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建名刹莆田廣化寺修複過程中,印尼佛教界慨施上千萬元,其中有一段有趣的經過。起初的發心布施者,在慨施數以萬計的造寺功德款後,就在其經營的事業中賺得多倍;以後,越施越多,獲利也加倍的多。于是越施越富,越富越施,就這樣名刹以興,而施者的福田如山高!在南洋一帶,樂善好施蔚然成風!
1991年秋,鄭老居士高興地參加了浙東新昌大佛寺的開光盛典。在功德紅榜上,“獨占鳌頭”的是黃根祥居士施助一百萬元。知客師介紹了他的布施因緣:港商黃根祥居士是由大佛示夢給他而發心尋到大佛寺,第一次傾囊施助了一萬多元,回去後,經營順利,賺得多倍,再來布施,而獲利更多,就這樣,他越施越多合計已達百萬元之巨。而他成爲叁家香港公司的總經理了。這次,他帶著十多位親友興致勃勃地遠來赴會,會後還專程到天臺山國清寺進香。
有的人說:我們的經濟收入不高,很難做布施。
這種說法沒有道理。佛在《優婆塞戒經》當中說:“一切水草,誰會沒有呢?即使是國王,不一定能夠布施。雖然貧窮,也並非不能布施。窮人也會有飲食,吃完後的殘羹剩湯可以施與需要的衆生,也能得到福德。即使以微塵許的麥子布施螞蟻,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報。就算是再貧窮的人,誰會沒有微塵許的麥子呢?誰會裸體沒有衣服穿呢?如果有衣服,豈不能以一針一線布施人包紮瘡口,用一指許的財物作油燈?況且,天下沒有窮得連身體都沒有的人,既然有身體,看到別人作福德的時候,主動協助去作,做一些灑掃等的服務,也都可以得到福報。”
所以福田就是自己的心,只要自己有布施心,地球這麼大,到處都可以以自己的財富、智慧、能力服務人群、利益衆生,到處都有種福德的機會,有心布施的人,怎麼可能無路可走呢?
布施能獲得多大福德,全憑心量的大小,發心狹小下劣,大布施也只能得小福德,而發心廣大,小布施也能産生大福德。《般若經》說:“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衆生,雖經恒河沙劫,得福猶少。”經中又說:“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所以,我們能修好自己的心,以菩提心攝持,就是用一支小小的蠟燭供佛,也超過不以菩提心攝持布施億萬元的福德。
實際上,修行善巧的人,生活當中不論碰到什麼順逆境界,都可以轉爲道用,就象一位大藥王,在他眼裏,大地的植物全都是藥,根本找不到一種非藥的草木。比如說,我們順利的時候,應當想:我的家這樣富裕,一定是前世布施帶來的,現在更要努力救濟窮人利益衆生;我的身體這樣健康,一定是前世慈悲衆生的果報,現在更要戒殺放生。這樣用心,就象在油燈明亮的時候,繼續添加燈油一樣。福德會越來越增上,綿綿不絕。這是真正的“保富法”。
如果遭遇逆境,下崗失業,或者事業失敗,就應當想:這些困境都是以往惡業所招來的,如果能夠順受,我的業債就可以從此還清。再進一步,如果貧窮,就常常祈願天下人都富裕豐足;如果疾病纏身,就祈願天下人都健康無病;如果遇到人際關系不協調或者産生糾紛時,就祈願天下人都能和睦相處;如果自己愚笨,就祈願天下人有智慧;如果身體有殘缺,就祈願天下人都能得到莊嚴相好。總的來說,就是每當遭遇一種患難,就發願自己在未來世一定要幫助遭遇這種患難的人,這叫做“即煩惱成菩提,翻毒藥成甘露”。
況且,佛還傳授我們一種不費分文就能積福的善巧法門——隨喜。在別人善行沒有完成的時候,能從中勉勵、支持,這是以勸導修福;當他善行完成時,可以與他同喜,這是以隨喜修福;處處贊揚他的美德,讓聽到的人都見賢思齊,這是以贊歎生福。
推而廣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一切善事善行,沒有一種不可以用來修積福德。所以在普賢行願當中,上到諸佛菩薩的功德,下到六道衆生相續中一毫許的善根都無不贊歎隨喜,由此獲得的將是充滿虛空界的大福德。
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這樣贊歎:
布施是寶藏,常在心中伴隨不離;布施是解除痛苦的妙方,能給人安樂;布施是善巧的車夫,能指示天道;布施是靈符,能把善士攝集在自己身邊;布施是安穩,能讓人心無恐懼地面對死亡;布施是慈愛的化身,能救濟一切世間;布施集聚安樂,能驅逐痛苦的盜賊;布施如大將,能降伏悭吝之敵;布施是妙果,爲天人世間所喜愛;布施是清淨的大道,爲聖賢所遊履;布施是修善積德之門,是立事聚衆之緣,是能生安樂之因;布施是成就涅槃的最初因緣,是進入善人行列的要法,是美好贊譽的淵府,具有入衆無難的功德,她是心不悔恨的窟宅,善法道行的根本,是種種歡樂的密林,是富貴安穩的福田,是趣向涅槃的津梁。她是聖者大士智者之所行,是少德寡識之人所效仿。
打個比方,有一家人不慎失火,這家的主人很有智慧,他觀察形勢,在大火還沒有燒到屋子裏的時候,就及時地把家裏的財物全部搬出,雖然整個房屋都被燒得只剩下灰燼,但是因爲財物完好無損,他還可以重建新屋。同樣的道理,喜歡布施的人知道生命十分脆弱,財物的本性也是無常的,他在有生之年就及時修福,這就象從大火中搬出財物一樣,這一生結束了,來世還可以享受安樂,就象那位智者以自己的財富可以再建新房屋一樣。但是那些看不清形勢的愚人,只知道顧全眼前的房屋,急匆匆地營救,但是火勢極其猛烈,連土塊石頭都被燒得焦黑,不僅整個房屋被燒得蕩然無存,連所有的財物也都同歸于盡。可想而知,這個愚人以後只有在饑寒交迫當中苦惱地度過一生。同樣的道理,悭吝的愚人不知道身命無常、毫無保障,他們在一生當中積累、守護、愛惜財富,當死亡突然降臨的時候,瞬間就斷氣歸天,形骸與草木同腐,所有的財物都被抛在今世。
慷慨好施的人,贏得人們的尊敬,就象月亮最初出現,讓人心生喜愛,布施者的美名四海傳揚,人們歸心仰投,傾心信賴他。慷慨好施的人,常常爲善人所憶念,貧賤的人也恭敬他。到了臨終的時候,他的內心不再有恐懼,這些圓滿的相就象是樹木開花一樣,還只是屬于現世的果報;到了後世,福德會象大樹結出無量的果實一樣,源源不斷地産生。
一個人在生死中輪轉,在六道中往來,沒有其他的親人可以依靠,只有布施可以信賴,假如轉生在天上人間,布施會給予我們安樂果實。
布施的福德是涅槃道的資糧。心中憶念起布施,自然湧現歡喜,以歡喜的緣故,一心不亂,以一心觀照生滅無常,就能成就道業。就象我們爲了求得涼蔭去種樹,或者爲了求得鮮花、美果去種樹一樣,通過布施希求果報也是如此,今生來世的快樂如同求涼蔭,聲聞緣覺的聖道如花,成佛如果。
九、煙酒毒品
一、飲酒的危害
酒的品種很多,有白酒、紅酒、黃酒、米酒、啤酒等。酒是用糧食、水果等含有澱粉或糖的物質經發酵製成的乙醇飲料。由于製作工藝和配方的不同,酒有五花八門的品牌。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在人們聚會的宴席上酒是不可缺少的,作爲中國人宴席上沒有酒,主客人互相之間不作對飲,好像就缺少了感情交流,酒成爲維系感情的重要工具。如果一個成年男子,在酒席上不會飲酒,就好像不是一個男子漢,會被人視作另類,難以進入交際圈,酒成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
飲酒在各地都有深厚的傳統,在古代社會,飲酒被文人墨客視作高雅之舉,有大量的詩詞歌賦描述飲酒的狀態和沈于酒中的迷醉心態,有些文人希求在酒精的摧發下,能夠突發創作靈感。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許多人認爲飲酒是人生的一件美事。也有人需要酒這種使人産生沈醉的飲料,以忘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辛勞痛苦。
酒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太深了,即使是一些信佛的人煙酒也難戒,有些人出于交際也要飲上幾杯,不然的話,認爲情感上過意不去。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事先跟他人聲明自己的信仰,如果自己的態度明確誠懇,他人也不會刻意強逼。
根據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在中國,近年來飲酒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目前中國男女飲酒率分別爲84.1%和29.3%,其中16.1%的男性和2.5%的女性每日飲酒。
酒的危害遠遠沒有被人們認識。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電視中酒類的廣告占有非常大的比例。20世紀90年代有一個縣級酒廠竟然拿出3.2億元送到一家大型電視臺去做廣告,這筆錢遠遠高出全縣財政總收入,最後這個廠負債累累,終于倒閉了。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産酒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酒類生産企業有4萬余家。
飲酒帶來許多社會問題,據英國BBC2003年9月19日相關報道,在英國,由酒引發的問題日益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英國每年花掉大約300億美元。每年因醉酒引發的暴力事件高達120萬起,幾乎一半的暴力事件是由醉酒引起的。100多萬兒童的父母有酗酒問題,飲酒過度給普通家庭帶來災難。在英國因狂飲而導致早逝的人數每年達2.2萬。
研究表明,過量飲酒比非過量飲酒者口腔咽喉部癌腫的發生率高出兩倍以上,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30%—150%,皮膚癌發生率增加20%—70%,婦女發生乳癌的機會增加20%—60%。在食管癌患者中,過量飲酒者占60%,而不飲病者僅占2%。
過量飲酒容易導致肝癌,酒的主要化學成份是酒精,在人體中酒精主要依靠肝髒來代謝,其代謝産物及其引起的肝細胞代謝紊亂,是導致肝損傷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正常人平均每日飲40克—80克酒精,10年即可出現酒精性肝病,如平均每日飲160克,8至10年就可以發生肝硬化。
過量飲酒對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和情緒反應都有嚴重傷害,造成口齒不清,視線模糊,大量飲酒的人可引起心髒肌肉組織衰弱並且受到損傷,嚴重影響心髒的功能。在中國每年有11萬人死于酒精中毒。那些長期…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