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P24

  ..續本文上一頁活動以欺騙的手段斂財,這批人往往以能夠快速發財爲誘餌,欺騙自己的親朋好友作自己的下線,騙取他們的錢財。

  2004年8月底山東省淄博市警方破獲了“4.8”非法傳銷犯罪團夥,案件中的傳銷人員多達10萬多人,分布于12個省市,涉案金額達3億多元。

  傳銷組織以發展“下線”爲目標,發展對象往往瞅准下崗人員、學生、農村青年和待業者,這些人往往又是自己的親友熟人,因爲以前彼此相互了解知根知底,因此防範心理薄弱,很容易聽信其言成爲欺騙對象。傳銷網的資金來源于下線每個會員所交納的數千元的會員費,每發展一個新會員,從低到高各級別的人都能從中抽取到一定的金額,這種組織賺的就是入會者的會員費,推銷商品只不過是騙人的幌子,例如“4.8”非法傳銷犯罪團夥以營銷一種“多美滋”化妝品爲名進行詐騙,化妝品的進價爲160元,卻以2900元的價格賣給會員。如果交了入會費,那麼爲了發財就會拼命去發展下線,欺騙別人來加入,而新入的會員則以同樣的方式再去發展他的下線。

  營銷團夥通常會營造一種家庭氛圍,開始時對新加入的人員倍加關心,讓新來的人員感受到社會和家庭中難以體驗到的溫情,讓新入會員感覺到自己進入一個充滿熱情和希望的經濟團體。與此同時入會人員的證件和手機卻被他人代管,人身自由受到限製,一旦加入其中則難以擺脫控製。

  在團體中往往有“成功者”來介紹“成功”的經驗,展示美好的經濟前景,宣稱從事傳銷這項事業有暴富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發大財。“成功者”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挑動入會者內心對財富的渴望,使人陷入情緒亢奮狀態,而喪失了理智和判斷能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中,沒有資金、沒有背景,只需花幾千元的入會費,以後只要靠發展別人作自己的下線就能坐享其成,成就上百萬元資産的事業,這對于普通人來說該有多大的誘惑?

  浙江湖州市白雀鎮人王曉林,原本經營著一個家庭綢機作坊,生活殷實。2003年7月,一個朋友從廣東肇慶打來的電話卻改變了他的生活。這個朋友以2年180萬收益的巨大誘惑說服了王曉林,讓他抛下了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帶著幾萬元錢與妻子一起去了廣東。

  只要拉到3、4個人,就可以坐等著賺大錢,天底下哪有這等好事?然而王曉林就是被這樣的發財夢沖昏了頭腦。他投入3萬多元錢,買了8份廣州綠丹蘭的産品,加入了所謂的綠丹蘭産品營銷行列。正當王曉林夫婦滿腦子都是發財美夢時,意想不到的事卻發生了。

  王曉林的下線中有一位同村好友發現了這其實就是傳銷,堅決要求歸還錢財。爲了迫使王曉林退錢,那位好友竟拿著菜刀找上門來,二人反目成仇。此時王曉林全部的家當都已經投入了傳銷中,無奈他只好向上線求助。可王曉林哪裏知道,他已經深陷泥沼難以自拔了。

  王曉林夫婦越想越不對勁,決定退出傳銷網絡時,這個原本充滿熱情誘惑的組織突然凶相畢露,竟然找了黑道人物來對付他。爲了躲避追殺,王曉林夫婦東躲西藏,有家難回,吃盡了苦頭。最後他們只好向政府部門求助,希望可以恢複從前正常的生活。

  通過當地工商人員,記者找到了王曉林,夫妻倆淚流滿面,痛哭流涕,悔恨交加。王曉林說:“這些下線都是我的親戚朋友,現在親戚不和睦,朋友關系也鬧僵了。我父母哭著在電話裏說,你的朋友把我們家的門窗都砸了。黑道還放出話來,再不還錢要把我打成殘廢。我現在生活在恐懼當中,有家不敢回。傳銷真的是害人,千萬不能做!”

  深陷傳銷活動的人打破了倫理道德,認爲自己只要賺錢,什麼都可以不顧,即使自己的親戚朋友都可以作爲自己追求財富的墊腳石,有的地方竟然出現母親騙兒子加入,兒子又騙父親加入的情況。對于其中的欺騙行爲,傳銷組織自有其一套理論,這些組織者告訴下線:把親友請來加入傳銷組織,其實是讓親友一起來分享成就、分享財富,爲親友創造成功的機會,所以這些是出于善意,不要有什麼內疚。

  這種欺騙方式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一個人一旦覺察到自己的親屬朋友都把自己騙了,把自己當作致富的工具,那麼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可值得信賴的?這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趨于崩潰,覺得人與人之間毫無親情可言,進而對他人、社會産生仇視。

  傳銷這種的活動如同撒在人海中的勾子,上面擺放的是快速暴富的誘餌,釣起來的是一串串人的良心,這都是貪戀財富之心在作怪,希望天上掉餡餅,自己可以一夜暴富,而設計策劃這類陷阱的人就是利用人們貪戀財物的弱點,以種種手段進行誘惑、欺詐,上當的人利令智昏,成爲詐騙者鐵勾上的犧牲品,不但搞得親友疏遠、反目成仇,甚至傾家蕩産、妻離子散。

  一個人的靈魂如果被財富誘惑侵蝕,就會丟掉善良正直的人格,不顧一切從事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活動,如果社會充滿了這樣的蛀蟲,那麼早晚要蛀空人類社會健康的軀體。

  以千奇百怪的機巧來騙取財富真能給他們帶來富足和幸福嗎?俗話說“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得,世間呆漢喝西風。”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這些製假者、欺詐者,像老鼠一樣見不得光,偷偷摸摸過日子,即使暫時得到利益,最終也是常常敗落。製假者一旦敗露,不但自己的生意沒法再做,而且還連累了整個相同産業的發展。如果這些人能始終成功的話,那麼世間財富都會流入他們的手中,那世上的老實人也只能喝西北風了,奈何因果規律不是這般道理。

  四、商品化的憂思

  今天,商品化遍及社會生産、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礦産、石油、天然氣、森林、土地都等資源是商品,人類的思想、文字、影視、藝術作品也可以當作商品出售,像教育、醫療等過去人們心目中神聖的職業,現在也都受到了商業化的侵蝕,許多人相信在這個商品化時代,金錢是無所不能的魔杖,只要有錢,世上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得到。

  以教育部門來說,教育部官方發布的信息顯示,近十年來中國教育亂收費總額估計超過了2千億元,一些中小學借各種形式的擇校費、補課費、辦班費亂收費,大學伴隨擴招也是財源滾滾。據《北京現代商報》報道,北京791所中學中有200多所靠招收擇校生增加收入,收費超過10億。

  經商成爲當代最時髦的行業,大有全民經商的熱潮,許多人想投身其中迅速成就一番事業,功成名就,但商界裏隱含種種惡業,並不象表面那樣光明體面。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分析:經商除邪淫和邪見之外,其余八種惡行都包含在其中。

  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天天想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經營擴大,如何在商戰中吞並競爭對手的資産,如何獲取更高的利潤,因此只要一步入商場,貪心如同烈焰一般一刻也不得停息,這是貪心惡業。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商業場的競爭就如同戰場上的交戰,競爭對手之間充滿敵意,不擇手段想去擊敗競爭對手,如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般殘酷,充滿了害心。

  動物的身體、皮毛、血肉都是商人獲利的目標,因而大肆屠殺,這是殺生惡業。

  在商業廣告中經常出現誇大産品的功能作用的誇大之詞,誘惑人們購買。即使是再簡單粗劣的商品也一定要精美包裝,使人産生錯覺而上當受騙,這是屢見不鮮的伎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拿一包方便面來說,方便面的包裝印刷精美、色澤亮麗,讓人覺得這是一份上佳的珍馐,要達到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就這樣虛虛實實,誘人上鈎,以欺詐來贏取暴利,因此商場充滿了妄語。

  看見別人做生意賺了錢,自己眼紅也想撈一把,爲了能和某方合作而把對手擠出去,因此想方設法製造雙方的不和,這裏少不了離間語。

  商業競爭中少不了明槍暗箭、貶低、毀謗,或者由債務糾紛造成爭吵,這是惡語。

  爲了達到促銷商品的目的,商人會以各種言論刺激他人的購買欲望,這是绮語。

  未法時代,衆生的福報淺薄,以正當途徑一夜暴富是幾乎不可能的,于是有人爲了追求暴利不擇手段:製假販假、偷稅漏稅、貪汙受賄、販賣毒品、走私、拐賣人口等等,幾乎無惡不作。這些惡業勢必給自己的今世來生招來極爲可怕的惡果。

  那些以欺詐手段經商發財的人,或者以權勢謀求財富者,或者偷盜者,不但今世不爲世間的法律道德所容,未來還將無數劫沈淪惡道而不得解脫,有的人今生就感受果報,變得越來越衰敗,陷于困境,甚至锒铛入獄。有的人雖身爲富豪,卻視財如命,極爲悭吝,雖然形象是人,但內心卻已經感召了餓鬼的等流果報。

  五、布施功德

  社會上有的人不管怎樣艱辛努力地工作,還是依舊貧窮破落,因此埋怨他人埋怨社會,實際上今世的貧窮是前世偷盜的果報,往昔沒有供養布施,今世盡管艱辛勞作也難有享受財富的福分。“精勤勞作如山王,不如積福如火星。”如果想改變今世和未來貧窮的困境,就必須廣做供養和布施。

  我們看到有許多富人盡管擁有大量財産,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綽綽有余,但是卻舍不得布施,財富的積存成了滿足虛榮的方式,今生舍不得用,來世也帶不走,這樣財富也就變得沒有什麼意義。

  《佛子行》雲:“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大乘菩薩在行持菩薩行時,即使是頭目腦髓都願布施給衆生,我們在釋迦牟尼佛本生傳中可以讀到很多這樣可歌可泣的公案。大乘佛法的初學者,現在雖然一時還做不到這樣的廣大布施,但也不應該執著自己的財富,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行持布施,培植福德資糧。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樂,不受貧苦,不會轉生餓鬼界,究竟獲得菩提果。行持布施時,應該心生愉悅,如果意樂清淨,所施舍的財物無論多少也能感召廣大的果報,正如《叁十五佛忏悔經》中說:“乃至施與旁生一口食物,也可獲得諸善根。”

  鄭頌英居士在文章中曾舉了兩個布施行善得到善報的真實事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