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含攝了所有回向的內容。
在此回向的基礎上,可以再作一些特殊的回向,比如,回向某些教派的佛法興盛廣大,自己的上師或各宗派的高僧大德長久住世,或者爲自己的親朋好友等回向,回向時最好直接說出他們的名字。
具體念誦哪些回向文呢?應當念誦《普賢行願品》或《極樂願文》等,這些是具有不可思議加持的聖者谛實語。總之,應當按成就者的谛實語來回向。
如果時間不夠或者不識字,至少也要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等兩頌,即:文殊、普賢如何回向善根,我也像他們一樣回向善根,我現在回向善根,是爲了成就叁世諸佛所稱贊的普賢行願。如此即能成就大乘如法回向善根的功德,這也是龍樹菩薩的教言。
以上一座修法的善根以回向、發願印持,稱爲結行回向殊勝。
大多數人都知道發願、回向的重要性,也會如理如法地回向,但也有人沒有好好地回向。比如,有人去拉薩朝拜覺沃佛,到了大昭寺的佛殿,見到當年釋迦佛親自加持、與佛無二的覺沃佛像,只是用頭碰一碰佛像,然後上下觀看,敲敲門口的大鈴杵,而沒有如理如法地發願、回向。
同樣,在一位大德或上師面前,或在具有佛陀身口意所依的殊勝加持品前,或者到了殊勝的佛教聖地,如果只是拿著相機拍照,而沒有如理如法地回向發願,則非常可惜。因爲平時我們不易遇到殊勝的對境,積累大善根,一旦有機緣積累少許,若不重視回向,很容易被四種顛倒的因緣毀壞。所以,對發願、回向,首先要善加了解,了解之後,即應隨學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好好地回向。
甲叁、修法旁支及撰文緣起
一、座間修行:
雖然下座可以做禮拜、轉繞、讀誦等善法,但此處座間修法主要有叁種。
1、于所緣行相修心
入座正修時,一心專注于所緣境,就像猛火把鐵燒得通紅一樣。但如果下座後,在很長的時間當中,讓心隨便緣其它所緣境散亂、放逸,則觀修的勢力會被消減,就像通紅的熱鐵離開火後又冷卻變黑一樣。
所以,座間應當做一些能輔助入座觀修的助行,即須要閱讀顯示“多體、無常、痛苦、無我”四種法義的經論、教言,如開示苦谛、四法印、四念處等的經論,這樣在座間散亂的狀態中,內心還能憶念觀察多體、無常、痛苦、無我,而對入座正修可起到輔助作用。
2、護持戒律
即座間應按學處內容,努力守護好所受的戒律。
3、積資淨障
即從多方面積累資糧,以四對治力忏悔自己的罪障。
二、正修時間安排:
每天應在早晨起床、上午、下午和初夜,分四座觀修。也就是:天初亮時,起床修第一座;上午十點左右,修第二座;下午叁、四點鍾左右,修第叁座;夜晚八點左右,修最後一座。
因爲在這些時段,分別念比較少,心容易安靜下來投入觀修,所以選擇在這些時辰入座。
如果事務多、時間少,可減少到早、晚修兩座,或者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每天觀修的座數與時間。
叁、觀修四法的時間等:
觀修四種觀法的時間分兩個階段來說:
1、四觀熟練的階段;2、四觀未達熟練的階段。
如果對四觀修習純熟,就應在一座之中依次觀修多體、無常、苦、無我,在前一觀的相續快要消失時,轉到下一觀。一輪結束後,又從多體觀開始,這樣輪番觀修。
若初學者最初無法在一座中修完四觀,就需循序漸進,在一個階段中用若幹天觀修一個內容,譬如安排一段時間觀察多體。一般人執色蘊或識蘊是一體的習氣比較堅固,故應在這兩方面多花時間觀修,比如,分別用十天觀修色蘊、識蘊多體,用七天觀修其它叁種蘊多體。如此,每一觀中每一分的內容,都應按引導文所說如理觀修,觀至一定量時,再換觀修的內容。
等到四個觀法依次串習純熟時,再綜合起來,于一座中一次性地觀修四觀。
又入座之後,如同野火熾燃一般,觀修之輪不停地轉動,令心無機會産生無意義的分別念,而盡力護持好相續。
“野火熾燃”,比喻連續不斷。草原上著火時,火焰接連不斷地從一根草燒到另一根草。我們入座觀修時也應如此,心識不斷地緣著觀修的內容轉動,不讓無意義的分別念産生,盡力護持好相續。
如果其間心生疲倦,則什麼也不想,空蕩蕩地放舍而休息。
在內心疲倦、沒有心力觀察時,心裏放舍下來,什麼都不想,讓心自然放松而休息。
又起心動念時,應當再叁這樣想:生起其它無意義的分別念有什麼用呢?對于如理作意的方面應當用心。
這是教我們雜念生起時對治的方法。
起心動念時,要反複這樣想:生起無意義的分別念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無始以來以顛倒邪念而數數輪回,現在如果仍然隨分別念走,則將無法脫離生死。一次非理作意就是一次生死的因緣,一次如理作意就是一次趣向解脫的因緣,所以要在如理作意方面好好用心。
由此,某時一緣專注時,將會無勤産生強大的定解之力,並且在心散逸時的座間,心中也會自然浮現出前面觀想的內容,而成就大的義利。
這是說專修的作用。
如果能緣一個所緣境,持續不斷地專心觀修,當觀修的力量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無勤引生強大的定解之力;而且,這種串習的影響力會延續到座間,即在下座五根外散時,心中也會自然浮現座上觀想的內容。
以上這些經藏中的修行次第,不論智愚都不難了解,除了這唯一具有大義的串習之外,不必觀待理論上的尋思勤作。如果加以串習,則能通達諸法的扼要。
這是教誡要依法實修。
本文中所說的源自經藏的修行次第,並沒有艱深難懂之處,關鍵是要持續不斷地串習,這是具有極大意義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都是由串習而成:我們緣五取蘊産生常樂我淨的邪執,這是由無始以來顛倒串習所造成的,現在要反過來遣除邪執,同樣要持續地串習,等串習到量時,無需勤作心中自然任運顯現五蘊支離破碎的行相,由此即能強有力地壓製煩惱。
相反,如果不實際串習而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說食數寶是不會獲得真實受用的,在面對輪回顯現時,仍將顛倒地執著常樂我淨而積集輪回的習氣。所以,沒有精勤串習、沒有熟練四種觀法,單憑口上說說是無法勝過顛倒習氣的。
故而對此:
言不爲主修爲主,若修不語心內知,
不修僅說如鹦鹉,故應如此而觀修。
“說”不是主要,“修”才是主要。若能修持,即使不說,心中也會明白法的內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反之,沒有真修實證,只是口中重複文句、誇誇其談,這和鹦鹉學舌沒有兩樣。所以,應按引導文循序漸進地如法觀修。
班瑪江稱誠勸請,並獻紙等作助緣,
麥彭尊者以略義,一飲茶間而揮就。
此頌介紹撰寫本文的緣起。
因爲班瑪江稱勸請並奉獻紙等成就助緣,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喝一碗茶的時間當中,以意義簡略的方式快速寫完了這篇引導文。
茫嘎拉!
注釋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此處就色蘊觀察,重點是前五界。
鼓燥:“鼓”是吹動,“燥”是把水分吹幹。
異緣:其它不同的因緣,有情的身心遭遇不同因緣,立即會導致變異。
劬勞:辛勞之意。
觸對:接觸境界之意。
《淨心法要——別別觀修之輪》思考題
1、請具體解釋《淨心法要——別別觀修之輪》。
2、産生煩惱的因緣有哪些?以何爲主?如何對治?
3、請以《寶性論》的教證具體闡述“所有叁有諸過患,自心煩惱力所生”的涵義。
4、如何從觀察色蘊的角度,以多體觀、不淨觀對治貪欲?
5、如何從觀察支分和身體是一體還是他體的角度,證成身體沒有實自性?
6、分別說明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定義。
7、分別以多體觀舉例層層剖析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並且說明還可以從哪些不同角度分解。
8、如果有爲法不是刹那滅,有哪些過失?並且舉例說明。
9、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觀察,如果有情蘊身不是刹那滅有何過失?
10、有人說:“石頭等堅硬物在遇到鐵錘等違緣時才會毀滅,在此之前一直安住,因此不是刹那滅。”對此如何以理證破除?
11、如何以理證成立凡是因果法必定是刹那滅?
12、本法要分別從哪些角度、如何抉擇粗無常?
13、分別從叁苦及六道諸苦的角度,舉例說明五取蘊爲衆苦所依及根源。
14、如何通過觀察蘊和我的關系成立唯蘊無我的觀點?
15、如何遮破“我”是常、一、自在的體相?爲何遮破常、一、自在等體相就能破除對自我的執著?
16、請舉例說明五取蘊是苦,完全受業惑所支配,沒有自在性之我。對此,有人說:“既然如此,那如何成立修道解脫?這和宿命論有何不同?”請以教理遣除此疑。
17、請以比喻說明觀修四個觀法分別應達到何種量?
18、“若見如雨似瀑流,亦如無人之空屋,即應安住此定解,乃至未散此中住。”請以頌中的比喻對應意義,說明前叁種觀法和無我的關系。
19、請舉叁例說明,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修無我?
20、請具體闡述四種觀法觀修的方法、要求及作用。
21、解釋頌詞:
總之此四觀察門,舍置非理作意後,
觀察之輪無間轉,如觀察量定解生。
于此種種所緣境,心識清晰而遊履,
應如烈火之燎原,相續不斷逐一轉。
于我往昔諸時中,非理作意諸邪念,
念念遷轉之此位,其上安置觀察修。
22、請說明串修四種觀法在相續中總的必須達到的量。
23、解釋頌詞: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意海已澄清,
似彼聖者自在境,觸及寂止叁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內觀心性勝觀起。
此爲叁乘諸行者,最初共同入門道。
24、請說明觀修此法的必要。
25、解釋頌詞:
初以分別觀察力,摧破引生煩惱相,
了達諸蘊空性後,離于叁界之希願。
此後依次諸緣相,極爲寂滅之空性,
所斷能斷悉無願,當離一切邊執貪。
無貪大悲之貪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叁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26、爲什麼說此法是止觀的前行?
27、解釋頌詞:
開演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宣,
經雲此二功德等,故于此義善修習。
若爾等同如理修,十億經藏義要故,
無勞即得深廣慧,修者當成速解脫。
《淨心引導》思考題
1、本引導中,加行引導有哪些方面?其中修七支供的必要是什麼?爲什麼要按《行願品》修七支供?請依《行願品》頌詞具體解釋七支供。
2、請解釋祈禱的對境、必要、內容與條件。
3、如何成立叁寶是修法時最殊勝的助緣?
4、請詳細解釋叁殊勝,並且具體解釋加行殊勝的意義。行善時以叁殊勝攝持有何必要?爲何成爲殊勝?
5、行善時,有無叁殊勝攝持有何差別?爲什麼會有此種差別?
6、爲什麼說以追求現世圓滿的發心行善屬于不善?
7、爲什麼不能以下品善心爲足?
8、請宣說上品善心的真實體相。
9、如何遣除“如果利他就無法利己”的擔憂?
10、請按本引導文說明如何對五取蘊進行多體的觀修?
11、有人認爲“依靠多體所組成的五取蘊可以感受快樂,享受生活,所以五取蘊有利有弊,不能一概否定。”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2、按《瑜伽師地論》所說,應從哪些角度觀修界的差別?並且分別說明所應思惟的具體內容。
13、現代外科醫生熟知人體的各個器官,比誰都了解人體是由各種不淨物所組成,而且他們每天現見這些不淨物,但爲何他們的貪欲、傲慢並未因此而減少?這提醒我們在觀修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14、解釋頌詞:
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焰,
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
15、請以理證舉例說明“某法是生起變異的因緣,而不是諸行斷滅的因緣。”
16、有人認爲“能量既然守恒,就不應是刹那滅。”請以理證成立諸行刹那滅與能量守恒定律並不相違。
17、有人認爲:“因爲識是觀待因緣而生,比如,聽一首十分鍾長的樂曲,耳識也會持續十分鍾,直到音樂聲停時,耳識才滅,所以不能一概決定識是常或者無常。”對此觀點你是如何剖析的呢?
18、請闡述刹那滅與相續的關系。
19、粗無常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痛苦,比如,房屋倒塌、親人離世……,而現在又要了解細無常,知道後是否會更添痛苦?請說明觀修細無常的必要。
20、如何由觀察無常而認識五蘊的本性?
21、說說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觀修無常的?
22、現在的人也知道時光稍縱即逝,所以認爲更應該及時享樂,見到粗無常尚且如此執著,若再觀修細無常,豈不更加執著?對此請以正理加以分析。
23、對叁受安立叁苦的理由是什麼?並且舉例說明。
24、叁苦各自所包含的內容有哪些?本引導文中行苦的範圍和《廣論》有何不同?是否矛盾?爲什麼?
25、凡夫對于叁苦的感知有何差別?說說你對叁苦的感知。
26、結合親身感受,舉例說明常人以苦爲樂的錯誤認知有哪些?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是什麼?
27、爲什麼所有的刹那都是苦因?俗話說“苦盡甘來”,現在所受的苦爲何不能成爲未來快樂的因呢?
28、舉例說明如何對取蘊身觀修叁苦?
29、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當生起叁種受時,你是如何運用苦觀的?
30、回向的必要是什麼?
31、損壞善根的因素有哪些?爲何以這些因素會損壞善根?
32、如法回向的方式有哪些?凡夫應隨學何種方式?如何回向才能具最大利益?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