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9

  ..續本文上一頁較菩薩,苦多無菩提。”世人追求財富可謂用心良苦,大部分人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智。爲了賺錢,大半輩子都沒有停歇,而且不敢有半點松懈怠慢。實際上不光是這一世,衆生生生世世爲了自身的利益,爲了滿足欲望,都是這樣的賣力。如果能將這些精力的千萬分之一用于修行佛道上,那是成佛有余。無奈就是不肯回心轉意,不管有多大困難,從早到晚,從青壯年到老年,都在奔波忙碌,這樣的辛勞得到的是轉瞬即逝的快樂,而剩下的則是痛苦。

  論中又說:“欲貪生衆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表面上看,當今世界的物質豐盛,五光十色應有盡有,但是各人爲此付出的辛酸痛苦,卻遠遠大于其中享受到的快樂。世人都願意表述、願意炫耀享受欲樂快樂的一面,卻不願剖析其中包含的苦楚。好比拖著沈重物品的牛馬,爲了身旁的數口青草,不惜忍受主人的鞭打,對于疲憊不堪的牛馬來說,這樣的鞭打勢必痛徹心肝,甚至喪命,這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人們在塵世中奔勞的寫照,那些財物和感官享受不會白白得到,需要爲此付出沈重的代價。因爲抵擋不住外境層出不窮的欲樂誘惑,爲了得到這些欲樂,人們給自己套上枷鎖,不但今生的安樂給摧毀了,還將給自己的後世帶來痛苦的業果。

  四、財富無常觀

  在古羅馬帝國時期,當大將在戰場上獲取勝利,步入凱旋門時,在兩邊群衆如潮的歡呼聲中,按照慣例會有一位仆人提醒主帥說:“這一切僅僅是過眼雲煙。”不僅是戰場的勝利,世間財富也一樣是過眼雲煙,不論什麼朝代,巨商豪富們的奢侈闊綽和今天如出一轍,古代的石崇鬥富可以用黃金裝飾廁所,今天的富人一擲千金,古今擺闊的方式和心態沒有什麼兩樣,然而往日的富人和他們積聚的財富今天連影子都沒有了,俗話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向北流。”

  輿論宣傳往往喜歡呼應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成功的事件總是渲染得多一些,而失敗虧損的事例則講得少一些,作爲人自身來講,也是榮耀的時候說得多,而失意的事情則不願多談,久而久之,讓人們感到富裕是一件可以持久的事物。人們往往滿足擁有財富時所帶來的快樂,期盼富貴永久,不但自己要一生擁有,而且要傳予子孫後代,可惜的是世間的事物都是以無常爲本性,世上哪有恒常不變的東西?今時人們往往只看到由財勢所帶來的風光,迷戀闊綽、氣派和場面上的呼風喚雨,卻難以醒悟財富的無常。財富本來幻化無常,有什麼必要把畢生精力用在經營這些身外之物上呢?這和兒童迷戀追逐肥皂泡一樣可笑。

  這一點也可以從富豪排名榜來觀察,幾年前的富豪可能數年後就銷聲匿迹,過去在商業圈、金融界炙手可熱的人物,有可能變得一貧如洗,甚至淪爲階下囚。

  在2001年福布斯中國百名富豪榜中,楊斌以資産9億美元列第2位,2003年7月14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楊斌及相關企業犯合同詐騙、僞造金融票據、非法占用農用地等罪案作出一審宣判,數罪並罰,判處楊斌有期徒刑18年,罰金人民幣230萬元。

  原深圳政華集團總裁吳志劍在199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9位,2000年排名第26位。這位由800元起家到擁有26億資産者,因合同詐騙及僞造國家機關證件兩次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7年,並處罰金50萬元。

  根據《南方周末》相關報道,2005年2月17日,湖南常德人巢中立在自己十幾平方米的超市中用一根綠色尼龍繩懸梁自盡。巢中立曾號稱擁有2千萬資産,死時卻只有兩床棉被。

  改革開放之初,他在當地開了一家美術社,因爲手藝精細,價格便宜,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顧客盈門,初次賺到了十幾萬元。

  巢中立樂意炫耀自己的財富,1986年他成爲常德市第一個擁有轎車的商人,他經常開著一輛寫有自己名字的紅色菲亞特轎車在街頭出沒,常引起衆人圍觀。

  1988年,巢中立變賣家産到深圳圖謀更大發展,在深圳開設美術社,生意蒸蒸日上。收入豐厚的巢中立在家中專門用29臺電視機堆成一堵牆,每次看電視時將電視一齊打開同時收看29個頻道。

  然而巢中立富裕之時也陷入了情欲的漩渦,因貪戀女色而散盡千金。2003年初,他與第二任妻子離異之後,只身攜帶10萬元回到老家。回家之後, 巢中立還想東山再起,,然而時代遷變,今非昔比,在生意場上,巢中立屢受挫折,由于巨大的財富落差和世態炎涼,給他內心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最後人格完全扭曲,走上自殺的悲涼之途。

  財富無常,因緣聚集的時候,可以把人推上高峰,因緣不具時,也可以將人推到谷底。

  富有者往往吝啬,富人對錢看得比命還重,現在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他們積賺的財富已經遠夠花幾輩子,盡管擁有這麼多的財富,他們對財物占有的貪心卻絲毫沒有減弱,還要繼續鬥富比闊,結果把一生大量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毫無實質意義的財富擴張之上,積累的財富沒怎麼享用就一命嗚呼,而且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還積累了大量的惡業。像現代社會資本的積累充滿了多少他人的血汗!這裏飽藏大量惡行。雖然目前有些人不願提及這些,現在的社會風尚也對這些東西盡量避而不談,但因果確然不壞,以這些罪業必定會墮落惡趣。讓人可笑的是,這種人竟然成了當代最風光體面的人物,成了萬民渴仰的楷模,只有被物欲沖昏了頭腦的人,才會産生如此顛倒的認識。

  有的人拼命積財說是要給子孫後代造福,不知道財物是無常的,俗語說“富不過叁代”,有錢人家的子弟往往是纨绔子弟,不知祖輩創業的艱辛,只知道消費的痛快,花錢如流水一樣,花天酒地之下,一下就將祖業蕩銷而光。

  一個人就是擁有整個地球的財物,最後也只是一死而已,這些財物在死後也帶不去,相反自己帶去的卻是積累財富時所造的各種惡業,“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上的人以追求財富爲自豪,有的人被物欲沖昏了頭腦,看似精明處處算計,什麼時候也不願吃虧,但是最終給自己帶來的卻是墮入叁惡趣的苦果,真是可憐憫者。

  因此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將財富看淡,生活上應該知足常樂,擁有的財物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就足夠了,不能爲了滿足內心的貪欲而浪費一生大量的寶貴時光,而應將這些時間用在修持正法上面。

  五、貪欲耗盡暇滿人生

  對現代人來說,貪欲貫穿著一生,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滿足這種占有外物的欲望上,正是爲了滿足這些層出不窮的貪欲,人們消耗了自己寶貴的暇滿人生。俗話說:“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一般人一輩子都被世間的財富牢牢套死。

  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未成年人也知道物質享受,甚至有的少年兒童小小年紀也知道在吃穿上互相攀比,一問他們長大了要幹什麼?有的回答要做企業公司的大老板,或者歌舞影視明星,既有豐裕的物質享受又有人們的崇拜尊敬。對于青壯年人士來說,物質世界就是生活的戰場,每天的心思和精力都投放在如何掙取更多的金錢,以獲取更好的物質享受,人生最寶貴的光陰都交付給了內心的貪欲。即使是一些老年人,對于物質享受仍然是貪戀不舍,衣食住行各樣要講究用好的,貪欲並沒有隨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而減退。

  美妙動人的物質享受就象羅刹女一樣,初看容貌嬌好姝麗,千般柔情萬般妩媚,如果內心沒有深邃的洞察智慧和不爲外境所動的定力,則會難以自拔地投身其中,這些羅刹女不斷使出各種伎倆和幻術來勾引迷惑人心,使得人們難以清醒,甘願充當這些羅刹女的奴仆,遵從羅刹女的吩咐,去行一切難爲之事,爲她們願受各種難忍之苦,最後羅刹女露出其殘酷無情的本性,將這些被誘惑者一個個吞吃,飲其血餐其肉。

  同樣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這些悅意的外境、外物,令人內心動搖,如見羅刹女一樣,情難自禁心生貪欲;追逐外物享受物欲的過程,則如與羅刹女共處一樣纏綿難分;最後,一生深陷迷幻散亂,耗盡畢生精力,虛度一生,則如同被羅刹女吞噬。

  然而這個世間難以計數的人甘願受諸羅刹女系縛。這些羅刹女是什麼

  是一疊疊鈔票,是洋樓別墅,是豪華轎車,是大片大片的房地産,是隸屬自己的公司、産業,是燈紅酒綠的感官享受,是一呼百應的名聲地位。人們甘願爲這些羅刹女空耗一生,沈于迷夢,終生不願醒悟,甚至大造輿論,攀比誰比誰的沈迷程度更深重,舉世以深陷其中爲榮,深陷嚴重者則被尊爲人世楷模。而對揭示其真實面目的人反而橫加責難、鄙夷漠視、冷嘲熱諷,真是顛倒之極。這就是當今這個荒誕世界的真實面貌,有些人即使千般叮咛萬般呼喚,奈何難以喚醒。

  外物不論多麼美妙,其本性都是欺騙誘惑,唯有招致痛苦。這樣一個虛假的繁華物質世界,人們一生都爲之欺惑。正因爲一生光陰投入其中,從而無有機會投身于解脫之道,結果空耗一生。《入行論》中說:“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世上的欲妙極爲微薄,世上的衆生之所以辛苦,無非是爲了滿足各種欲樂。爲了滿足欲樂,即使是畜生也能夠得到,但爲此而勤苦的衆生卻因此而喪盡自己的暇滿人身。

  雖然人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對于自己人身的得之不易卻很少會去思考。

  我們這一世能夠得到人身是異常難得的,難到什麼程度呢?打個比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飄浮著一個木轭,木轭上有一個小孔,海裏有一頭盲龜,盲龜的頭要鑽進木轭之孔,這異常困難,佛說得人身比此更難。可惜的是對于世間人來說,大部分人都把自己萬劫一現的人身用在滿足貪欲、積聚財富上面,實在是太不值了。

  六、看破今生生起出離心

  1、物欲障蔽出離心

  當人們享受物欲的時候,很難感知到人間的痛苦,這些物質享受包含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吃的是雞鴨魚肉,住的是樓房花園,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出門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追求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觸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只要有錢,衣食住行樣樣方便,浸泡在這樣的物欲享受之中,人們會感覺這人世間…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