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8

  ..續本文上一頁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左右。他們忘我地投身于事業,在成就個人輝煌的同時,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幾年前,青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彭作義壯年而死;去年,熱心于慈善事業的臺灣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因腦中風突然去世,年僅五十多歲;今年4月份,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由于心髒驟停在跑步機上突然辭世……”“沈重的心理負擔也在傷害著中國企業家的身心健康。商場競爭的激烈殘酷,使很多企業家背負著沈重的心理壓力。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2002年,全國3539個接受調查的企業家中有90%表示工作壓力大,76%的企業家認爲工作狀態緊張。調查還發現,平均每4個企業家中就有一位患有與工作緊張相關的慢性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慢性胃炎等。許多企業家覺得內心孤獨,甚至産生厭世心理。”

  對于公司的總裁、老板,人們往往會羨慕其財勢所帶來的風光體面,卻體味不到他們爲資財所付出的沈重代價,外在奢華的場景往往掩蓋了其中的艱辛苦痛,一個富豪辛苦了半輩子卻不能享用大批的財産,這樣的財富對其本人又有多大的用處?爲了積聚財富可以不顧身體健康甚至生命,由此也可見財富誘人讓人難以看破。

  對于普通人來說,要賺取一點錢財就如同榨油一樣,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擠出那麼一點點財物出來。現在因爲人口衆多,競爭壓力大,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十分困難。作爲普通企業公司的職員,即使老板克扣工資、提高勞動強度,也只能默默忍受,平時經常要加班加點,工作還要小心謹慎以防解雇,爲了提升職位,或者保住自身的那份利益,同事之間免不了相互傾軋,爲了錢財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

  下面是一份幾年前貼在網絡上的一位白領的自白:

  “我,男,27歲。金融部門工作。

  每天早上八點准時起床,九點准時到公司上班。每天要開早會,和手下員工作訓話,其它時間要處理雜七雜八的電話、文案以及相關方面的業務,忙得不可開交。

  晚上至少六點以後才能坐車回家,吃過飯,洗漱一下,又差不多九十點鍾了,再看看書,寫一下工作總結,作一下明天的工作計劃,十一點過後,才能入睡。

  睡在床上還不能安心,公司裏的大事小事,上面下達的業務能否完成,都要在腦裏過七、八遍才能沈沈睡去,每個早上醒來總感覺睡眠不足,卻又要繼續一天的工作!

  每天,沒有娛樂,不看電視,很少上網,(當然都是沒時間!)也不約會,沒心情!也沒閑錢,更無時間!過得無滋無味,唯一可擔心的就是下個月的薪水會不會增加,或者這份工作可以維持多久!

  有時想一想自己,好象過得就是白開水一樣的生活,而我居然已經堅持了這麼久了,沒有改變,不知道其它人如果象我一樣會不會受得了?!

  我這麼辛苦,月薪才叁千,我們老板還說我已經可以步入小白領行業了,真是!這也是白領,在上海,連一平方米的地都買不起!”

  上面是一位都市白領的心聲,在大都市雖然能夠感受到現代物質生活的便利,但要在其中站穩腳安頓下來,很不容易。越繁華的城市,往往消費越高,其中尤以住房價格爲重。在城市裏購買一套住房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個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要購買一套樓房,如果到銀行去按揭,這些貸款等于一輩子將自己套牢,中産階層的白領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的職工和下崗、失業者,況且還有醫療和子女教育這樣的高額費用。

  再看看農民,農民在田地裏辛苦幹了一年的活,由于農産品價格低廉,一年的勞作僅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據專家估計,在20世紀90年代的最後幾年,糧食的價格下降了30%以上,盡管糧食豐收了,但農民的收入卻沒有增長多少。由于農産品價格過低,扣除稅務和農藥化肥的成本,農民手上得到的收入很低,農業成了幾乎無利可圖的産業,有些地方甚至出現農田棄耕、任其荒蕪的現象。

  中國目前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對于他們來說,什麼樣艱苦的活都願意幹,而且還需要忍受城市裏的各種歧視,從早幹到晚,做最髒最艱辛的體力活,才能賺一點血汗錢養家糊口。我們不時可以看到因爲工作過度而導致工人“過勞死”和其他疾病的報道:

  2000年在廣東惠州曾發生一起一個月工作500個小時使得打工仔當場暴死的事件,據了解,這家手套廠的工人都長時間加班,但工人的月工資最低的只有300元。

  2004年某電視臺曾做過農民工的相關報道,有一位民工對記者說,他在一個家具廠幹活,每天都要幹到十二點,工作時要戴兩個口罩,這樣下班後鼻子裏面還是黑的。一天至少要做十二、叁個小時,超出八小時以外的倒也算加班,一個小時是八毛錢,就這樣錢還不一定能拿得到。廠裏的規章製度非常苛刻,上廁所規定時間是十分鍾,超過時間就要罰款,一次二十元。至于宿舍情況是怎麼樣的?一個工人介紹說,他住的是四十多人的一間,床靠著床,中間只可以留一個人走過的縫隙,全部都是上下鋪。這樣的地方,夏天根本沒有辦法住,所以很多人都要睡在外面。

  據東莞勞動部門統計,從一九九二到二零零四年,整整十二年,民工的工資僅僅增加了八十塊錢。大多數民工每天都要做到十一二點,然後早上七點又要開始上班,中午有一個小時的休息。這樣,一個月下來也才六七百元,在廣東東莞這樣一個消費不低的城市,除去支付日常生活費用以外,收入所剩無幾,然而這些民工還擔負著贍養老人、養育子女的重擔,其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天下熙熙,爲利而來;天下攘攘,爲利而往。”這句話形容當今社會再恰當不過了:街道上車水馬龍,商場裏人頭攢動,人行道上人流匆匆……這些奔波勞碌的人不管心裏想些什麼,往往離不開一個“利”字。人們從邊遠地區走向沿海富裕地區,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小城鎮走向大都市,離開家鄉離開熟悉的故土,在外面闖蕩,不管工作多麼艱辛,壓力有多大,不管在外面遭受多大的委曲,都要咬緊牙關忍受,這一切說到底,無非是爲了更好地發展,能賺到更多的錢財。

  在當今時代,忙碌成了一件好事,日常生活中說某人忙不幹交,那意味著有機會賺錢有機會發展,而一個人一旦清閑下來,會讓自己和家庭感到恐慌,意味著前途未蔔。如果沒有把財物足足地抓在手心,內心不免空蕩蕩的,但到底賺了多少才滿意呢?這是一個無底洞。

  2、中間守財苦

  這在大城市最爲明顯,拿一般家庭來說,自己辛辛苦苦積累了一筆財産,又擔心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擔心被搶劫盜竊、敲詐勒索乃至水火災害,整天處于擔驚受怕的狀態。富裕的人則更是害怕黑社會的綁架恐嚇,由于貧富差距懸殊,加上有些人一夜暴富是依靠種種不法手段獲取的,社會上容易産生仇視富者的心理,富人往往不敢輕易在公共場所露面。有人害怕哪天股市狂跌,使自己一夜之間由百萬富翁、千萬富翁變成負債累累的破産者;害怕在殘酷無情的競爭中,被更大的公司所兼並;害怕在瞬息萬變的商海中,自己稍有失策即被商海風浪所吞沒。

  3、最後是失去財産的痛苦

  在今天這個人口衆多、職業有限、變化快、風險高的社會,誰敢拍胸脯說自己能一生富足平安?一旦投資失誤、經營失敗、股市暴跌,多少人因爲承受不了現實或者負債累累無法還清,而感到悲觀失望前途暗淡,甚至走向自殺之路。對于富者來說,從前過的是富裕奢華的生活,現在則敗落到生活的底谷;往昔是人中顯貴、門庭若市,而今成了市井平民、門可羅雀,這種強烈的反差使人難以接受,許多人從此郁郁寡歡一蹶不振。

  以香港金融風暴爲例,據有關媒體報道: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樓市一路攀升,炒作熾熱,整個樓市人頭攢動,樓市泡沫一再吹大,在樓市泡沫中人人都感到發財的機會到了,不少炒家一夜暴富,市場充滿狂熱的味道,緊接著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這股危機風暴也沖擊到香港,香港樓市頓然下跌,到2003年8月,香港樓價比1997年的高峰期下跌了六成。

  樓價大跌對香港的置業者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他們購置的樓房大多數是通過銀行按揭購買的,每個月的收入有相當一部分要用來支付銀行的貸款。由于樓價大幅下跌,過去購買的樓房變成了負資産,資不抵債,以前買的樓房現在只值以前的一半不到,整個收入只夠還債了。許多中産者難以承受一夜間赤貧的現實,悲觀絕望甚至有人走上自殺的絕途。香港報刊常有此類事件報道,香港預防自殺機構“生命熱線”指出,2003年4月起,致電該熱線求助的中産者比上年同期增加叁成。

  金融危機之前,大家都沈浸在繁榮泡沫的喜悅中,到了經濟緊縮階段,中産階層只能靠節衣縮食來度過難關。

  一個人有資産的時候,往往春風得意,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對于一夜間的身份轉換,則變得失意無助,這也是爲財物所累,財産如枷鎖一樣,使人有患得患失之痛。爲何不將財物看得淡一點呢?財物本如浮雲,因緣聚合則興,因緣不聚則散,人們爲什麼不看開一點呢?

  對于一般的家庭,最怕的就是下崗失業,沒有了收入,生活立即陷入困境。在現代這種競爭高度激烈的年代,有的用人單位用人年齡甚至要求叁十五歲、叁十歲以下,有誰能保證自己永遠年輕,一旦失去年齡優勢,人一衰老就失去了價值。有關部門1999年對北京市1千名下崗職工的調查顯示,職工下崗前後個人收入平均下降61%,特困戶下降的幅度還要大些。

  近二十年來經濟取得長足發展,財富總量翻了幾翻,但是社會福利方面的增長卻有限,大量的農村和城市的貧困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基本權利上難以得到保障,當窮困的家庭面臨失業、子女失學和嚴重疾病等困境時,生存的壓力將更加沈重。經濟發展本來是爲了使人幸福,但如果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內心反而沒了穩定感,這樣的趨勢能讓幾個人心安?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告訴我們:“彼因千萬分,便足成佛道,欲者…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