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P8

  ..续本文上一页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事业,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几年前,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死;去年,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因脑中风突然去世,年仅五十多岁;今年4月份,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在伤害着中国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商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3539个接受调查的企业家中有90%表示工作压力大,76%的企业家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许多企业家觉得内心孤独,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对于公司的总裁、老板,人们往往会羡慕其财势所带来的风光体面,却体味不到他们为资财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外在奢华的场景往往掩盖了其中的艰辛苦痛,一个富豪辛苦了半辈子却不能享用大批的财产,这样的财富对其本人又有多大的用处?为了积聚财富可以不顾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由此也可见财富诱人让人难以看破。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赚取一点钱财就如同榨油一样,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挤出那么一点点财物出来。现在因为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大,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十分困难。作为普通企业公司的职员,即使老板克扣工资、提高劳动强度,也只能默默忍受,平时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还要小心谨慎以防解雇,为了提升职位,或者保住自身的那份利益,同事之间免不了相互倾轧,为了钱财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

  下面是一份几年前贴在网络上的一位白领的自白:

  “我,男,27岁。金融部门工作。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起床,九点准时到公司上班。每天要开早会,和手下员工作训话,其它时间要处理杂七杂八的电话、文案以及相关方面的业务,忙得不可开交。

  晚上至少六点以后才能坐车回家,吃过饭,洗漱一下,又差不多九十点钟了,再看看书,写一下工作总结,作一下明天的工作计划,十一点过后,才能入睡。

  睡在床上还不能安心,公司里的大事小事,上面下达的业务能否完成,都要在脑里过七、八遍才能沉沉睡去,每个早上醒来总感觉睡眠不足,却又要继续一天的工作!

  每天,没有娱乐,不看电视,很少上网,(当然都是没时间!)也不约会,没心情!也没闲钱,更无时间!过得无滋无味,唯一可担心的就是下个月的薪水会不会增加,或者这份工作可以维持多久!

  有时想一想自己,好象过得就是白开水一样的生活,而我居然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了,没有改变,不知道其它人如果象我一样会不会受得了?!

  我这么辛苦,月薪才三千,我们老板还说我已经可以步入小白领行业了,真是!这也是白领,在上海,连一平方米的地都买不起!”

  上面是一位都市白领的心声,在大都市虽然能够感受到现代物质生活的便利,但要在其中站稳脚安顿下来,很不容易。越繁华的城市,往往消费越高,其中尤以住房价格为重。在城市里购买一套住房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要购买一套楼房,如果到银行去按揭,这些贷款等于一辈子将自己套牢,中产阶层的白领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职工和下岗、失业者,况且还有医疗和子女教育这样的高额费用。

  再看看农民,农民在田地里辛苦干了一年的活,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廉,一年的劳作仅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据专家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粮食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尽管粮食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长多少。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扣除税务和农药化肥的成本,农民手上得到的收入很低,农业成了几乎无利可图的产业,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农田弃耕、任其荒芜的现象。

  中国目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样艰苦的活都愿意干,而且还需要忍受城市里的各种歧视,从早干到晚,做最脏最艰辛的体力活,才能赚一点血汗钱养家糊口。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因为工作过度而导致工人“过劳死”和其他疾病的报道:

  2000年在广东惠州曾发生一起一个月工作500个小时使得打工仔当场暴死的事件,据了解,这家手套厂的工人都长时间加班,但工人的月工资最低的只有300元。

  2004年某电视台曾做过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有一位民工对记者说,他在一个家具厂干活,每天都要干到十二点,工作时要戴两个口罩,这样下班后鼻子里面还是黑的。一天至少要做十二、三个小时,超出八小时以外的倒也算加班,一个小时是八毛钱,就这样钱还不一定能拿得到。厂里的规章制度非常苛刻,上厕所规定时间是十分钟,超过时间就要罚款,一次二十元。至于宿舍情况是怎么样的?一个工人介绍说,他住的是四十多人的一间,床靠着床,中间只可以留一个人走过的缝隙,全部都是上下铺。这样的地方,夏天根本没有办法住,所以很多人都要睡在外面。

  据东莞劳动部门统计,从一九九二到二零零四年,整整十二年,民工的工资仅仅增加了八十块钱。大多数民工每天都要做到十一二点,然后早上七点又要开始上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这样,一个月下来也才六七百元,在广东东莞这样一个消费不低的城市,除去支付日常生活费用以外,收入所剩无几,然而这些民工还担负着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重担,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这句话形容当今社会再恰当不过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头攒动,人行道上人流匆匆……这些奔波劳碌的人不管心里想些什么,往往离不开一个“利”字。人们从边远地区走向沿海富裕地区,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小城镇走向大都市,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故土,在外面闯荡,不管工作多么艰辛,压力有多大,不管在外面遭受多大的委曲,都要咬紧牙关忍受,这一切说到底,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能赚到更多的钱财。

  在当今时代,忙碌成了一件好事,日常生活中说某人忙不干交,那意味着有机会赚钱有机会发展,而一个人一旦清闲下来,会让自己和家庭感到恐慌,意味着前途未卜。如果没有把财物足足地抓在手心,内心不免空荡荡的,但到底赚了多少才满意呢?这是一个无底洞。

  2、中间守财苦

  这在大城市最为明显,拿一般家庭来说,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一笔财产,又担心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担心被抢劫盗窃、敲诈勒索乃至水火灾害,整天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富裕的人则更是害怕黑社会的绑架恐吓,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加上有些人一夜暴富是依靠种种不法手段获取的,社会上容易产生仇视富者的心理,富人往往不敢轻易在公共场所露面。有人害怕哪天股市狂跌,使自己一夜之间由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的破产者;害怕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被更大的公司所兼并;害怕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自己稍有失策即被商海风浪所吞没。

  3、最后是失去财产的痛苦

  在今天这个人口众多、职业有限、变化快、风险高的社会,谁敢拍胸脯说自己能一生富足平安?一旦投资失误、经营失败、股市暴跌,多少人因为承受不了现实或者负债累累无法还清,而感到悲观失望前途暗淡,甚至走向自杀之路。对于富者来说,从前过的是富裕奢华的生活,现在则败落到生活的底谷;往昔是人中显贵、门庭若市,而今成了市井平民、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人难以接受,许多人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以香港金融风暴为例,据有关媒体报道: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楼市一路攀升,炒作炽热,整个楼市人头攒动,楼市泡沫一再吹大,在楼市泡沫中人人都感到发财的机会到了,不少炒家一夜暴富,市场充满狂热的味道,紧接着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股危机风暴也冲击到香港,香港楼市顿然下跌,到2003年8月,香港楼价比1997年的高峰期下跌了六成。

  楼价大跌对香港的置业者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们购置的楼房大多数是通过银行按揭购买的,每个月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要用来支付银行的贷款。由于楼价大幅下跌,过去购买的楼房变成了负资产,资不抵债,以前买的楼房现在只值以前的一半不到,整个收入只够还债了。许多中产者难以承受一夜间赤贫的现实,悲观绝望甚至有人走上自杀的绝途。香港报刊常有此类事件报道,香港预防自杀机构“生命热线”指出,2003年4月起,致电该热线求助的中产者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

  金融危机之前,大家都沉浸在繁荣泡沫的喜悦中,到了经济紧缩阶段,中产阶层只能靠节衣缩食来度过难关。

  一个人有资产的时候,往往春风得意,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对于一夜间的身份转换,则变得失意无助,这也是为财物所累,财产如枷锁一样,使人有患得患失之痛。为何不将财物看得淡一点呢?财物本如浮云,因缘聚合则兴,因缘不聚则散,人们为什么不看开一点呢?

  对于一般的家庭,最怕的就是下岗失业,没有了收入,生活立即陷入困境。在现代这种竞争高度激烈的年代,有的用人单位用人年龄甚至要求三十五岁、三十岁以下,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年轻,一旦失去年龄优势,人一衰老就失去了价值。有关部门1999年对北京市1千名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职工下岗前后个人收入平均下降61%,特困户下降的幅度还要大些。

  近二十年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财富总量翻了几翻,但是社会福利方面的增长却有限,大量的农村和城市的贫困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基本权利上难以得到保障,当穷困的家庭面临失业、子女失学和严重疾病等困境时,生存的压力将更加沉重。经济发展本来是为了使人幸福,但如果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内心反而没了稳定感,这样的趋势能让几个人心安?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告诉我们:“彼因千万分,便足成佛道,欲者…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