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13

  ..續本文上一頁是分別念在作怪。分別念認爲這些粗言穢語汙辱了自己的人格,就是對自己造成傷害,實際上這些音聲如同空谷回響,在空中停留片刻後就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怎麼談得上傷害呢?所謂的傷害其實只是自己的分別念臆想出來的。

  如果不加以分析,我們會屢屢被自己的分別念欺惑愚弄,一旦被情緒所左右,很容易喪失理智,無明的憤怒就如海中的巨浪一般,可以頃刻之間就把理智的船打翻,因此平時需要對佛菩薩的教言反複觀修,有了串習堅固的基礎,再遇到別人的辱罵時,才能坦然以待。

  有些人把名聲看得比財富還要重,認爲人活一生要留名于世,這也是一種妄執。一種名聲或許在數十年數百年中還能爲人所記憶,可是幾萬年後,決定不再有人記得。執著名聲的人,當名聲受損害時,則異常憤怒,比如現代人常常爲名譽打官司,訴諸法律,雙方爭吵不休,但這毫無必要,名聲只是一種裝飾品而已,有它不會減輕生老病死的痛苦,無它也不會活不下去,不必要看得太重,爲它而生嗔心。

  3、對治嫉恨心

  還有一種就是興災樂禍,對別人充滿嫉恨心,巴不得別人倒黴遭受不幸,這種人的人格極爲下劣,其實以嫉恨心真的能令人遭遇不幸嗎?顯然一點作用也起不到,反而以這種陰暗心造意業,使自己遭受惡果。

  4、推已及人的修法

  如果他人遭受傷害時,不認爲別人是痛苦的,自己快樂時不希望他人獲得,這是心量極爲狹礙的表現。譬如,一顆小小火星濺到皮膚上自己也會不堪忍受,將心比心,要是他人遭受淩辱時,痛苦會是多麼強烈,但是被嗔恨蒙蔽的內心是不會去想他人的痛苦的,比如戰爭的發動者,只關心自身利益,根本不在乎他人的死活。

  推已及人的修法,就是在自己痛苦得難以忍受時,要想到別人,無論是親友、陌生人,甚至于敵人,也是同樣有痛苦,人都願意避苦趨樂。作爲大乘行者應該心懷慈悲,想到芸芸衆生身陷輪回境界中都是異常痛苦的,他們痛苦時連對自己都可能摧殘,何況對他人呢,這都是在煩惱逼迫下不自在的行爲,猶如瘋人一樣。一位慈母不會嫌棄她瘋病發作的孩子,大乘行者面對他人的侵害,也應當這樣心懷悲憫,以天下蒼生爲念,泯滅人我是非的戲論,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不應采取對抗的態度報複、還擊。

  《入行論》中有一偈名言:“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作爲大乘行者,應立誓願:任由衆生的雙腳踏在自己的頭頂上,甯可由此而死,也要內心安忍,而令衆生的怙主諸佛如來歡喜。這一偈反映了大乘佛法對待衆生的態度,即使自己遭受再大的委屈傷害,也不能生起絲毫傷害衆生的嗔心。在佛教史中,過去曾有過無數的大乘行者如此實行,在現在和未來,也必然爲一切大乘行者所履行。

  

  五、迷亂話語

  

  一、大衆傳媒

  1、傳媒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語言是人們相互溝通交流的工具,人們用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也用語言來影響他人的觀念和行爲。

  古代社會,信息不發達,人們對世界的了解僅僅局限在生活範圍裏的小小地域,雖然也能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來了解世界,但這僅僅局限于極少數的富裕上層人士,大部分人難以獲得學習文字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人們的思想也非常單純。

  當今時代,信息和思想的傳播與古代社會有巨大的差異,當今社會有一股巨大的輿論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爲取向,這個力量來自傳播媒體。

  今天,電影、電視、廣播、書報,以及不久前發展並廣泛普及的計算機網絡,是人類口舌的拓展,銀幕熒光屏上虛幻的影像、空氣中振蕩的聲波和紙上的文字無孔不入,鋪天蓋地而來,某個人或者某個利益集團依靠電視、網絡的作用可以將其影響擴展到世界各地。

  電視和報刊上的廣告影響著千家萬戶,大到人生的價值取向、求職取向、購買住宅、汽車,小到家庭主婦選擇的鍋碗瓢盆、衣裝樣式、顔色,外界傳媒的言論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一起來就習慣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收聽早間新聞;上班路上,喜歡買一張報紙閱讀;當辛勞了一天要休息時,最容易想到的娛樂方式則是看電視。人們聚在一起喜歡談論的話題,大多也是大衆傳媒賦予他們的信息,大到國際國家大事,小到電視劇的某個劇情。

  對于現代人來說,沒有大衆傳媒幾乎難以適應,會有一種難以擺脫的孤獨感,不和大衆傳媒接觸,會感覺猶如生活在孤島上一般。人們受傳媒的影響如同呼吸空氣一樣,既息息相關又渾然不覺。

  在這樣一個方方面面都呈現著快速變化的時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去了解世界畢竟是十分有限的。今天人們了解世界的面貌大多依賴于傳播媒體所傳達的景象。比如,一個沒有去過美國的人,對于美國的認識大多來自書報、影視等大衆傳媒。對于現代人來說,似乎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親身體驗的世界,另一個則是媒體塑造的想象世界。

  2、媒體控製現代人的思想

  人們關注什麼,討論什麼話題,很大程度上是由媒體設置的。電視在黃金時段反複播報的消息,報紙在顯著位置刊登的新聞,都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媒體通過圖像文字的渲染和聲音的不斷播放,將信息浸入到人們的思想深層之中。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東西是壞的,傳媒中宣揚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和判斷,勢必在人們心靈深處打下深刻的烙印。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生活的價值標准深受傳媒的影響。

  媒體中散播出來的信息是由媒體製作的,我們在報刊電視裏看到的內容,在廣播裏聽到的內容,在沒有進入眼耳之前,是由媒體事先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該知道什麼,該去談論些什麼,實際是受他人操縱支配的結果,我們所了解的信息和事件經過了他人的選擇、過濾或改裝。

  由此可知通過操縱傳媒,可以操控公衆的思想和行爲,使得公衆服從傳媒中所宣揚的觀念和意志。政治家和利益集團總是通過輿論宣傳來達到推行其觀點、開展社會動員、實施政治綱領等的各種政治目的。

  在現代社會,某個人或某個利益集團依靠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以將其影響擴展到世界各地。政治家或利益集團爲了自身利益,常常製造謊言掩蓋真相,或對他人辱罵攻擊,或者製造大量引起貪嗔癡的绮語,誘導民衆誤入設計好的圈套之中,他們依靠輿論宣傳的力量,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存狀態。在這裏可以看到話語巨大的作用力。當傳媒傳播善論時,將引導人們趨于善良的行爲,而當傳媒散播惡論時,則將誘導人們步入邪惡之途。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爲例,納粹帝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裏尼以及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即運用傳媒大肆進行宣傳,對本國群衆製造謊言隱瞞事實真相,愚弄蠱惑百姓。他們宣揚鼓吹狂熱的種族滅絕理論,對其他民族咒罵汙辱,大肆散播侵略戰爭合理性的言論,由此激起人們的嗔恨,使這叁國的無數民衆迷失人性,趨之若鹜地加入到侵略戰爭之中,製造了大量慘絕人寰的殺人惡行。從這裏可以看到妄, 語、粗語、绮語等語言惡業通過傳媒對人類造成了深重災難。

  二、廣告與傳媒商業化,

  1、廣告刺激物欲

  廣告在這個社會到處都是,廣告公司的策劃者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做廣告宣傳,從電視節目中間插播,到城市中公共汽車的車廂表面、高樓大廈的樓面屋頂,在今天這個社會網絡中生存的人要想擺脫廣告的影響實在太困難了。

  在商業化的時代,商品製造出來以後,必須有人購買,而廣告正是使人産生購買欲的手段。以汽車行業來說,電視中不停地播放各種汽車廣告,報刊上有汽車專欄介紹各種汽車品牌的性能和價格,以此烘托汽車消費的氣氛,通過大面積的宣傳,購車的概念就會在人們大腦中落下印象,等到有了購車的經濟實力時,自然就會去購買。

  廣告策劃和製作者,力圖創造出在感官上具有強烈的沖擊力的廣告作品,色彩、視覺、用詞、情節,都鮮明、醒目,標新立異,能在人們大腦中烙下深刻的印象。廣告商會打造各種概念,利用人心深處的物欲和虛榮心,來激起人們的消費熱情和購買欲,廣告後面的潛臺詞就是:購買。

  在商品促銷方面,廣告往往能起到神奇效果,一個普通商品花上巨額廣告費用,天天在電視的黃金時段做轟炸式播放,商品的知名度就會立即飙升,商品的銷售也由此大幅度增長。因此企業公司都願意在廣告宣傳上投放大量的資金。

  廣告是大衆傳媒生存的基礎,是傳媒機構收入的主要來源,廣告額的升高意味著媒體産業的業績攀升,黃金時段的廣告額在大電視臺是個天文數字。在美國,廣播電視企業的收入完全來源于廣告,報紙和雜志70%的收入來自廣告。

  以房地産這一行爲例,許多報紙尤其是地方上的報紙都設有房地産專欄,據研究報告,2001年房地産廣告占全年廣告量的50%以上。一個樓盤開工以後,開發商會組織一批記者進行策劃包裝,製造概念。2001年3月,北京市某樓盤剛剛評上了“十佳樓盤”,就因樓板出現裂縫而被業主告上了法庭。這裏媒體的公信度又有多少呢?

  廣告中經常出現成功人士或者富裕溫馨的家庭享用廣告推介産品的畫面,無形之中在人們心中塑造了一種理念:穿著名牌衣物擁有名牌産品,意味著擁有社會地位和人生的成功,而青少年則喜歡依靠名牌産品來炫耀自己,達到與衆不同的效果。

  企業和公司往往利用超級明星來做廣告,以耐克球鞋爲例,耐克公司請NBA超級巨星喬丹做廣告,明星被媒體賦予超越凡俗的地位。在廣告中,喬丹表現了他的驚人技藝,廣告暗示因爲擁有耐克鞋,使得喬丹如虎添翼,成爲超級球星,一個人如果擁有耐克鞋,就會變得如同喬丹一樣,得到人們的認同和尊重。因爲喬丹的名人示範作用,全世界範圍內的青少年都渴望擁有帶有“旋風”標志的耐克鞋,這給耐克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每年光賣“飛人”一款鞋就能贏利2.5億美元,喬丹在耐克公司賺取的廣告收入竟達1.5億美元。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廣…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