈習愈轉深,煩惱漸摧而漸薄,
如彼煩惱減幾許,如是寂止愈易修。
隨著對本法各方面的觀察逐漸串習深入,與之同時,煩惱也將逐漸被摧伏而愈發薄弱。隨同煩惱減薄多少,寂止也會越來越容易修持。
如火燒煉之黃金,極能隨順如欲轉。
無貪之心亦如是,堪能安住成止觀。
譬如:黃金經烈火燒煉而轉爲柔軟時,便能隨工匠的意願打造成各種所欲的形狀。同樣,由觀修淨除了貪等垢染,隨後以無貪之心修習止觀,便堪能隨順安住,不費辛勞即能真實成就止觀。
聖無著雲:“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爲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于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若時令心,由于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爲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于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爲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通常黃金未經反複燒煉時,含有許多雜質垢染,不堪打造,捶打幾下便會開裂。一旦經過燒煉,就會非常堪能,可隨意打成各種形狀。同理,在修習止觀之前,首先要依靠前行法門,去除貪欲等垢染,令心調柔,在此基礎上修持上上妙法,就能順利地成就。
丁二、修習此法的功德
何者天界千年中,日夜精勤供叁寶,
所需一切諸資具,無余攝集悉奉獻。
先假設一種供養修集大福德的情況:供養境爲佛法僧叁寶;供養時間爲天界一千年,按照欲界最底層天四王天計算,此天一晝夜約人間五十年,一千年等于人間一千八百萬年,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裏日夜不斷地精勤供養;供養物是一切所需的資具。供養的對境、時間、供物如此廣大,福德自然極其巨大。
若人僅于彈指頃,觀修諸行苦無常,
空與無我四行相,經雲此福勝無量。
經中說:若有人僅在一彈指頃觀修苦谛四種行相——諸行無常、苦、空、無我,其福德便已超勝前者無量倍。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四卷》中也說:“若諸菩薩,少時少時,須臾須臾,乃至下如搆牛乳頃。……于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于其涅槃修勝利想。……是名菩薩于如來所正行供養,如是供養爲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敬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殺昙倍。”(下至擠牛奶時,對一切有爲法觀修無常、苦、無我,對涅槃觀修利益想,也名菩薩于諸佛正行供養,爲最上、最勝、最妙、最無上的供養,與具足一切種類的財物、恭敬供養相比,超過後者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殺昙倍。)由于此法是一切出世間聖道的根本前行,是解脫道的命根,因此,對其如理修行的功德,無量倍超過外財供養。
開演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宣,
經雲此二功德等,故于此義善修習。
四法印爲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在經中說:若有人開演大乘四法印,則等于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因此,對以上四觀應當善加觀修。
《佛爲海龍王說法印經》雲:“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雲何爲四?所謂念誦: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爲樂。”修習淨心法要,即是實修四法印,可想而知,功德何等巨大。
若爾等同如理修,十億經藏義要故,
無勞即得深廣慧,修者當成速解脫。
此頌後二句顯示修此法的功德,前二句說其理由。
“若爾”,即善修了四觀。“等同”以下是說:因爲這等同如理修持十億經典法義的扼要,所以修行者不費辛勞就能獲得甚深廣大的智慧藏,隨後將速疾成辦解脫。
甲叁、回向
此善回向惡濁世,苦患逼惱諸有情,
以離欲法甘露力,普願皆得寂滅果。
以撰造這一修法的善根,回向五濁惡世被痛苦嚴重逼惱的無量有情,祈願他們以離欲妙法猶如甘露一般堪能解除生死苦惱的妙力,獲得一切苦因苦果無余寂滅的涅槃果位。
鐵卯年十月十五日麥彭文殊歡喜造。
淨心引導講記科判
甲一、引言及頂禮句
甲二、正文分叁
乙一、加行引導分六
丙一、具足靜慮威儀
丙二、對修法生起愛樂心
丙叁、明觀資糧田
丙四、在資糧田前修七支供
丙五、祈禱此座修法成就
丙六、發菩提心分二
丁一、旁述叁殊勝
丁二、發心分類分叁
戊一、不善心
戊二、無記心
戊叁、善心分叁
己一、下品善心
己二、中品善心
己叁、上品善心
乙二、正行引導分五
丙一、多體觀分二
丁一、色法多體觀分四
戊一、不淨觀
戊二、界差別觀分二
己一、引教證旁述界差別觀分六
庚一、思惟義
庚二、思惟事
庚叁、思惟相
庚四、思惟品
庚五、思惟時
庚六、思惟道理
己二、以引導文實修界差別觀
戊叁、觀修的時間及量
戊四、入座專注觀修的作用
丁二、心法多體觀分二
戊一、真實觀修分四
己一、觀修受蘊
己二、觀修想蘊
己叁、觀修行蘊
己四、觀修識蘊
戊二、觀修之量
丙二、無常觀分叁
丁一、總說觀修細無常
丁二、具體別觀無常分六
戊一、以變異行思惟觀察無常之性分二
己一、思惟觀察內事無常之性分二
庚一、思惟八種變異因緣
庚二、思惟內事十五種所作變異
己二、思惟觀察外事無常之性
戊二、由變異推知刹那滅
戊叁、以萬法唯心成立刹那滅
戊四、刹那性和相續的關系
戊五、由觀察無常而認識五蘊的自性
戊六、舉例說明如何觀修細無常
丁叁、觀修細無常的利益
丙叁、苦觀分二
丁一、旁述叁苦分四
戊一、苦苦
戊二、變苦
戊叁、行苦
戊四、遣疑
丁二、引導文中修苦之法分二
戊一、總觀叁苦分二
己一、真實觀修分叁
庚一、總說
庚二、別觀分叁
辛一、觀察苦苦
辛二、觀察變苦
辛叁、觀修行苦
庚叁、觀想《雜譬喻經》中的輪回生死圖
己二、觀修之量
戊二、別觀叁有諸苦
丙四、無我觀分二
丁一、真實觀修分二
戊一、蘊上無我
戊二、依蘊假立我
丁二、觀修之量
丙五、總說觀修的方法及要求
乙叁、結行引導
甲叁、修法旁支及撰文緣起
甲一、引言及頂禮句
淨 心 引 導 講 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全文分叁:一、引言及頂禮句 二、正文 叁、修法旁支及撰文緣起
甲一、引言及頂禮句
初學者如何才能真正趣入解脫道,是一個擺在眼前、十分現實的問題。如果最初不能淨化相續,令心與解脫道相應,縱然學修高深的法門,也難以生起實際效果。因爲在粗大的煩惱尚未調伏、缺乏基礎之時,想要觸及勝義的境…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