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了,她就是秋蓉,那個送我下墓穴的女人呀……唉!過去的山盟海誓哪兒去了?過去的似水柔情哪兒去了?……過去的一切,難道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
以上是一位死刑犯臨刑前的幡然悔悟,李真爲了博取情婦的歡顔,逐漸使欲望膨脹到無法控製的地步,爲追逐情欲付出了沈重的代價直至喪身,有理智的人難道不應該從這個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劣性事例中吸取其中的教訓嗎?
再者,情人雙方的心態變化無常,晴雨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爲情欲系縛的人們總是飽受著情欲貪求的折磨。麥彭仁波切著名的教言《老密咒士和月亮童子》中生動地講述了一位被情欲花箭擊中的老密咒士的痛苦,這位老密咒士白天茶飯不思,無精打采,夜間輾轉反側,難以成寐。正如聖天菩薩所說:“若意常外馳,彼樂爲何等”,內心處于這種心猿意馬的狀態,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在情欲被挑動起來而內心又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人的身心便脫離了正常狀態。沈醉于情愛的貪戀中時,分別念産生的幻相使人變得如同一頭沈迷的醉象。如果貪戀的對象最後沒有追逐到,內心會産生強烈持久的失落感,以爲人生快要走到盡頭,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意義,許多人甚至爲情感而輕生,這些都是人間八苦中的“求不得苦”。
在情欲的追逐中,人們實際也是在滿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製欲。比如,認爲對方是“我的”,這時對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電、“我”的車子一樣,是我所占有。這正是一種堅固的我所執的表現,實際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恒時占有對方。人在追逐情欲時,往往以自我爲中心,帶有強烈的自私性,彼此都希望對方的所作所爲按照自己的意願而行,能聽自己的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産生煩惱,然而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個人又如何去主宰另一個人呢?
2、結合之後的痛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滿幻想的青年人,總是把愛情看成如鮮花一般絢麗,幻想組建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時,就會發現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不得不奔忙于各種雞毛蒜皮的瑣碎雜務。尤其是當代社會人們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人就象馬匹被套上馬鞍、馬刺,開始馱起沈重的生存負擔,尤其是周而複始地重複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更使人深深地失望。
《入行論》中說:“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對照當前人們現實生活的圖景,便會發現這是極其恰當的描述。以公司企業的職員爲例,他們每天都象釘子一樣釘在固定的崗位上單調持續地工作,加上競爭激烈、對失業的恐懼,導致身心極度疲憊。在城市裏工作的人,下班以後,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從單位回到家裏,吃過晚飯,渾身疲軟乏力,坐在電視機旁已是困意難支,這樣的生活哪來什麼精彩之處?人們幻想中的情愛樂趣早已不見了,有的只是沈悶的日子,從青年到壯年再到老年,就這樣走過一生的歲月。
鮮花盛開時,確實炫人眼目,但最終必然枯萎,同樣,人們心中的美好幻覺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這時人們往往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這是從虛幻想象走入真實生活的必然痛苦。因爲人們心中美好的幻想僅是一種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長久,像肥皂泡一樣終究會破滅。一切都將歸于平淡,歸于人生本有的痛苦煩惱。雖然現代人不願意去正視它,但人生的痛苦並不因爲虛幻的憧憬而轉變消失,爲什麼偏偏不尊重事實而喜好徒勞的幻想呢?人們沒有體察到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以爲追求情愛所帶來的短暫感官歡樂能代替人生的痛苦,這只是一種本末倒置、不明智的想法而已。
人心就像秋天的雲朵一樣變幻無常,尤其在浮躁異常的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男女雙方組成家庭,時間一旦長久,先前的新鮮感和美好的感受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蕩然無存。戀愛的時候,人們總是展示出自身亮麗光彩的一面,而將弱點隱藏,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一旦兩人步入真實生活,各自的積習、弱點都顯露出來,雖然現代人口頭上愛講民主博愛,然而落實到距離最近的兩個人身上,卻依然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陷,對對方失望的情緒由此滋生。許多人的生活開始變得枯燥乏味,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甚至無話可談,兩眼相對都覺得是多余的,許多家庭的冷戰由此開始,以前的濃情蜜意變成了冷若冰霜,歡聲笑語被彼此的沈默代替,城市中多少家庭沒有情感交流,彼此同床異夢,家庭名存實亡,僅僅是因爲住房、財産、子女撫養和名譽等原因才維系著。于是男人就去追求另外的女人,去尋找新的刺激,或者女人去尋找另外的男人,當今時代流行的婚外戀基本上就是這種情形。這是人間八苦中的“怨憎會苦”。
實際上這都是人的分別念在作祟,同樣的兩個人,前後之間的心態竟有這樣大的差別,如果愛情的本性真實存在的話,那對同一個人的認識和態度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人們一旦對身邊的人對身邊的生活感到失望,就會想當然地認爲新的伴侶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生機活力,但是如果不具備應有的忍讓和寬容,和另一個人生活久了,仍然是缺陷一大堆,彼此之間照樣矛盾叢叢,煩惱不斷,只不過是先前生活經曆的一次重演而已。
仔細觀察當代人的內心世界,變幻莫測的分別念尤爲明顯、強烈,而且生活的享受方式花樣翻新,時時都在變化,在這樣一個消費至上的時代,人們不得不爲內心分別念滋生的情感所累。
人們任性放縱,隨意結合,朝秦暮楚,毫無克製,認爲放縱而爲即是自由,即是人生的快樂幸福。之所以會有如此荒唐的見解、瘋狂的行爲,只因爲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控製,陷于虛幻境中不能自拔,看不到迷亂所帶來的痛苦,反而癡迷地認爲通過異性能帶來人生的歡樂,實際上帶來的只有今生來世的難言苦水,這實爲深重的煩惱業障。
3、最後分離之苦。
現代人在情感方面表現得似乎很放得開,很隨意,實際上男女雙方一旦真的分手,仍然深受情感的傷害。由于人們對情感的執著非常深重,因此對情感的喪失也倍感傷心失落,假如心靈還沒有徹底麻木,人們還是會反複咀嚼失戀的痛苦,吞下失落的眼淚,進而借煙酒麻醉自己,爲自己尋找開脫。現代人除了言行放縱的一面,內心是多麼脆弱,被情愛控製的人真是可憐憫者。
對于離異者來說,尤其是離婚的中年女子,青春和容貌流失殆盡,顧影自憐,那種被生活抛棄的感受刻骨銘心。向前展望只有孤寂衰退的老年,感覺人間再也沒有溫暖,內心極爲痛苦自卑,家的破碎也致使許多孩子過早地失去了雙親的關愛、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籠罩著巨大的陰影。
世人向往恩恩愛愛、如膠似漆的生活,然而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緣湊泊暫時相聚,一旦因緣盡時,必然隨各自的業力而漂泊。今世爲夫妻,來世或許成爲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甚至怨敵。“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來各自飛”,“人有悲歡離合”,未來聚散不定,這又豈是耽著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單巴尊者曾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上的遊人一樣。因此,對于人間聚散應當以放下隨緣的態度來看待。
四、縱欲的本質
縱欲真的能給人帶來快樂嗎?下面看看真實的情況:
根據2004年4月18日新快報《廣州性放縱隱私群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的女士說:“我曾經選擇了放縱自己,但我並沒有獲得快樂。”一位29歲的導遊小姐對記者說:“在很孤獨和空虛的時候,我常常放縱自己的身體,但是過後,我得到的是更多的空虛,還有對人性的懷疑——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對誰産生真情。”
記者在采訪調查時注意到,幾乎所有參與這一活動者都存在著心理問題——他們緊張、冷漠、空虛……,他們中絕大部分都不容易在這種出軌生活中得到快樂,甚至更加無助和空虛。
《中觀四百論》中說:“貪蔽如搔癞,不見欲過失,離欲者則見,貪苦如癞者。”可以現量觀察到,縱欲者內心欲望的竄動如饑渴者一般,由于貪欲不斷串習,已經增長到極強的程度,因此一旦稍遇外境的挑逗刺激,內心的欲望就會難以抑止地湧現。這種欲望發泄的過程,如同麻瘋病人渾身痛癢難止,要用手搔撓一樣。在搔撓過程中,伴隨癢痛的緩解,麻瘋病人往往感覺舒適快樂,實際上在此期間,皮膚傷口被越抓越大,而且日趨腐爛,但病人已經在所不惜,爲了求得短暫的快意,其他則全然不顧。對照縱欲者來說,在其欲火焚燒之時(其實這正是被分別念逼迫之苦),爲了短暫一刻的歡娛,也是不顧理智和倫理道德,將這些抛在腦後。
然而,誰會把麻瘋病人的搔癢看作是一種快樂呢?這種搔癢正是疾病侵擾的痛苦體現。同樣的道理,深染貪欲之毒的縱欲者在貪欲煩惱的逼迫下,在短暫時刻中欲望得到滿足,也不是真實的快樂,而是煩惱痛苦的體現。其欲望渲泄之後,給人帶來的只有空虛無奈,而且欲望被越挑越大,對欲望的貪著更加嚴重了。從離欲者的視角來看,縱欲者和麻瘋病人很相似,都是痛苦的病人。以大乘修行者來看,今世這些縱欲者在貪欲毒瘾的推動,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欲望狂瀾,就如同失去自控能力的病人發作一樣,真是可悲憫者。
現在有些人將縱欲的後果看得過于簡單,他們認爲這有如喝水,喝完水就完了,縱欲者沒有因果的概念,只想到縱欲過程的短時快樂,卻不知欲望如同烏雲,會把自身籠罩在輪回之中,千生萬劫難以解脫。
五、邪淫危害
起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性解放運動曾席卷了美國和歐洲,數十年之後,人們發現由此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諸如男女關系混亂,傳統家庭解體,婚姻關系脆弱和隨意,單親家庭背景下青少年的犯罪問題,這些導致人類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
今天這股西風也已經在中國慢慢興起,人們在行爲道德上越來越喜歡模仿西方人的觀念,特別是年輕一代,不但在物質生活的享受上向西方看齊,而且行爲道德和兩性關系上深受西方影…
《《正法妙音》第四冊 警世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