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含摄了所有回向的内容。
在此回向的基础上,可以再作一些特殊的回向,比如,回向某些教派的佛法兴盛广大,自己的上师或各宗派的高僧大德长久住世,或者为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回向,回向时最好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
具体念诵哪些回向文呢?应当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极乐愿文》等,这些是具有不可思议加持的圣者谛实语。总之,应当按成就者的谛实语来回向。
如果时间不够或者不识字,至少也要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两颂,即:文殊、普贤如何回向善根,我也像他们一样回向善根,我现在回向善根,是为了成就三世诸佛所称赞的普贤行愿。如此即能成就大乘如法回向善根的功德,这也是龙树菩萨的教言。
以上一座修法的善根以回向、发愿印持,称为结行回向殊胜。
大多数人都知道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也会如理如法地回向,但也有人没有好好地回向。比如,有人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到了大昭寺的佛殿,见到当年释迦佛亲自加持、与佛无二的觉沃佛像,只是用头碰一碰佛像,然后上下观看,敲敲门口的大铃杵,而没有如理如法地发愿、回向。
同样,在一位大德或上师面前,或在具有佛陀身口意所依的殊胜加持品前,或者到了殊胜的佛教圣地,如果只是拿着相机拍照,而没有如理如法地回向发愿,则非常可惜。因为平时我们不易遇到殊胜的对境,积累大善根,一旦有机缘积累少许,若不重视回向,很容易被四种颠倒的因缘毁坏。所以,对发愿、回向,首先要善加了解,了解之后,即应随学诸佛菩萨、传承上师,好好地回向。
甲三、修法旁支及撰文缘起
一、座间修行:
虽然下座可以做礼拜、转绕、读诵等善法,但此处座间修法主要有三种。
1、于所缘行相修心
入座正修时,一心专注于所缘境,就像猛火把铁烧得通红一样。但如果下座后,在很长的时间当中,让心随便缘其它所缘境散乱、放逸,则观修的势力会被消减,就像通红的热铁离开火后又冷却变黑一样。
所以,座间应当做一些能辅助入座观修的助行,即须要阅读显示“多体、无常、痛苦、无我”四种法义的经论、教言,如开示苦谛、四法印、四念处等的经论,这样在座间散乱的状态中,内心还能忆念观察多体、无常、痛苦、无我,而对入座正修可起到辅助作用。
2、护持戒律
即座间应按学处内容,努力守护好所受的戒律。
3、积资净障
即从多方面积累资粮,以四对治力忏悔自己的罪障。
二、正修时间安排:
每天应在早晨起床、上午、下午和初夜,分四座观修。也就是:天初亮时,起床修第一座;上午十点左右,修第二座;下午三、四点钟左右,修第三座;夜晚八点左右,修最后一座。
因为在这些时段,分别念比较少,心容易安静下来投入观修,所以选择在这些时辰入座。
如果事务多、时间少,可减少到早、晚修两座,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天观修的座数与时间。
三、观修四法的时间等:
观修四种观法的时间分两个阶段来说:
1、四观熟练的阶段;2、四观未达熟练的阶段。
如果对四观修习纯熟,就应在一座之中依次观修多体、无常、苦、无我,在前一观的相续快要消失时,转到下一观。一轮结束后,又从多体观开始,这样轮番观修。
若初学者最初无法在一座中修完四观,就需循序渐进,在一个阶段中用若干天观修一个内容,譬如安排一段时间观察多体。一般人执色蕴或识蕴是一体的习气比较坚固,故应在这两方面多花时间观修,比如,分别用十天观修色蕴、识蕴多体,用七天观修其它三种蕴多体。如此,每一观中每一分的内容,都应按引导文所说如理观修,观至一定量时,再换观修的内容。
等到四个观法依次串习纯熟时,再综合起来,于一座中一次性地观修四观。
又入座之后,如同野火炽燃一般,观修之轮不停地转动,令心无机会产生无意义的分别念,而尽力护持好相续。
“野火炽燃”,比喻连续不断。草原上着火时,火焰接连不断地从一根草烧到另一根草。我们入座观修时也应如此,心识不断地缘着观修的内容转动,不让无意义的分别念产生,尽力护持好相续。
如果其间心生疲倦,则什么也不想,空荡荡地放舍而休息。
在内心疲倦、没有心力观察时,心里放舍下来,什么都不想,让心自然放松而休息。
又起心动念时,应当再三这样想:生起其它无意义的分别念有什么用呢?对于如理作意的方面应当用心。
这是教我们杂念生起时对治的方法。
起心动念时,要反复这样想:生起无意义的分别念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无始以来以颠倒邪念而数数轮回,现在如果仍然随分别念走,则将无法脱离生死。一次非理作意就是一次生死的因缘,一次如理作意就是一次趣向解脱的因缘,所以要在如理作意方面好好用心。
由此,某时一缘专注时,将会无勤产生强大的定解之力,并且在心散逸时的座间,心中也会自然浮现出前面观想的内容,而成就大的义利。
这是说专修的作用。
如果能缘一个所缘境,持续不断地专心观修,当观修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无勤引生强大的定解之力;而且,这种串习的影响力会延续到座间,即在下座五根外散时,心中也会自然浮现座上观想的内容。
以上这些经藏中的修行次第,不论智愚都不难了解,除了这唯一具有大义的串习之外,不必观待理论上的寻思勤作。如果加以串习,则能通达诸法的扼要。
这是教诫要依法实修。
本文中所说的源自经藏的修行次第,并没有艰深难懂之处,关键是要持续不断地串习,这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是由串习而成:我们缘五取蕴产生常乐我净的邪执,这是由无始以来颠倒串习所造成的,现在要反过来遣除邪执,同样要持续地串习,等串习到量时,无需勤作心中自然任运显现五蕴支离破碎的行相,由此即能强有力地压制烦恼。
相反,如果不实际串习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食数宝是不会获得真实受用的,在面对轮回显现时,仍将颠倒地执著常乐我净而积集轮回的习气。所以,没有精勤串习、没有熟练四种观法,单凭口上说说是无法胜过颠倒习气的。
故而对此:
言不为主修为主,若修不语心内知,
不修仅说如鹦鹉,故应如此而观修。
“说”不是主要,“修”才是主要。若能修持,即使不说,心中也会明白法的内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反之,没有真修实证,只是口中重复文句、夸夸其谈,这和鹦鹉学舌没有两样。所以,应按引导文循序渐进地如法观修。
班玛江称诚劝请,并献纸等作助缘,
麦彭尊者以略义,一饮茶间而挥就。
此颂介绍撰写本文的缘起。
因为班玛江称劝请并奉献纸等成就助缘,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喝一碗茶的时间当中,以意义简略的方式快速写完了这篇引导文。
茫嘎拉!
注释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此处就色蕴观察,重点是前五界。
鼓燥:“鼓”是吹动,“燥”是把水分吹干。
异缘:其它不同的因缘,有情的身心遭遇不同因缘,立即会导致变异。
劬劳:辛劳之意。
触对:接触境界之意。
《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思考题
1、请具体解释《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
2、产生烦恼的因缘有哪些?以何为主?如何对治?
3、请以《宝性论》的教证具体阐述“所有三有诸过患,自心烦恼力所生”的涵义。
4、如何从观察色蕴的角度,以多体观、不净观对治贪欲?
5、如何从观察支分和身体是一体还是他体的角度,证成身体没有实自性?
6、分别说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定义。
7、分别以多体观举例层层剖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并且说明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分解。
8、如果有为法不是刹那灭,有哪些过失?并且举例说明。
9、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观察,如果有情蕴身不是刹那灭有何过失?
10、有人说:“石头等坚硬物在遇到铁锤等违缘时才会毁灭,在此之前一直安住,因此不是刹那灭。”对此如何以理证破除?
11、如何以理证成立凡是因果法必定是刹那灭?
12、本法要分别从哪些角度、如何抉择粗无常?
13、分别从三苦及六道诸苦的角度,举例说明五取蕴为众苦所依及根源。
14、如何通过观察蕴和我的关系成立唯蕴无我的观点?
15、如何遮破“我”是常、一、自在的体相?为何遮破常、一、自在等体相就能破除对自我的执著?
16、请举例说明五取蕴是苦,完全受业惑所支配,没有自在性之我。对此,有人说:“既然如此,那如何成立修道解脱?这和宿命论有何不同?”请以教理遣除此疑。
17、请以比喻说明观修四个观法分别应达到何种量?
18、“若见如雨似瀑流,亦如无人之空屋,即应安住此定解,乃至未散此中住。”请以颂中的比喻对应意义,说明前三种观法和无我的关系。
19、请举三例说明,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修无我?
20、请具体阐述四种观法观修的方法、要求及作用。
21、解释颂词:
总之此四观察门,舍置非理作意后,
观察之轮无间转,如观察量定解生。
于此种种所缘境,心识清晰而游履,
应如烈火之燎原,相续不断逐一转。
于我往昔诸时中,非理作意诸邪念,
念念迁转之此位,其上安置观察修。
22、请说明串修四种观法在相续中总的必须达到的量。
23、解释颂词:
远离烦恼波浪故,此时意海已澄清,
似彼圣者自在境,触及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内观心性胜观起。
此为三乘诸行者,最初共同入门道。
24、请说明观修此法的必要。
25、解释颂词:
初以分别观察力,摧破引生烦恼相,
了达诸蕴空性后,离于三界之希愿。
此后依次诸缘相,极为寂灭之空性,
所断能断悉无愿,当离一切边执贪。
无贪大悲之贪相,法界空中如鸟翔,
无畏游戏三有中,获得佛子圣果位。
26、为什么说此法是止观的前行?
27、解释颂词:
开演大乘四法印,八万四千法蕴宣,
经云此二功德等,故于此义善修习。
若尔等同如理修,十亿经藏义要故,
无劳即得深广慧,修者当成速解脱。
《净心引导》思考题
1、本引导中,加行引导有哪些方面?其中修七支供的必要是什么?为什么要按《行愿品》修七支供?请依《行愿品》颂词具体解释七支供。
2、请解释祈祷的对境、必要、内容与条件。
3、如何成立三宝是修法时最殊胜的助缘?
4、请详细解释三殊胜,并且具体解释加行殊胜的意义。行善时以三殊胜摄持有何必要?为何成为殊胜?
5、行善时,有无三殊胜摄持有何差别?为什么会有此种差别?
6、为什么说以追求现世圆满的发心行善属于不善?
7、为什么不能以下品善心为足?
8、请宣说上品善心的真实体相。
9、如何遣除“如果利他就无法利己”的担忧?
10、请按本引导文说明如何对五取蕴进行多体的观修?
11、有人认为“依靠多体所组成的五取蕴可以感受快乐,享受生活,所以五取蕴有利有弊,不能一概否定。”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2、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应从哪些角度观修界的差别?并且分别说明所应思惟的具体内容。
13、现代外科医生熟知人体的各个器官,比谁都了解人体是由各种不净物所组成,而且他们每天现见这些不净物,但为何他们的贪欲、傲慢并未因此而减少?这提醒我们在观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4、解释颂词:
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
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
15、请以理证举例说明“某法是生起变异的因缘,而不是诸行断灭的因缘。”
16、有人认为“能量既然守恒,就不应是刹那灭。”请以理证成立诸行刹那灭与能量守恒定律并不相违。
17、有人认为:“因为识是观待因缘而生,比如,听一首十分钟长的乐曲,耳识也会持续十分钟,直到音乐声停时,耳识才灭,所以不能一概决定识是常或者无常。”对此观点你是如何剖析的呢?
18、请阐述刹那灭与相续的关系。
19、粗无常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痛苦,比如,房屋倒塌、亲人离世……,而现在又要了解细无常,知道后是否会更添痛苦?请说明观修细无常的必要。
20、如何由观察无常而认识五蕴的本性?
21、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观修无常的?
22、现在的人也知道时光稍纵即逝,所以认为更应该及时享乐,见到粗无常尚且如此执著,若再观修细无常,岂不更加执著?对此请以正理加以分析。
23、对三受安立三苦的理由是什么?并且举例说明。
24、三苦各自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本引导文中行苦的范围和《广论》有何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
25、凡夫对于三苦的感知有何差别?说说你对三苦的感知。
26、结合亲身感受,举例说明常人以苦为乐的错误认知有哪些?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27、为什么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俗话说“苦尽甘来”,现在所受的苦为何不能成为未来快乐的因呢?
28、举例说明如何对取蕴身观修三苦?
29、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当生起三种受时,你是如何运用苦观的?
30、回向的必要是什么?
31、损坏善根的因素有哪些?为何以这些因素会损坏善根?
32、如法回向的方式有哪些?凡夫应随学何种方式?如何回向才能具最大利益?
《《正法妙音》第五册 -净心法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