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P12

  ..续本文上一页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总统专机失事事件。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在赴坦桑尼亚首都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首都,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坠毁,两位总统和机上随行人员全部遇难。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传说不一,胡图族、图西族两大部族之间互相猜疑,局势迅速恶化。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图西族总理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

  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甚至相当偏远的山区也发生了部族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带来的恶果,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殖民主义者在卢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了两者不和的种子。1962年卢旺达独立,独立前后就发生过多次部族仇杀,造成大批难民外逃,部族矛盾进一步加深。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真正实施,进而在1994年总统遇难时再度爆发全面内战。(《环球时报》2004年04月09日第七版)

  从最新的科技发展来看,2000年人类已基本完成人的基因图表,各种族之间99.9%的基因排列是一致的,从基因组合方面无法区分种族的差别,因此所谓某种族先天优越的观点根本不成立。

  2、众生平等的道理

  对世间人来说,所谓人人平等,一般都带有附加条件,往往有个限定范围,或者限于一国、一地区、一团体,或者限于同肤色、同民族,对该范围内的人群持平等观念,在此之外可能就难以建立了。而以佛教了义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众生都平等具有如来藏,只是被客尘烦恼障蔽了而已,这是了义的平等观。

  这种观念极其深广,它的涉及面广大到极致,无余包含了周遍法界的一切圣凡,其根据非常深刻,为什么众生平等呢?因为一切有情,不仅是人类,下至低级的蚂蚁蚊虫,都平等具有如来藏;另外从无始生死流转来观察,每位有情过去世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人,也同样做过仇敌,所谓的亲怨关系完全是随因缘不同而显现的,亲曾是怨,怨曾为亲,并没有实有自性,因此所谓的亲疏态度唯一是以自己的固执而形成的。

  有了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就可以解决由分别念假立的种种不平等观念所带来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人类心中都能建立起自他平等的观念,这个世界的种族、宗教、民族歧视,由歧视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现世后世的痛苦,都会一时之间完全消失。

  损害他人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嗔心的支配下造作的,为什么受嗔心控制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呢?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生起众生平等的认识。平心而论,今天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具有这样的认识呢?这也反映出佛法的殊胜,即使是世间杰出的智者也很难达到如此本质的认识,“众生平等”不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大范围内包括一切圣凡有情的平等,这是大乘佛法看待众生的基本态度。

  世间人对待众生的态度通常是护亲伏怨,对待自方是护持,对待他方则是排斥打击,这是自他二分的偏执方式。在分别心分判自他之后,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他人置于自我的对立面,甚至践踏他人的利益和生命。因此,止息嗔心的关键就是消除人我分别。

  “自他平等”应当成为每个有智慧的人对待其他众生的一项不变的原则,实际上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凌驾于他人之上进而侵犯他人,如果人类能恪守自他平等这条行为规范,世界就会自然实现和平安宁。

  四、忍辱行

  1、以暴抗暴的方式无以解决矛盾冲突

  对待仇恨,人们习惯以牙还牙、以暴抗暴,在解决争端时,往往一开始就考虑以暴力打击对方,这种顽固僵硬的模式,致使有些民族之间的矛盾长达上千年都难以解决,使得冲突与战争不断上演。

  2001年,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立即采取对阿富汗的报复性打击。2003年3月,又对伊拉克开战。这种以暴抗暴的方式,促使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都在对方眼中成了妖魔鬼怪,敌国的男女老幼被一概贴上“仇敌”的标签。由此使得相互斗争愈演愈烈。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现代人理解为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受到伤害,似乎要以牙还牙,加倍报复,才是英雄好汉。在世人眼中,如果受欺负而不反抗,似乎在社会上都立不稳脚。世间人一般没有忍辱的习惯,即使当面不反击,那也可能只是力量不够,实际内心在暗暗诅咒,伺机报复,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种怨怨相报的态度,只会使互相损害的因果之链没有了断之时,双方只有以克制忍耐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争端。《入中论》云:“往昔所作恶业果,即许彼苦能永尽,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如果不从因果的角度来分析,而认为要以牙还牙来制伏对方,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冤结越结越深,即使一方凭借优势暂时占据上风,另一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从历史经验来看,怨恨最终都是以和解方式了结的,从来没有过以暴力能结束敌对的例子。

  2、大乘忍辱行

  在华人圈中,武侠小说和功夫片极为流行。这些作品中,出家人不是闻思修行,而是在苦练武功,高僧大德不是慈悲济世,却参与江湖上的恩怨仇杀,这是文人以分别念随意编造的不实情节,是对佛教不负责任的肆意扭曲,与佛教忍辱负重、慈悲为怀的本怀完全不符。

  《入行论》云:“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将损恼自己的敌方当作如意宝来顶戴,这是大乘行者迥然不同于世人的态度,世间人对于敌方即使不恨之入骨,至少也是不予理睬,怎么会象对待如意宝一样恭敬顶礼呢?之所以态度上差异这样大,是因为世间人一般只从眼前的利益考虑,认为敌方的损害致使自己现世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应当仇视敌方。但对大乘行者来说,他人的损恼正是自己锻炼安忍的难得机会。

  《入行论》云:“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对于大乘佛子来说,要获得菩提果,必须成就忍辱波罗蜜,而这又必须要有损害自己的对境,一个人关起门来是无法修成忍辱的,换个角度说,对方的损害对自己的修持是逆增上缘,有助于成就安忍功德。

  从长远的菩提道修行来看,这是必须经历的修持,所以要视如如意宝一般看待给自己制造违缘的人。对方的损恼越严重,自己安忍所获的福德资粮也越大,就象风吹得越大,火焰越发猛烈一样。

  另外,痛苦和违缘可以增强出离心,使自已趋入解脱道,有了痛苦违缘,才能体会到轮回的缺憾之处,才能加深对轮回苦性的切身理解,否则天天过着天人般的生活,衣食受用应有尽有,常常快乐安逸,就没有机会观察到轮回的苦患,生起苦谛的认识。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如果样样受用都满足,就不容易看到自身的缺陷,容易生起骄慢的情绪。一个饱尝痛苦的人,容易想到自己这样痛苦,别人也必定同样艰辛,再想想三恶道中众生的处境更加苦不堪言,通过自身的痛苦推己及人,对他人的苦患就会有切身的认识,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悲悯生死苦海中沉溺的众生,不然自己天天放逸安乐,“饱汉不知饿汉饥”,又如何去体会他人的疾苦呢?

  通过苦害就会逼自己深刻地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种苦难的地步?根本原因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往昔造作的恶业,现在成熟了,转成痛苦的果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根本不能怨别人。如果从今以后不断恶行善,现在所感的苦果,在未来仍然要反复尝受,甚至更加可怖,说不定就堕入三恶道去了,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改变自己身语意的行为,努力断恶行善。

  痛苦就象一位教师,可以让你领会到处在安逸时难以体验的东西,而且在深度上远远超过平常轻松快乐时漫不经心的体会。

  五、嗔恨对治

  1、通过观因果对治嗔恨

  《入行论》云:“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以缘生,受之甘如饴。”

  他人或亲友对自己的伤害、辱骂、诽谤,或者故意制造违缘,这些都是依于一定的因缘产生的,一旦因缘聚合,这些损恼就会涌现出来。在正常状况下,心情平静的人怎么也不会去伤害他人,但是因缘聚会时,也会突然发生损伤他人的事件。这就象疾病的产生,一个原本健康的人一旦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引生疾病的因缘聚合时,疾病就会当即产生。同样,一个人对别人进行伤害,那也是他染上烦恼的病毒,在烦恼因缘成熟时,不得不生起伤害他人的行为。

  在烦恼痛苦的逼恼之下,人们对自己最珍爱的生命都会摧残,更不用说对他人制造伤害。被烦恼折磨的众生如同重病患者,大乘行者理应对其深怀悲悯,而不能无情打击。

  再往深处思考:为什么他人会损恼自己呢?这也是无欺业力的结果,因为过去曾经损害过他,现在才会感受被损害的果报,既然是以自己往昔的过失所造成的,原因出在自身,又有什么理由嗔恨他人呢?

  2、对治因口业产生的嗔恨

  平时两个人冲突,往往因为对方口出污秽之言,进行辱骂,当听到不堪入耳的话语时,感觉自己被侮辱、欺负了,如果不还以辱骂或大打出手,简直难咽这口气。《入行论》云:“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实际上这些粗语,只是空气中声波的振动而已,它能象石头砸身一样让人感觉疼痛吗?就算别人说得再多,对自身也是毫发无损。但是对一个心胸不宽广、未串习过安忍的人来说,听到这些粗言恶语简直比刀割还要令心疼痛,这都…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