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12

  ..續本文上一頁殺的直接導火索是總統專機失事事件。1994年4月6日晚,盧旺達總統和布隆迪總統在赴坦桑尼亞首都出席關于地區和平的首腦會議後,同機返回盧首都,飛機在機場降落時墜毀,兩位總統和機上隨行人員全部遇難。事發後,關于誰是凶手傳說不一,胡圖族、圖西族兩大部族之間互相猜疑,局勢迅速惡化。次日,由胡圖族組成的總統衛隊綁架並殺害了圖西族總理和3名部長,同時組建了臨時政府。

  盧旺達內戰再度爆發,伴隨著兩派武裝在前線的激烈厮殺,胡圖族極端分子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殘殺圖西族和胡圖族溫和派,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甚至相當偏遠的山區也發生了部族屠殺,一卡車、一卡車逃難的婦女、兒童被殺死,路邊溝旁屍橫遍野,慘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內,近百萬無辜者被殘酷殺害,200多萬難民逃亡國外,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大屠殺是長期殖民統治帶來的惡果,在歐洲人來到盧旺達之前,胡圖、圖西兩個部族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殖民主義者在盧實行“以夷製夷”的政策,在兩大部族之間輪番製造矛盾,從而埋下了兩者不和的種子。1962年盧旺達獨立,獨立前後就發生過多次部族仇殺,造成大批難民外逃,部族矛盾進一步加深。1990年10月,僑居烏幹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軍又爆發長達3年的內戰,雙方雖于1993年8月簽署了和平協定,終因積怨太甚而未能得到真正實施,進而在1994年總統遇難時再度爆發全面內戰。(《環球時報》2004年04月09日第七版)

  從最新的科技發展來看,2000年人類已基本完成人的基因圖表,各種族之間99.9%的基因排列是一致的,從基因組合方面無法區分種族的差別,因此所謂某種族先天優越的觀點根本不成立。

  2、衆生平等的道理

  對世間人來說,所謂人人平等,一般都帶有附加條件,往往有個限定範圍,或者限于一國、一地區、一團體,或者限于同膚色、同民族,對該範圍內的人群持平等觀念,在此之外可能就難以建立了。而以佛教了義的觀點來看,所有的衆生都平等具有如來藏,只是被客塵煩惱障蔽了而已,這是了義的平等觀。

  這種觀念極其深廣,它的涉及面廣大到極致,無余包含了周遍法界的一切聖凡,其根據非常深刻,爲什麼衆生平等呢?因爲一切有情,不僅是人類,下至低級的螞蟻蚊蟲,都平等具有如來藏;另外從無始生死流轉來觀察,每位有情過去世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親人,也同樣做過仇敵,所謂的親怨關系完全是隨因緣不同而顯現的,親曾是怨,怨曾爲親,並沒有實有自性,因此所謂的親疏態度唯一是以自己的固執而形成的。

  有了這種衆生平等的觀念,就可以解決由分別念假立的種種不平等觀念所帶來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人類心中都能建立起自他平等的觀念,這個世界的種族、宗教、民族歧視,由歧視所帶來的矛盾沖突,以及由此造成的現世後世的痛苦,都會一時之間完全消失。

  損害他人的行爲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嗔心的支配下造作的,爲什麼受嗔心控製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呢?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生起衆生平等的認識。平心而論,今天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具有這樣的認識呢?這也反映出佛法的殊勝,即使是世間傑出的智者也很難達到如此本質的認識,“衆生平等”不只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更大範圍內包括一切聖凡有情的平等,這是大乘佛法看待衆生的基本態度。

  世間人對待衆生的態度通常是護親伏怨,對待自方是護持,對待他方則是排斥打擊,這是自他二分的偏執方式。在分別心分判自他之後,爲了自身的利益而將他人置于自我的對立面,甚至踐踏他人的利益和生命。因此,止息嗔心的關鍵就是消除人我分別。

  “自他平等”應當成爲每個有智慧的人對待其他衆生的一項不變的原則,實際上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淩駕于他人之上進而侵犯他人,如果人類能恪守自他平等這條行爲規範,世界就會自然實現和平安甯。

  四、忍辱行

  1、以暴抗暴的方式無以解決矛盾沖突

  對待仇恨,人們習慣以牙還牙、以暴抗暴,在解決爭端時,往往一開始就考慮以暴力打擊對方,這種頑固僵硬的模式,致使有些民族之間的矛盾長達上千年都難以解決,使得沖突與戰爭不斷上演。

  2001年,在遭受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立即采取對阿富汗的報複性打擊。2003年3月,又對伊拉克開戰。這種以暴抗暴的方式,促使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都在對方眼中成了妖魔鬼怪,敵國的男女老幼被一概貼上“仇敵”的標簽。由此使得相互鬥爭愈演愈烈。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現代人理解爲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受到傷害,似乎要以牙還牙,加倍報複,才是英雄好漢。在世人眼中,如果受欺負而不反抗,似乎在社會上都立不穩腳。世間人一般沒有忍辱的習慣,即使當面不反擊,那也可能只是力量不夠,實際內心在暗暗詛咒,伺機報複,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種怨怨相報的態度,只會使互相損害的因果之鏈沒有了斷之時,雙方只有以克製忍耐的態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彼此的爭端。《入中論》雲:“往昔所作惡業果,即許彼苦能永盡,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如果不從因果的角度來分析,而認爲要以牙還牙來製伏對方,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使冤結越結越深,即使一方憑借優勢暫時占據上風,另一方也不會善罷甘休。從曆史經驗來看,怨恨最終都是以和解方式了結的,從來沒有過以暴力能結束敵對的例子。

  2、大乘忍辱行

  在華人圈中,武俠小說和功夫片極爲流行。這些作品中,出家人不是聞思修行,而是在苦練武功,高僧大德不是慈悲濟世,卻參與江湖上的恩怨仇殺,這是文人以分別念隨意編造的不實情節,是對佛教不負責任的肆意扭曲,與佛教忍辱負重、慈悲爲懷的本懷完全不符。

  《入行論》雲:“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將損惱自己的敵方當作如意寶來頂戴,這是大乘行者迥然不同于世人的態度,世間人對于敵方即使不恨之入骨,至少也是不予理睬,怎麼會象對待如意寶一樣恭敬頂禮呢?之所以態度上差異這樣大,是因爲世間人一般只從眼前的利益考慮,認爲敵方的損害致使自己現世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應當仇視敵方。但對大乘行者來說,他人的損惱正是自己鍛煉安忍的難得機會。

  《入行論》雲:“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對于大乘佛子來說,要獲得菩提果,必須成就忍辱波羅蜜,而這又必須要有損害自己的對境,一個人關起門來是無法修成忍辱的,換個角度說,對方的損害對自己的修持是逆增上緣,有助于成就安忍功德。

  從長遠的菩提道修行來看,這是必須經曆的修持,所以要視如如意寶一般看待給自己製造違緣的人。對方的損惱越嚴重,自己安忍所獲的福德資糧也越大,就象風吹得越大,火焰越發猛烈一樣。

  另外,痛苦和違緣可以增強出離心,使自已趨入解脫道,有了痛苦違緣,才能體會到輪回的缺憾之處,才能加深對輪回苦性的切身理解,否則天天過著天人般的生活,衣食受用應有盡有,常常快樂安逸,就沒有機會觀察到輪回的苦患,生起苦谛的認識。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如果樣樣受用都滿足,就不容易看到自身的缺陷,容易生起驕慢的情緒。一個飽嘗痛苦的人,容易想到自己這樣痛苦,別人也必定同樣艱辛,再想想叁惡道中衆生的處境更加苦不堪言,通過自身的痛苦推己及人,對他人的苦患就會有切身的認識,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悲憫生死苦海中沈溺的衆生,不然自己天天放逸安樂,“飽漢不知餓漢饑”,又如何去體會他人的疾苦呢?

  通過苦害就會逼自己深刻地反思:自己爲什麼會落到這種苦難的地步?根本原因並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往昔造作的惡業,現在成熟了,轉成痛苦的果報,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根本不能怨別人。如果從今以後不斷惡行善,現在所感的苦果,在未來仍然要反複嘗受,甚至更加可怖,說不定就墮入叁惡道去了,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改變自己身語意的行爲,努力斷惡行善。

  痛苦就象一位教師,可以讓你領會到處在安逸時難以體驗的東西,而且在深度上遠遠超過平常輕松快樂時漫不經心的體會。

  五、嗔恨對治

  1、通過觀因果對治嗔恨

  《入行論》雲:“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以緣生,受之甘如饴。”

  他人或親友對自己的傷害、辱罵、誹謗,或者故意製造違緣,這些都是依于一定的因緣産生的,一旦因緣聚合,這些損惱就會湧現出來。在正常狀況下,心情平靜的人怎麼也不會去傷害他人,但是因緣聚會時,也會突然發生損傷他人的事件。這就象疾病的産生,一個原本健康的人一旦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引生疾病的因緣聚合時,疾病就會當即産生。同樣,一個人對別人進行傷害,那也是他染上煩惱的病毒,在煩惱因緣成熟時,不得不生起傷害他人的行爲。

  在煩惱痛苦的逼惱之下,人們對自己最珍愛的生命都會摧殘,更不用說對他人製造傷害。被煩惱折磨的衆生如同重病患者,大乘行者理應對其深懷悲憫,而不能無情打擊。

  再往深處思考:爲什麼他人會損惱自己呢?這也是無欺業力的結果,因爲過去曾經損害過他,現在才會感受被損害的果報,既然是以自己往昔的過失所造成的,原因出在自身,又有什麼理由嗔恨他人呢?

  2、對治因口業産生的嗔恨

  平時兩個人沖突,往往因爲對方口出汙穢之言,進行辱罵,當聽到不堪入耳的話語時,感覺自己被侮辱、欺負了,如果不還以辱罵或大打出手,簡直難咽這口氣。《入行論》雲:“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于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實際上這些粗語,只是空氣中聲波的振動而已,它能象石頭砸身一樣讓人感覺疼痛嗎?就算別人說得再多,對自身也是毫發無損。但是對一個心胸不寬廣、未串習過安忍的人來說,聽到這些粗言惡語簡直比刀割還要令心疼痛,這都…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