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动以欺骗的手段敛财,这批人往往以能够快速发财为诱饵,欺骗自己的亲朋好友作自己的下线,骗取他们的钱财。
2004年8月底山东省淄博市警方破获了“4.8”非法传销犯罪团伙,案件中的传销人员多达10万多人,分布于12个省市,涉案金额达3亿多元。
传销组织以发展“下线”为目标,发展对象往往瞅准下岗人员、学生、农村青年和待业者,这些人往往又是自己的亲友熟人,因为以前彼此相互了解知根知底,因此防范心理薄弱,很容易听信其言成为欺骗对象。传销网的资金来源于下线每个会员所交纳的数千元的会员费,每发展一个新会员,从低到高各级别的人都能从中抽取到一定的金额,这种组织赚的就是入会者的会员费,推销商品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例如“4.8”非法传销犯罪团伙以营销一种“多美滋”化妆品为名进行诈骗,化妆品的进价为160元,却以2900元的价格卖给会员。如果交了入会费,那么为了发财就会拼命去发展下线,欺骗别人来加入,而新入的会员则以同样的方式再去发展他的下线。
营销团伙通常会营造一种家庭氛围,开始时对新加入的人员倍加关心,让新来的人员感受到社会和家庭中难以体验到的温情,让新入会员感觉到自己进入一个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经济团体。与此同时入会人员的证件和手机却被他人代管,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一旦加入其中则难以摆脱控制。
在团体中往往有“成功者”来介绍“成功”的经验,展示美好的经济前景,宣称从事传销这项事业有暴富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发大财。“成功者”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挑动入会者内心对财富的渴望,使人陷入情绪亢奋状态,而丧失了理智和判断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只需花几千元的入会费,以后只要靠发展别人作自己的下线就能坐享其成,成就上百万元资产的事业,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该有多大的诱惑?
浙江湖州市白雀镇人王晓林,原本经营着一个家庭绸机作坊,生活殷实。2003年7月,一个朋友从广东肇庆打来的电话却改变了他的生活。这个朋友以2年180万收益的巨大诱惑说服了王晓林,让他抛下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带着几万元钱与妻子一起去了广东。
只要拉到3、4个人,就可以坐等着赚大钱,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然而王晓林就是被这样的发财梦冲昏了头脑。他投入3万多元钱,买了8份广州绿丹兰的产品,加入了所谓的绿丹兰产品营销行列。正当王晓林夫妇满脑子都是发财美梦时,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
王晓林的下线中有一位同村好友发现了这其实就是传销,坚决要求归还钱财。为了迫使王晓林退钱,那位好友竟拿着菜刀找上门来,二人反目成仇。此时王晓林全部的家当都已经投入了传销中,无奈他只好向上线求助。可王晓林哪里知道,他已经深陷泥沼难以自拔了。
王晓林夫妇越想越不对劲,决定退出传销网络时,这个原本充满热情诱惑的组织突然凶相毕露,竟然找了黑道人物来对付他。为了躲避追杀,王晓林夫妇东躲西藏,有家难回,吃尽了苦头。最后他们只好向政府部门求助,希望可以恢复从前正常的生活。
通过当地工商人员,记者找到了王晓林,夫妻俩泪流满面,痛哭流涕,悔恨交加。王晓林说:“这些下线都是我的亲戚朋友,现在亲戚不和睦,朋友关系也闹僵了。我父母哭着在电话里说,你的朋友把我们家的门窗都砸了。黑道还放出话来,再不还钱要把我打成残废。我现在生活在恐惧当中,有家不敢回。传销真的是害人,千万不能做!”
深陷传销活动的人打破了伦理道德,认为自己只要赚钱,什么都可以不顾,即使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可以作为自己追求财富的垫脚石,有的地方竟然出现母亲骗儿子加入,儿子又骗父亲加入的情况。对于其中的欺骗行为,传销组织自有其一套理论,这些组织者告诉下线:把亲友请来加入传销组织,其实是让亲友一起来分享成就、分享财富,为亲友创造成功的机会,所以这些是出于善意,不要有什么内疚。
这种欺骗方式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一个人一旦觉察到自己的亲属朋友都把自己骗了,把自己当作致富的工具,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值得信赖的?这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趋于崩溃,觉得人与人之间毫无亲情可言,进而对他人、社会产生仇视。
传销这种的活动如同撒在人海中的勾子,上面摆放的是快速暴富的诱饵,钓起来的是一串串人的良心,这都是贪恋财富之心在作怪,希望天上掉馅饼,自己可以一夜暴富,而设计策划这类陷阱的人就是利用人们贪恋财物的弱点,以种种手段进行诱惑、欺诈,上当的人利令智昏,成为诈骗者铁勾上的牺牲品,不但搞得亲友疏远、反目成仇,甚至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一个人的灵魂如果被财富诱惑侵蚀,就会丢掉善良正直的人格,不顾一切从事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活动,如果社会充满了这样的蛀虫,那么早晚要蛀空人类社会健康的躯体。
以千奇百怪的机巧来骗取财富真能给他们带来富足和幸福吗?俗话说“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狡得,世间呆汉喝西风。”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制假者、欺诈者,像老鼠一样见不得光,偷偷摸摸过日子,即使暂时得到利益,最终也是常常败落。制假者一旦败露,不但自己的生意没法再做,而且还连累了整个相同产业的发展。如果这些人能始终成功的话,那么世间财富都会流入他们的手中,那世上的老实人也只能喝西北风了,奈何因果规律不是这般道理。
四、商品化的忧思
今天,商品化遍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矿产、石油、天然气、森林、土地都等资源是商品,人类的思想、文字、影视、艺术作品也可以当作商品出售,像教育、医疗等过去人们心目中神圣的职业,现在也都受到了商业化的侵蚀,许多人相信在这个商品化时代,金钱是无所不能的魔杖,只要有钱,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
以教育部门来说,教育部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教育乱收费总额估计超过了2千亿元,一些中小学借各种形式的择校费、补课费、办班费乱收费,大学伴随扩招也是财源滚滚。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北京791所中学中有200多所靠招收择校生增加收入,收费超过10亿。
经商成为当代最时髦的行业,大有全民经商的热潮,许多人想投身其中迅速成就一番事业,功成名就,但商界里隐含种种恶业,并不象表面那样光明体面。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分析:经商除邪淫和邪见之外,其余八种恶行都包含在其中。
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天天想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经营扩大,如何在商战中吞并竞争对手的资产,如何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只要一步入商场,贪心如同烈焰一般一刻也不得停息,这是贪心恶业。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业场的竞争就如同战场上的交战,竞争对手之间充满敌意,不择手段想去击败竞争对手,如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般残酷,充满了害心。
动物的身体、皮毛、血肉都是商人获利的目标,因而大肆屠杀,这是杀生恶业。
在商业广告中经常出现夸大产品的功能作用的夸大之词,诱惑人们购买。即使是再简单粗劣的商品也一定要精美包装,使人产生错觉而上当受骗,这是屡见不鲜的伎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拿一包方便面来说,方便面的包装印刷精美、色泽亮丽,让人觉得这是一份上佳的珍馐,要达到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就这样虚虚实实,诱人上钩,以欺诈来赢取暴利,因此商场充满了妄语。
看见别人做生意赚了钱,自己眼红也想捞一把,为了能和某方合作而把对手挤出去,因此想方设法制造双方的不和,这里少不了离间语。
商业竞争中少不了明枪暗箭、贬低、毁谤,或者由债务纠纷造成争吵,这是恶语。
为了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商人会以各种言论刺激他人的购买欲望,这是绮语。
未法时代,众生的福报浅薄,以正当途径一夜暴富是几乎不可能的,于是有人为了追求暴利不择手段:制假贩假、偷税漏税、贪污受贿、贩卖毒品、走私、拐卖人口等等,几乎无恶不作。这些恶业势必给自己的今世来生招来极为可怕的恶果。
那些以欺诈手段经商发财的人,或者以权势谋求财富者,或者偷盗者,不但今世不为世间的法律道德所容,未来还将无数劫沉沦恶道而不得解脱,有的人今生就感受果报,变得越来越衰败,陷于困境,甚至锒铛入狱。有的人虽身为富豪,却视财如命,极为悭吝,虽然形象是人,但内心却已经感召了饿鬼的等流果报。
五、布施功德
社会上有的人不管怎样艰辛努力地工作,还是依旧贫穷破落,因此埋怨他人埋怨社会,实际上今世的贫穷是前世偷盗的果报,往昔没有供养布施,今世尽管艰辛劳作也难有享受财富的福分。“精勤劳作如山王,不如积福如火星。”如果想改变今世和未来贫穷的困境,就必须广做供养和布施。
我们看到有许多富人尽管拥有大量财产,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绰绰有余,但是却舍不得布施,财富的积存成了满足虚荣的方式,今生舍不得用,来世也带不走,这样财富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
《佛子行》云:“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大乘菩萨在行持菩萨行时,即使是头目脑髓都愿布施给众生,我们在释迦牟尼佛本生传中可以读到很多这样可歌可泣的公案。大乘佛法的初学者,现在虽然一时还做不到这样的广大布施,但也不应该执著自己的财富,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培植福德资粮。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乐,不受贫苦,不会转生饿鬼界,究竟获得菩提果。行持布施时,应该心生愉悦,如果意乐清净,所施舍的财物无论多少也能感召广大的果报,正如《三十五佛忏悔经》中说:“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也可获得诸善根。”
郑颂英居士在文章中曾举了两个布施行善得到善报的真实事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